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20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如今,人们对于癌症愈发敏感,有些人认为一旦得了癌症就被判了“死刑”,已经出现了稍有“风吹草动”,就“草木皆兵”的恐癌心理。在此,我们邀请两位专家解析一些常见的恐癌谬论,给予大家正确的肿瘤防治知识,掌握更加积极、有效、主动的“防癌”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乳房切除术(NSM)联合即刻乳房重建手术(IBR)手术中乳头乳晕复合体(NAC)安全性保留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行NSM联合IBR的47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依据乳头后方组织术后石蜡病检结果进行病例分组即NAC(+)组与NAC(-)组。分析两组病人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进行多因素分析,对独立预测指标赋值,计算不同分值的NAC阳性率,建立相应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 474例病例中,NAC阳性率为13.71%(65/47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乳头溢液、乳头凹陷、NAC皮肤湿疹样改变、临床肿瘤大小、肿瘤至乳头距离(TND)、临床淋巴结状态、MG-乳头后方钙化、恶性特征钙化灶、合并原位癌成分、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脉管癌栓、分子分型与NAC肿瘤阳性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乳头血性溢液、乳头凹陷、NAC皮肤湿疹样改变、临床肿瘤大小、TND、临床淋巴结状态、脉管癌栓是NAC肿瘤阳性独立预测指标。建立NAC预测指数(Predictive Index of NAC,PI-NAC)预测模型提示,0~1分为NAC肿瘤累及低风险,2~4分为中风险,5分及以上为高风险。该模型内部验证ROC曲线AUC值0.85(95%CI 0.80-0.89),具有较好预测效能。结论 乳头血性溢液、乳头凹陷、NAC皮肤湿疹样改变、临床肿瘤大小、TND、临床淋巴结状态、脉管癌栓是NAC受累的重要独立指标。预测模型有助于术前更好地评估NSM的肿瘤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基于医院登记为基础的3.5万例乳腺癌患者的随访资料,分析其5年和10年观察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为了解我国乳腺癌患者长期生存提供真实世界研究证据。方法:研究纳入200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为乳腺癌并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共35 872例,通过查阅患者复诊病史、电话随访和死因数据链接等方式收集患者的生存随访资料,随访统计时间截至2019年11月30日。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患者1、3、5和10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根据年龄组、性别、首次治疗时期各亚组分别描述。结果:所有患者经中位4.7年随访后,5和10年OS分别为92.5%和83.0%,相应DFS分别为86.6%、77.0%。不同年龄段患者OS和DF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患者OS和D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3—2005年、2006—2008年、2009—2011年、2012—2014年、2015—2017年各时期患者5年OS和DFS分别为85.8%、92.0%、92.1%、92.9%、93.8% 和70.2%、84.7%、86.0%、87.8%、90.1%;2003—2005年、2006—2008年患者10年OS分别为71.0%、82.6%,DFS分别为56.0%、75.2%,后3年相比前3年分别提升了11.6%和19.2%。结论:首次报告国内乳腺癌患者的10年长期生存结果,发现2003—2017年乳腺癌患者OS和DFS呈明显的增长趋势,预后和长期生存正在不断改善,可能与筛查应用早诊早治以及临床治疗方法的进步有关。35岁以下年轻乳腺癌患者预后稍差,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ER阳性和ER阴性人乳腺癌细胞株p53、mdm-2和p21WAF1蛋白的表达及其与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应用细胞培养、基因转染和免疫组化染色LSAB法等技术,检测ER阳性、表达野生型p53(wtp53)蛋白的MCF-7细胞和ER阴性、表达突变型p53(mtp53)的MDA-MB-231细胞以及ER转染阳性MDA-MB-231细胞中p53、mdm-2和p21WAF1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其与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关系。结果(1)MCF-7细胞和MDA-MB-231细胞p53蛋白的性质和分布明显不同,前者p21WAF1和mdm-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后者(P<0.05),且前者的生物学特性较后者为好。(2)ER质粒转染MDA-MB-231细胞后,其p53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而mdm-2蛋白的表达水平增加(P<0.05),生物学特性得以改善。结论乳腺癌细胞ER状态与p53和mdm-2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生物学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人肝癌细胞系MHCC97中趋化因子差异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人肝癌细胞系MHCC97-L和MHCC97-H中趋化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了解不同转移潜能的癌细胞系在组成性表达趋化因子方面的异同,寻找影响癌细胞生长、侵袭和转移的关键性趋化因子。方法 收获不加任何刺激的转移性由低到高的人肝癌细胞MHCC97-L和MHCC97-H。AGPC法提取总RNA,以持家基因GAPDH为对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C、CC、CXC和CX3C族趋化因子代表的XCL1(Ltn)、CCL5(RANTES)、CXCL8(IL-8)、CX3CL1(Fkn)等的mRNA水平。结果 代表不同家族的4种趋化因子基因在两种细胞系中均呈组成性表达,但XCL1和CCL5在两种细胞系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21,P=0.042)。