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9篇
儿科学   3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0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篇
  1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肺炎支原体感染实验室诊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之一。多数MP感染引起的临床症状较轻,具有自限性,但也有导致重症肺炎或肺外并发症的可能。近几年MP耐药率逐年上升,早期、快速诊断MP感染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相当重要。目前诊断MP感染的方法主要有分离培养、血清学诊断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实验室诊断MP感染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各种诊断方法的优缺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2.
蛭丹化瘀口服液对支原体感染小鼠肺炎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小鼠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13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支原体肺炎模型组(IF1,IF2)、罗红霉素治疗组(LHl,LH2)和罗红霉素加蛭丹化瘀口服液组(LZl,LZ2),分别检测鼠肺组织病理学评分,肺组织图像分析和肺血栓计数的变化。结果:经灌喂治疗,在第3天罗红霉素组(LHl)、罗红霉素加蛭丹化瘀口服液组(LZl)小鼠肺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IFl,P<0.01);LHl,LZl组图像分析值明显高于模型组(IFl,P<0.05);LHl及LZl组肺部炎症明显轻于IFl组,但两组之间治疗效果差异无显著性。随着疗程的延长,在灌喂治疗的第4天,LZ2鼠肺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IF2,P<0.01),图像分析值LZ2组明显高于IF2(P<0.01);LZ2组与LH2组比较,疗效更显著(P<0.05)。在肺炎治疗的第3、4天,LHl,LH2肺组织血栓计数与IFl,IF2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LZl,LZ2组肺组织血栓计数均显著低于IFl,IF2组(P<0.05)。结论:蛭丹化瘀口服液可辅助罗红霉素减轻支原体肺炎小鼠的病情,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23.
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和青少年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对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敏感,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小儿MP感染的首选药物.然而,近年来在实验室诱导出对抗生素耐药的MP,并且体外分离到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菌株,结合位点的基因突变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也是引起MP耐药的主要机制.对MP耐药性的研究可为临床抗生素的合理选择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4.
北京地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状况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发病规律及感染后带菌状况。方法选择1929例儿科住院的肺炎患儿,对不同年度、不同季节、不同年龄MP肺炎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对20例确诊为MP肺炎患儿进行随访。结果MP肺炎发病率第一、二、三季度间比较P均>0.05,第一、二、三季度分别与第四季度比较,P均<0.05。7~9岁与10~14岁比较P>0.05,1个月~3岁与4~6岁、7~9岁、10~14岁比较,4~6岁与7~9岁、10~14岁比较P均<0.05。1992~1994年支原体肺炎呈逐年下降趋势,而1995年末发病显著增加(2、3倍),后又有下降趋势。20例MP肺炎培养结果显示,带菌时间最短为0.5个月,平均带菌时间为1.5个月,最长为4.5个月。结论MP肺炎的发病与年龄、季节和年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5.
肺炎是我国儿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各年龄组患儿肺炎的病原和临床表现也各有不同.随着抗生素的不断应用,儿童肺炎的耐药也逐年上升,治疗也有所变化.现通过对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诊断和治疗的分析,对目前国内外儿童社区性肺炎的现状进行总结,旨在对诊治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6.
目的了解米诺环素对肺炎支原体(MP)的抑制作用,观察阿奇霉素-米诺环素转换疗法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效果。方法应用体外药敏试验测定米诺环素对MP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设计临床观察方案。选择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住院MPP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初期均静脉滴注阿奇霉素10 mg.kg-1.d-1,连用3 d,治疗组转换口服米诺环素50 mg,每12 h 1次,持续至发热症状消失24~48 h;对照组序贯口服阿奇霉素10 mg.kg-1.d-1,1次.d-1,静脉及口服共7~10 d为1个疗程,可根据病情需要重复疗程。观察2组患儿在发热时间、住院时间、肺外并发症、临床疗效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米诺环素对MP标准株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0.1 mg.L-1,对耐大环内酯药物株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0.025~1.000 mg.L-1;2组患儿性别、年龄、住院前病程有可比性;治疗组患儿的发热时间(P=0.000)、住院时间(P=0.002)均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有效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0.605)。结论米诺环素对MP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应用阿奇霉素-米诺环素转换疗法治疗8岁以上儿童MPP可缩短发热时间、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7.
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百旨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和青少年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小儿MP感染的首选药物。然而,近年来御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出现耐药,结合位点的基因突变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也是引起御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对MP耐药性的研究可为抗生素的合理选择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8.
婴儿佝偻病诊断问题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对56例婴儿进行佝偻病相关指标的调查、检测与分析,探讨婴儿佝偻病诊断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56例健康婴儿进行喂养史、临床症状的询问,并进行体格检查,做出有无佝偻病及其分期诊断。同时取血查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25(OH)D、骨碱性磷酸酶浓度及左腕X线摄片、胫骨中段定量超声骨密度检查。结果单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诊断活动期佝偻病者34例,绝大多数为轻度佝偻病,55例检测了血钙,正常52例。血磷无一例低于1·29mmol/L。骨碱性磷酸酶正常12例,大于200U/L者44例。52例检测了血清25(OH)D浓度,正常33例。所有病例左腕X线无一例异常发现。45例做了胫骨中段超声骨密度检查,28例正常,17例降低。在正常组与佝偻病组之间,骨碱性磷酸酶及超声骨密度百分位数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佝偻病的诊断,既不能单以临床表现来判断,也不能过分强调某一项辅助检查的作用。在不具备条件检测血清25(OH)D浓度时,将临床表现、骨碱性磷酸酶和超声骨密度三者结合分析的“三结合”标准以及应用“佝偻病综合征”的诊断名称可能更符号当前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9.
耐红霉素肺炎支原体肺炎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现状,提高对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2006年10月至2007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病房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110例患儿,从其咽部或鼻咽部获取标本,利用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技术分离培养肺炎支原体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筛选耐药株;对24例确诊为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耐药株产生,110例标本中,分离肺炎支原体阳性株26例,耐药株24例,耐药率占92.31%,发病年龄多为学龄儿童,6~14岁占83.34%。持续发热5d伴刺激性咳嗽的患儿占100.00%,肺部无明显阳性体征。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正常(占83.33%),但发热期血沉(83.33%)及C反应蛋白(91.67%)都升高。胸片以一侧大片絮状阴影为多见,右侧12例(50.00%)多于左侧6例(25.00%),双侧6例(25.00%)。19例(79.17%)有肺外合并症,伴有渗出性胸膜炎者3例(12.5%)。阿奇霉素平均疗程9.4d。结论临床应认识到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存在;避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30.
莱姆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莱姆病是一种主要发生在温带地区经蜱叮咬传播的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近年来,随着蜱媒宿主范围的不断扩大,莱姆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态势。该病系全身性疾病,可影响皮肤、关节、神经系统和心脏等。患者如得不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致残率较高,对人类健康危害甚大。鉴于莱姆病的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困难,为了提高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对莱姆病的认知,现将其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