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20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71.
目的:观察CTF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临床缓解率和病理完全缓解率)和不良反应.方法:前瞻性,多中心,开放的入组126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观察CTF作为新辅助化疗方案的有效性和毒副作用,同时比较CTF 3周方案和4周方案之间的差异,并与其他同类方案相比较之优缺点.结果:CTF 3周方案组的临床完全缓解率(CCR),客观有效率(OR)和病理完全缓解率(PCR)分别为6.19%,84.07%和8.57%;4周方案组的CCR,OR,PCR分别为7.69%,53.85%和7.69%.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常见血液学不良反应方面,3周方案Ⅰ~Ⅱ度和Ⅲ~Ⅳ度白细胞降低分别为44.25%和24.78%,而4周方案分别为46.15%和15.38%.3周方案Ⅰ~Ⅱ度和Ⅲ~Ⅳ度中性粒细胞降低分别为34.51%和24.78%,而4周方案分别为38.46%和7.69%.3周方案组中,6.19%患者出现Ⅲ~Ⅳ度粒缺性发热,而4周方案组中没有.3周方案组中,23.89%患者出现Ⅰ~Ⅱ度血小板减少,而4周方案组中没有;此外2组中均无Ⅲ~Ⅳ度血小板减少.两组比较,除了在粒缺性发热方面3周方案组高于4周方案组外,其余相似.其他方面不良反应,如脱发,恶心呕吐,两组均无明显差异.结论:CTF方案应用于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有效率高,毒副作用小且易耐受,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3周方案组临床有效率和病理完全缓解率均好于4周方案组,血液学毒性基本与4周方案组相似.  相似文献   
272.
生物靶向治疗是以乳腺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为靶 ,进行拮抗治疗。笔者综述了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生长因子或生长因子受体、细胞凋亡、细胞内信号传导的新药物的研究现状及末来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73.
1988年,为研究乳腺导管内疾病,Teboul等 [1]首先使用一种当时用于关节腔检查的硬管内镜(外径1.7mm)成功地观察了乳腺导管腔,从而开创了乳腺导管内镜检查的先例。Makita等[2]在Teboul的基础上给内镜配以一个直径更小(1.25mm)的透镜,并用其检查乳头溢液的患者;并对以往非直视下的导管内组织活检技术(简称IDBB)[3]进行了改进,成为内镜引导下的导管内活检术[2]。由此,一种专门用于诊断乳腺导管内病变的新技术发展了起来。近年,随着内镜设备不断更新,推出了一种外径更小(直径0.4mm,接近泌乳孔直径)、可弯曲的纤维乳腺导管内镜(fib…  相似文献   
274.
乳腺癌患者乳房切除手术后对患者心理和生理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乳房重建手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放疗能够降低局部区域复发,但术后放疗对重建乳房美容效果的影响及技术实施上的难点成为近年来引起关注的特殊临床问题[1].笔者回顾28例乳腺癌患者乳房切除术加即时乳房重建及放疗后的近期结果 ,分析即时乳房重建后放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75.
乳腺癌高危妇女的评估与预防策略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乳腺癌有许多高危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年龄、乳腺癌家庭史和既往某些乳腺疾病史。对于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开展预防工作是目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常用的方法包括预防性乳腺切除术、严密监测和化学预防。多项研究表明预防性乳腺切除术不能百分之百起到预防效果;乳房切除容易给妇女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因而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指证,术后也宜首选即刻乳房重建。严密监测应包括定期  相似文献   
276.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以及作为预测因子的可行性.方法:根据10例乳腺癌化疗后退缩情况将肿瘤分成缓解和进展两组,比较两组化疗前后ADC值和DWI信号强度的变化,并评价治疗前ADC值与化疗结束肿瘤退缩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无论是治疗前还是治疗后,ADC值和DWI信号强度在缓解组和进展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缓解组治疗后ADC值升高,而进展组则降低,尤其在b=1000和2000 s/mm2时明显.b=1000 s/mm2时,肿瘤高活性区和低活性区对治疗反应比较显示,肿瘤高活性区ADC值较低,治疗后ADC值升高(1.195±0.230和1.371±0.295);而肿瘤低活性区ADC值较高,治疗后ADC值反而下降(1.632±0.241和1.312±0.297);与病理对照显示,治疗后肿瘤细胞蜕变,并伴有明显的胶元和纤维化形成.治疗前ADC值与治疗后肿瘤退缩呈负相关,当b取1000和2000 s/mm2时相关更明显,前者为r= -0.802,P=0.005,后者的r = -0.745,P=0.013.结论:DWI可以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作评价,并能对治疗疗效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277.