结论 肝癌细胞可组成性地表达目前所知的4个家族的趋化因子,其表达水平可因癌细胞的转移潜能不同而异,提示具有不同结构特征的趋化因子可能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参与癌细胞生长及转移的调节,进一步阐明这些趋化因子产生的意义及其调控机制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妊娠期乳腺癌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妊娠期乳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妊娠期间,乳腺组织增生明显,使肿瘤不易早期发现。妊娠是否会影响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以及各种诊疗措施对母婴可能的作用,使妊娠期乳腺癌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都有其特殊性,妊娠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尚存在一些争议。本文综述妊娠期乳腺癌的研究结果,针对妊娠期乳腺癌的特殊处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年轻乳腺癌患者(≤35岁)预后较差,可能具有与35岁以上乳腺癌患者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但年轻乳腺癌的死亡风险规律及其与35岁以上患者之间的差异目前国内外尚无研究报道。本研究对年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及死亡风险规律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了解本类乳腺癌的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1990年1月-2005年10月间手术治疗的2331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以35岁为临界点分组,采用Kap—lan-Meier法及风险函数分别估计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曲线和年死亡风险曲线,并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病理学指标间的差异、总生存曲线及年死亡风险规律间的异同。结果:在肿瘤大小(P=0.0231)、腋下淋巴结转移状态(P〈0.001)、雌激素受体状态(P=0.064)等方面,≤35岁及〉35岁年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年轻乳腺癌的10年总生存率较〉35岁乳腺癌患者为差(分别为72%和79%,P=0.0081)。〉35岁患者的年死亡风险曲线呈双峰型(V型),而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年死亡风险除呈现出与前者相似但时间提前的双峰型图形外,在前后两个死亡高峰间还存在着比〉35岁患者高的死亡小峰(W型)。结论:≤35岁与〉35岁的乳腺癌患者具有不同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在总生存率及死亡模式上存在一定差异,提示对年轻乳腺癌的随访和治疗可能应采用不同的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余结水  余科达  邵志敏 《安徽医药》2007,11(12):1112-1114
目的研究乳腺单纯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它和浸润性导管癌的区别,并分析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3例可手术乳腺单纯性黏液腺癌患者和同期863例对照的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单纯性导管癌占全部同期乳腺癌的2.6%以下,患者中位年龄51岁(23岁~86岁),肿块中位大小2.5 cm;单纯性黏液腺癌患者中位年龄62岁(36~83岁),肿块中位大小3.0 cm。浸润性导管癌和单纯性黏液腺癌之间的患者年龄、肿块大小、腋淋巴结状态转移数、ER状态和HER-2状态存在显著的差异,后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明显优于前者。而且ER PR 组和ER PR-组在单纯性黏液腺癌中的比例显著提高。中位随访17.6月(1~24个月)内,无一例单纯性黏液腺癌发生复发转移。对照的863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2例死亡,6例复发转移。结论单纯性黏液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显著优于浸润性导管癌,提示了其预后的优势,而且ER阳性比例高,年龄大,内分泌治疗可能更加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大量研究表明,微环境中的多种间质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具有多方面的影响,而在此过程中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乳腺癌中的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在趋化因子CCL2及其受体CCR2作用下向肿瘤部位大量聚集,发挥促肿瘤血管形成的作用;癌症相关性成纤维细胞通过CXCL12/CXCR4生物轴作用于乳腺癌细胞,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间充质干细胞以旁分泌的方式分泌CCL5,作用于CCR5阳性的乳腺癌细胞,增强肿瘤细胞的运动、浸润和转移能力。除此之外,骨髓来源的细胞、造血前驱细胞、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以及其他白细胞也能借助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对肿瘤微环境中间质细胞及趋化因子的深入研究,可能为肿瘤的生物学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20.
杨银龙  翟羽  邵志敏 《肿瘤》2008,28(3):207-210
目的:研究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suppressor gene1,BRMS1)对人乳腺癌细胞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BRMS1真核表达载体,利用Lipofectin2000转染肺高转移潜能乳腺癌细胞MDA-MB-231-HM,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运动能力。同时,设计3对针对BRMS1的特异小干扰RNA(smallinterferingRNA,siRNA),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筛选出最有效的siRNA,干扰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观察干扰后细胞运动能力的变化。结果:与转染空载体的细胞相比,稳定转染BRMS1的MDA-MB-231-HM细胞穿过膜的数量减少51.9%。筛选出1对有效siRNA能明显下调BRMS1,用此siRNA干扰MDA-MB-231细胞后,其穿过膜的细胞数量增加17.9%。结论:BRMS1能抑制人乳腺癌细胞的运动,提示其可能通过抑制人乳腺癌细胞运动而抑制肿瘤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