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58篇
内科学   53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35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21.
正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以器官移植为代表的疑难重症救治技术、以基因诊疗为代表的精准医学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开展细胞免疫疗法治疗难治复发血液肿瘤的临床研究,总体完全缓解率达到88.36%,效果与国际同步,最长无病生存时间已超过2年。首次发现中国人群静脉血栓的3种常见基因变异,创建了  相似文献   
222.
目的在体外共培养体系中研究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对正常内皮细胞的作用。方法建立人MM细胞株RPMI8226与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体外共培养体系;以同期单独培养的HUVEC为对照,对与RPMI8226细胞共培养的HUVEC进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特异性受体TrkB基因的半定量RT—PCR分析和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共培养体系培养上清中BDNF的含量;在转换共培养实验的基础上应用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网状结构形成实验评价与RPMI8226细胞共培养激活的HUVEC对正常HUVEC血管新生能力的影响。结果与同期单独培养的HUVEC相比,经共培养后的HUVEC不仅上清中BDNF的含量增加[分别为(12.4±5.1)ng/ml和(31.6±7.2)ng/ml,P〈0.05],RT-PCR结果显示HUVEC常规表达BDNF,与RPMI8226细胞共培养后HUVEC BDNF表达量约为前者的1.7倍(P〈0.05);单独培养的HUVEC几乎不表达TrkB,共培养的RPMI8226细胞明显上调HUVEC TrkB的表达(为前者的4.4倍,P〈0.05),Western blot结果与上述结果相符;经RPMI8226细胞活化的内皮细胞可明显促进HUVEC迁移和网状结构形成,与未活化的内皮细胞相比迁移指数和网状结构数量分别增加了99%和72%,抗BDNF抗体可部分抑制其活性。结论MM细胞通过可溶性的细胞因子介导,激活内皮细胞的BDNF/TrkB自分泌环,继而实现内皮细胞的自促进血管新生效应。  相似文献   
223.
目的 研究10号染色体同源缺失的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10,PTEN)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表达的调控。方法 以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K—N-SH和SK-N—MC为对象,用Westernb lot法检测PTEN、TF的表达,用RT—PCR方法检测TF转录水平,以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介导进行PTEN基因表达载体pCMV—PTEN的转染;以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阻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的磷酸化;并以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水平。结果 SK—N—SH细胞PTEN强表达而TF弱表达,SK—N-MC细胞PTEN基因表达阴性而TF强表达。以PTEN基因表达载体pCMV—PTEN转染SK-N—MC细胞,PTEN表达增强,而TF表达水平降低,并伴有AKT磷酸化的减弱。用PI3K/AKT信号途径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处理后,TF的表达可呈剂量依赖性降低。结论 PTEN基因的表达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途径而下调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中TF的表达,PTEN基因的缺失可能是TF异常高表达的原因。  相似文献   
224.
为了研究姜黄素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内皮细胞株TrkB的表达及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影响,以初步探讨姜黄素通过抑制血管新生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性,采用RT—PCR法分别检测姜黄素处理前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KM3中BDNF的基因表达变化与内皮细胞株ECV304中TrkB的基因表达变化,应用内皮细胞迁移试验和内皮细胞小管形成试验评价姜黄素对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外源性BDNF能够有效地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小管形成,但这两个效应均能被姜黄素明显阻断;KM3细胞表达BDNFmRNA,ECV304细胞表达TrkBmRNA,姜黄素对两者的表达均具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时间依赖性。结论:BDNF是一种具有促进血管增殖活性的细胞因子,姜黄素可以分别下调MM细胞BDNF与内皮细胞T她的表达,阻碍两者间的相互作用,继而抑制血管新生,这可能成为治疗MM潜在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225.
目的 研究异常表达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多发性骨髓瘤(MM)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信号通路.方法 采用锥虫蓝拒染法检测BDNF对人MM细胞系RPMI8226、U266和KM3细胞存活的促进作用,MTT比色法观察BDNF对苯丙氨酸氮芥和长春新碱细胞毒作用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BDNF对MM细胞TrkB磷酸化的影响.通过动物模型观察BDNF对肿瘤生长和实验动物存活时间的影响.结果 BDNF以浓度依赖性方式促进MM细胞的存活,50μg/L BDNF作用后存活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BDNF可明显降低苯丙氨酸氮芥和长春新碱的细胞毒性,50μg/LBDNF作用后,苯丙氨酸氮芥和长春新碱的EC50值分别为无BDNF作用时的2倍和3倍.体内实验表明BDNF可明显促进异种移植的MM裸鼠模型中肿瘤的生长,经BDNF处理和未经BDNF处理组肿块的平均体积分别为3240.9 mm3和1032.7 mm3(P<0.05),生存时间分别为13 d和21 d(P<0.05).MM细胞中异常表达的TrkB是BDNF的功能性受体,外源性BDNF作用后,MM细胞TrkB磷酸化水平明显增加,并且Trk抑制剂K252a可明显抑制BDNF诱导的MM细胞迁移.结论 外源性BDNF可磷酸化激活MM细胞表面TrkB受体,促进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存活、迁移并参与骨髓瘤细胞的化疗耐药,在MM的病理生理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26.
