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20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51.
维甲酸核受体-β(RARβ)在多种细胞的分化中已证实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多种肿瘤细胞包括乳腺癌中发现RARβ基因的表达很低或无表达,而在正常乳腺组织中,RARβ基因的表达则明显升高。作者采用质粒转染技术将RARβ基因转移至乳腺癌细胞中,发现RARβ基因转移的细胞和对照组细胞相比,能明显降低肿瘤细胞的生长,表现在:(1)在软胶细胞生长中,和对照组细胞相比形成小而少的细胞克隆。(2)在裸鼠模型生长中,和对照组相比,亦形成体积小得多的肿瘤块。实验结果提示,在乳腺癌细胞中,RARβ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功能  相似文献   
252.
中国上海家族性乳腺癌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家族性乳腺癌中BRCA1/BRCA2基因的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方法研究对象来自35个汉族家族性乳腺癌家系,家系中至少有一个一级亲属乳腺癌患病史。共35例患者,其中13例发病年龄≤加岁。由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BRCA2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突变分析先由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进行筛查,之后进行DNA直接测序证实。结果在BRCA1基因中发现有4个突变位点,其中2个为新发现位点——拼接点突变(IVS17-1G〉T;IVS21+1G〉C);另两个为已报道的致病突变位点——移码突变(1100delAT;5640delA)。BRCA2基因的1个致病突变位点位于11号外显子上,为移码突变(5802delAATT)。另外,共发现有12个新的单核苷重复多态位点,都未引起氨基酸编码改变;其中,8个在BRCA1基因上,4个在BRCA2基因上。在家族性乳腺癌中,BRCA1突变频率(11.4%)高于BRCA2基因(2.9%)。结论新发现的2个BRCA1基因的拼接点突变可能是中国上海人群家族性乳腺癌的特有突变位点;在我国上海地区人群中,BRCA1基因突变起着比BRCA2基因更大的作用;该研究丰富了中国人群中BRCA基因的突变谱,并为未来的临床基因检测提供了筛查模式。  相似文献   
253.
目的 研究ER阳性和ER阴性人乳腺癌细胞株p53、mdm-2和p21^WAF1蛋白的表达及其与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细胞培养、基因转染和免疫组化染色LSAB法等技术,检测ER阳性、表达野生型p53(wtp53)蛋白的MCF-7细胞和ER阴性、表达突变型p53(mtp53)和MDA-MB-231细胞以及ER转染阳性MDA-MB-231细胞中p53、mnm-2和p21^WAF1蛋白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254.
随着近年来组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蛋白修饰组、单细胞转录组、空间转录组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化了对于三阴性乳腺癌(TNBC)多维度异质性的解析,而基础研究的深入探索使得靶向其中一些关键信号通路以实施精准治疗成为可能。近期临床研究发现富有前景的治疗新手段,针对肿瘤内在靶点以及微环境特点为早、晚期TNBC患者提供治疗机会。基于TNBC的内在特点以及治疗现状,本文笔者从TNBC内部异质性和治疗方式两方面进行探讨其精准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255.
目的 以2017年Pusic等修订的乳腺癌病人报告结局量表Breast-Q 2.0版本为蓝本,编译中文版Breast-Q问卷,并对其进行信效度验证。方法 以Breast-Q 5个模块的中文版量表作为调查问卷,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273例乳腺手术病人乳房重建术前及术后、保乳治疗术前及术后和期望量表进行测试,通过测试数据分析,验证其信效度、满意度及对于生活质量信息的评估价值。 结果 5个模块的中文版问卷总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2~0.980,各模块中单一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41~0.978;各条目与各维度整体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条目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及区别效度。通过对比术前、术后病人的问卷样本,提示保乳及重建手术对病人的心理健康、乳房满意度等都有潜在的改善作用;而在不同的重建类型中,接受自体重建的病人相比于假体重建的病人有更高的信息满意度。结论 中文版Breast-Q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国内乳腺癌相关研究中评估病人报告结局的参考工具。  相似文献   
256.
目的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IMRT及瘤床大分割同期加量的临床Ⅱ期研究。方法
2010—2013年本中心前瞻性收治200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术患者,采用IMRT全乳45 Gy分25次同期瘤床加量0.6 Gy/次总量60 Gy5周完成方案。Logistic 回归分析用于检验发生2级放射性皮肤反应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57.