目的评价人乳腺癌新鲜标本中不同雌激素受体(ER)亚型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探讨其在肿瘤血管生成中可能的作用. 方法收集乳腺癌患者手术标本86例,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Rβ和VEGF含量,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ERα的含量,对ER亚型和VEGF表达关系进行比较. 结果 86例乳腺癌患者中VEGF高表达44例(51.2%),低表达42例(48.8%).VEGF与ERα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和ERβ表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7.36,P<0.01),ERβ高表达患者,VEGF水平明显升高. 结论乳腺癌患者中VEGF蛋白表达可能受ERβ亚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8.
目的 探讨miR-34a在乳腺癌复发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88例乳腺癌患者均施行改良根治术,并有完整的随访资料.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PCR)对原发肿瘤蜡块提取的microRNA进行miR-34a表达水平的测定,配对t检验比较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miR-34a的水平差异,Mann Whitney-U非参数检验比较miR-34a表达水平和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预后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计算,多因素统计分析采用Cox回归.结果 相比癌旁正常组织,在癌组织中miR-34a表达明显下调(P<0.001),在组织学高分级的乳腺癌中miR-34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中低分级的乳腺癌(P=0.024);在随访中复发的乳腺癌患者中,miR-34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无复发的乳腺癌(P =0.008).miR-34a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激素受体ER/PR表达、HER2状态、脉管瘤栓、组织学类型、肿瘤病理分期及月经状态等未见明显关联(P>0.05).以中位值2-△Ct =0.117为截断值,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miR-34a高表达患者其乳腺癌无复发生存率(P =0.026)及总生存率(P=0.019)均高于miR-34a低表达患者.结论 miR-34a可促进组织分化,其表达下调增加肿瘤复发,可做为乳腺癌侵袭潜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79.
目的验证并评估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前哨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在中国早期乳腺癌病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2005年3月至2009年10月接受前哨淋巴结活检的524例乳腺癌病人的病历资料,探索前哨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利用MSKCC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计算每例病人前哨淋巴结转移风险,并以校正曲线和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该模型在中国早期乳腺癌病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发病年龄、肿瘤原发灶大小、肿瘤组织学分级、神经侵犯、脉管侵犯情况等因素与前哨淋巴结转移有关。其中,原发灶大小(OR1.429,95%CI1.142-1.788)和脉管情况(OR9.462,CI5.551-16.130)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校正曲线显示预测值曲线和真实值曲线趋势相同,MSKCC模型的AUC为0.757。结论 MSKCC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可较准确地应用于中国人群,作为术前评估工具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80.
目的 研究乳管镜直视下乳管内病灶活检的可行性和意义.方法 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共51例有乳管内病灶的患者在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接受了53次乳管镜直视下乳管内病灶活检术和随后的开放手术.结果 活检发现29例管内乳头状瘤、15例导管上皮增生、2例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和2例恶性肿瘤.另有5例活检失败.开放手术后病理为12例单发管内乳头状瘤、12例多发性管内乳头状瘤、25例乳腺上皮增生、3例导管内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结论 乳管镜直视下乳管内病灶活检不仅是微创、安全、方便可行、成功率高的诊断方法,还可部分替代现有开放手术.活检如发现上皮不典型增生或恶性肿瘤,则需进一步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