目的 在体外共培养体系中研究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对人正常内皮细胞的作用.方法 建立人MM细胞株RPMI8226细胞与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体外共培养体系;以同期单独培养的HUVEC为对照,用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对与RPMI8226细胞共培养的HUVEC进行细胞超微结构和细胞形态学观察;用刮痕迁移实验、管状结构形成实验评价体外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能力;并以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Endoglin与TrkB、Tie2、β3,整合素、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同期单独培养的正常内皮细胞对照相比,共培养后的部分内皮细胞胞体伸展并首尾排列成一行;超微结构出现胞核增大、核仁增大、核质比例增大,内质网疏松、变形,细胞表面纤毛减少;共培养体系中细胞管状结构形成数量和迁移细胞数较单独培养体系分别增加了112%和136%;BDNF、Endoglin、TrkB、Tie2、β3整合素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的表达亦明显上调.结论 MM细胞与人正常内皮细胞共培养后,内皮细胞有明显的趋瘤特征和较强的血管新生能力,推测MM患者骨髓中骨髓瘤细胞通过对相邻内皮细胞的作用促进血管新生,且新生血管的内皮细胞性质与行为不同于正常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227.
目的 :研究国产全长人血小板生成素 (rhTPO)对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非随机自身对照。 2 8例AML诱导缓解后的患者在试验周期化疗后 ,皮下注射rhTPO1.0 μg/kg ,每日 1次 ,疗程 14d。对照周期不用rhTPO。动态观察全血细胞计数 ,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和纤维蛋白原、心电图。结果 :试验周期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值为(16 .93± 2 0 .2 7)× 10 9/L ,血小板 <2 0× 10 9/L的持续天数为 (4 .75± 5 .97)d ,输血小板的次数和量分别为 (1.5 4± 1.79)次和 (2 1.6 1± 2 9.73)u ,与对照周期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化疗后血小板最高值及血小板计数恢复的增加值 (差值 )试验周期分别为 (2 5 5 .89± 2 13.0 7)× 10 9/L和 (2 38.96± 2 10 .4 3)× 10 9/L ,明显高于对照周期的 (15 0 .2 2± 10 7.6 4 )× 10 9/L和 (135 .0 7± 10 5 .75 )× 10 9/L(P <0 .0 5 )。用rhTPO对其他监测指标无明显影响。不良反应也少而轻微。结论 :国产全长rhTPO治疗AML耐受性良好 ,确实能提高AML化疗后的血小板计数 ,但对总体血小板恢复时间及血小板输注的需要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28.
通过简要介绍医院学科评估体系及其创新之处,如评估指标完善、评估方式创新、评估主体的丰富等.结合学科评估结果,医院从学科建设关键要素人手,优化学科布局,即制定院科二级学科建设规划、凝练学术方向等;完善运行机制,包括学科奖惩机制、科研管理机制;培育学术梯队等,科学有效地推进医院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229.
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在不同时期宏观环境作用下的发展特征不同。笔者基于医疗服务供应链视角, 从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4个环节探讨新形势下影响三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建议在生产环节优化医学人才供给和制度建设, 分配环节加快优质资源布局和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构建, 流通环节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科技创新支撑, 消费环节拓展医防融合服务并细化配套政策措施, 为加快推动我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0.
当归是中国常用的药食同源药材之一,素有“十方九归”的美称。当归挥发油是当归的主要药效成分,主要由苯酞类、萜烯类及烷烃类等多种化合物组成,其化学成分复杂,且当归的生长环境、炮制工艺、提取方法等因素均会引起当归挥发油成分含量的变化。当归挥发油具有降血压、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部位、平喘、抗炎及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本文通过查阅近十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对当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梳理,汇总了影响当归挥发油化学成分的诸多因素,重点综述了其降血压、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部位、平喘等多种活性作用,以期为当归挥发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