细胞凋亡,亦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在内、外因素诱导下,由多基因参与调控的细胞学事件,具有典型的形态特性。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共同参与维持组织内稳态。细胞凋亡调控异常与肿瘤发生、进展有关;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均可导致肿瘤细胞的凋亡。已知一些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参与了细胞凋亡的精确调控,如p53、bcl-2基因族等。细胞调亡指数与凋亡相关基因bel-2、bax、bcl-xl等表达水平对乳腺癌的预后和生物学行为有何关系尚不明确。细胞生长周期和细胞凋亡是细胞正常生理活动的组成部分,两者受到一些基因的共同调控。其中细胞周期蛋…  相似文献   
258.
探讨癌基因bcl-2及其基因族成员bax、bclx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对乳腺癌预后的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对91例乳腺癌石蜡组织切片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运用Northern印迹法检测16例新鲜乳腺癌组织标本bclxlmRNA表达水平。结果91例乳腺癌病例中,bcl2阳性率65.9%(60/91),bax阳性率64.8%(59/91)。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与凋亡指数(AI)、病理组织学分级、腋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局部复发与转移相关,bcl2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R)水平正相关。AI与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相关。对影响乳腺癌术后无病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具有预后作用;Cox’s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bcl2蛋白表达水平是独立的预后指标。16例乳腺癌新鲜标本中,50%(8/16)bclxlmRNA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bcl2蛋白表达、腋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bclxl表达失调可导致乳腺癌细胞凋亡调控的紊乱,使腋淋巴结转移程度增加,bcl2蛋白表达水平在乳腺癌中有独立的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259.
目的研究CYP19A1基因R264C的(C→T)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在上海地区BRCA1/BR-CA2基因突变阴性的遗传倾向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114例无BRCA1/2突变的家族性/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121名正常对照者进行CYP19A1基因第7外显子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随后进行DNA直接测序鉴定其R264C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比较基因型分布和发病风险的关系;危险度比值比(odd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应用非条件Logistie回归分析计算。结果CYP19A1基因R264C多态的CC、CT、TT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4(77.8%),22(20.4%),2(1、8%);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7(77.7%),24(21、4%),1(0.9%);在研究的总人群中,CT基因型的频率为20.9%(46/220),TT基因型的频率为1.4%(3/220)。以CC基因型为参照,CT或TT基因型没有显著性地提高乳腺癌的发病危险,其中携带CT基因型风险为(OR=1.16,95%CI:0.53。2.55),携带TT基因型风险为(OR=1.44,95%CI:0.12-17.15);经过月经状态和身体质量指数分层,也未能发现其与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结论CYP19A1基因R264C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有别于其他种族,有其自身的分布特点;R264C可能与上海地区中国汉族人群乳腺癌发生的遗传易感性无关,尚不足作为低外显率的乳腺癌易感基因位点,不建议作为未来临床基因筛查的候选指标。  相似文献   
260.
CHEK2基因c.1100delC与中国人遗传性乳腺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非BRCA1/2基因突变的遗传倾向乳腺癌中CHEK2基因c.1100delC突变的携带情况及可能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来自114例遗传倾向性乳腺癌,包括家族性乳腺癌76例,其中8例发病年龄低于40岁;38例单纯早发性乳腺癌(发病年龄〈40岁)。对照组为121名无乳腺癌的健康女性,静脉血中提取基因组DNA,对CHEK2基因的第10~14外显子进行长片段PCR扩增,PCR产物再进行含突变的第10外显子的扩增。突变分析全部由DNA直接测序进行鉴定。结果研究人群和对照人群中都没有发现c.1100delC的突变;在3例(3/114,2.6%)家族性乳腺癌中发现邻近c.1100delC的新的错义突变位点1111C〉T(p-His371 Tyr),对照组中则无此突变发现。结论CHEK2基因c.1100delC突变可能是中国人群罕见的突变位点,在中国人乳腺癌遗传易感性中的作用非常有限;1111C〉T可能与中国上海地区遗传倾向乳腺癌低度外显的易感性有关,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