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49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84篇
预防医学   32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互联网医院的建设与发展,有助于盘活存量医疗资源,提高优质医疗服务可及性,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难点问题。作者简要描述了我国互联网医院建设和运营现况,详细分析了现阶段互联网医院在运营管理、配套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建设主体、监管主体角度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互联网医院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2.
63.
目的 探讨视频反馈法在临床技能教学中的地位及其应用后的效果。方法 采取实验对照方法。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第一临床学院2014级临床八年制及2016级临床五年制即将进入《临床基本技能》课程的185名学生作为试验组,以2013级临床八年制及2015级临床五年制的166名学生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学生采用视频反馈法,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结束后,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的成绩差异,了解试验组学生对视频反馈教学方法的适应情况。采用GraphPad Prism 5进行t检验。结果 在五年制学生中,试验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为(87.64±0.94)分,技能考核成绩为(84.78±0.54)分;对照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为(85.14±0.80)分,技能考核成绩为(83.10±0.53)分,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在八年制学生中,试验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为(86.46±0.66)分,技能考核成绩为(86.38±0.73)分;对照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为(84.90±1.21)分,技能考核成绩为(83.79±0.64)分。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技能考核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论考核的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试验组学生基于视频反馈教学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3.3%(168/180)的学生表示如果没有视频拍摄环节,不会在课后主动练习;87.8%(158/18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82.8%(149/180)的学生认为临床技能方面收获很大,提高了学习效率;71.1%(128/180)的学生觉得经过课后视频拍摄后,在临床上面临相应操作时自信心有提升。结论 视频反馈教学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在临床基本技能课堂上的效率,有利于学生对临床基本技能的掌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4.
患者男 ,49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乏力、面色苍白 ,于 2 0 0 1年 3月 1 3日入院。体检 :中度贫血貌 ,浅表淋巴结不大 ,胸骨无压痛 ,肝脾肋下未触及。检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 74g/L ,白细胞1 2 .0× 1 0 9/L ,原粒 0 .5 5 ,早幼粒 0 .0 5 ,中幼粒 0 .0 2 ,晚幼粒 0 .0 2 ,杆状核 0 .0 3 ,分叶核 0 .0 5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 ) 0 .0 1 ,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 ) 0 .0 5 ,淋巴细胞(淋巴 ) 0 .2 0 ,单核细胞 (单核 ) 0 .0 2 ,血小板 6 .0×1 0 9/L。检查骨髓象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 ,原粒0 .6 9,早幼粒 0 .0 2 ,中幼粒 0 .0 2 ,晚幼粒 0 .0 3 ,杆状…  相似文献   
65.
目的检测冠心病(CHD)患者活化蛋白C敏感率(APC-SR)并计算活化蛋白C抵抗(APCR)阳性率,探讨APC-SR及APCR在CH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7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56例CHD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同期在本院耳鼻喉科住院的患者54例,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APC-SR,计算APCR阳性率;同时采用免疫酶联吸附试验检测血浆中蛋白C、总蛋白S和游离蛋白S。结果CHD患者APC-SR平均值(2.44±0.18)显著低于对照组(2.68±0.15)(P<0.01);CHD组APCR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HD组APC-SR<2.4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蛋白C、总蛋白S和游离蛋白S在CHD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低水平APC-SR与CHD的发病相关,可考虑将该指标作为CHD危险人群的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66.
脑梗死与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血浆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bg)及2者比值(D/F值)的关系。方法: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47例脑梗死患者及34例健康人血浆D-dimer及Fbg水平,并分别计算出2组D/F值。结果:脑梗死组血浆D-dimer、Fbg及D/F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D-dimer与Fbg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295,P<0.05)。结论:D/F值可作为支持脑梗死诊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危重病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表现及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5月危重病并发DIC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用免疫法、发色底物法和凝固法分别测定36例危重病并发DIC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抗凝血酶活性(AT: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bg)等凝血及抗凝指标。结果本组36例危重病患者并发DIC,治愈15例,好转9例,死亡12例;DIC患者的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D—D含量明显增高,AT:A明显减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AT:A检测具有较高的阳性率(94.4%),且12例死亡病例均发生明显减低(阳性率达100%)。结论危重病患者DIC发生率高,死亡率高。治疗关键是祛除原发病,密切观察早期D1C诊断指标,早发现、早治疗。对危重病患者的早期综合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8.
针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近5年发表的论文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从一个侧面探讨医院临床、科研工作的优势、特色及存在的问题,为医院科研管理和相关学科发展提供参考信息。统计出医院2003-2007年国内论文发表数量和被SCI收录论文数量,以及论文总数排名前10名的科室。5年来,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稳步增长,体现了医院“科学办院、科教兴院、科技强院”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大鼠脑皮质微血管血栓模型中组织因子(TF)表达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方法: 5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血栓2 h、4 h、6 h、24 h组,每组10只,应用光化学法诱导脑皮质微血管梗塞模型。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脑血栓2 h、4 h、6 h、24 h血浆和脑血栓形成局部TF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 HE光镜和电镜观察的病理形态变化显示复制大鼠脑皮质微血管梗塞模型成功。血浆中TF含量4 h、6 h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血栓局部微血管内皮细胞TF表达阳性,对照组为阴性,血栓6 h和24 h组TF平均吸光度值显著高于2 h和4 h组(P<0.01)。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2 h(P<0.01)、4 h(P<0.05)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抗凝血酶(AT)活性24h组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 结论: 光化学诱导大鼠脑血栓形成模型操作简单,稳定可靠,与人体血栓形成过程相似:血管内皮损伤及内皮下TF暴露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组织因子凝血途径易化因素增强,表明TF参与大鼠脑皮质微血管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0.
纤维蛋白溶解动力学检测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魏文宁  杨锐  杨焰  郭涛  胡豫 《中国微循环》2005,9(2):135-137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简便、快捷检测人体纤维蛋白溶解(纤溶)功能的新方法。方法利用UV2000型分光光度计联接微机,自动扫描观测并记录血液凝固及溶解的光密度动态图形改变过程,并以此了解血浆抗、促纤溶的能力。结果初步建立了正常人纤溶动力学分析参数,确定了20U/ml尿激酶为最适试验浓度,检测22例正常人,27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纤溶动力学及纤溶酶原含量,显示患病组较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重复性试验显示该方法的变异系数为(5.42±1.51)%,并可同步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结论据结果可认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为临床提供动态、直观、多参数的实验资料,在评价血浆抗、促纤溶能力、治疗监测、药物选择、浓度调节等方面均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