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58篇
内科学   53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36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The binding function of EGF1 domain peptide with tissue factor(TF)and its ability of triggering coagulation were explored.The TF expression model in vitro was establish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induction.The affinity of EGFP-EGF1 and TF expressing cells was analyzed by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and flow cytometry(FCM).The affinity of EGFP-EGF1 and rat soluble TF was quantitated by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The ability of EGFP-EGF1 in triggering coagulation was tested by prothrombin time assay.The FCM res...  相似文献   
172.
The binding function of EGF1 domain peptide with tissue factor (TF) and its ability of triggering coagulation were explored. The TF expression model in vitro was establish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induction. The affinity of EGFP-EGF1 and TF expressing cells was analyzed by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and flow cytometry (FCM). The affinity of EGFP-EGF1 and rat soluble TF was quantitated by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The ability of EGFP-EGF1 in triggering coagulation was tested by prothrombin time assay. The FCM results showed recombinant factor VII (rFVII) could definitely depress the integration of EGFP-EGF1 with recombinant TF (rTF) (68.65%±3.86% vs 57.98%±4.71%, P<0.01). The SPR results indicated the association constant ka of EGFP-EGF1 proteins was higher than rFVII (8.29±1.39 vs 3.75±0.32, P<0.01). However, the EGFP-EGF1 protein lost the activity of triggering coagulation as compared with blood plasma of normal SD rats (56.8±3.2 s vs 17.8±3.4 s, P<0.01).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rat EGF1 peptide could specifically bind to TF without the ability of triggering coagulation. EGF1 peptide may be a good target head for delivering drugs to TF in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相似文献   
173.
Endothelial cells ( ECs) are an i mportantsource of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1(PAI-1) . PAI-1 is the major physiological inhibi-tor of fibrinolysis and has been considered as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1].The higher content and activity of PAI-1 may reduce fibrinolysis ,then induce the i mbal-ance between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 Fibrindepositing o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can not bedissolved easily , which promote thrombosis . Per-oxiso…  相似文献   
174.
抗肿瘤血管新生联合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肿瘤血管新生是一种新的针对肿瘤新生血管网络的治疗方法,单独应用未能取得理想的疗效。近年来通过与放射治疗联合,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主要综述了抗肿瘤血管新生与放射治疗联合的方法,并探讨了联合治疗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武汉出现后,方舱医院在阻止疫情蔓延扩散、落实"应收尽收"战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武汉市首批投入使用的3家方舱医院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托管的江汉方舱医院,通过明确定位、合理布局、完善组织架构、健全规章制度、加强院内感染防控、做好支撑保障等举措,有效完成了轻症患者的收治任务。作者系统总结了江汉方舱医院的运营管理实践,并分析管理难点,就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治体系提出建议,供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6.
魏文宁  胡豫  郭涛  杨焰  杨锐  熊丽丽 《检验医学》2006,21(6):613-617
目的 建立动态检测人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方法.方法 采用血凝-溶解法和发色底物法,应用Unico-20000分光光度计连接微机,动态监测血浆或优球蛋白凝溶或显色情况.结果 利用发色底物法测得20名正常人在显色180 s时的纤溶酶活性为(86.8±37.2)%,标准曲线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活性为3.9%~125%时r=0.978,7.8%~125%时r=0.997),22例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各种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生成异常图形,而大多数病例表现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强.结论 应用血凝-溶解和发色底物法,以血浆或优球蛋白为检测标本,其结果更有利判断人体纤维蛋白溶解功能改变的性质,而且利用发色底物法以优球蛋白为检测标本较血浆更为敏感,上述方法可作为传统检测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7.
目的 探讨由聚乳酸纳米粒包裹的核因子(NF)-κB decoy寡核苷酸片段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活性的调控功能。方法 以聚乳酸为材料,纳米沉积法制备载荧光标记NF-κB decoy-纳米粒混悬液,检测其物理表征、包封率和体外释放情况: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观察和检测培养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摄取decoy-纳米粒的效率和细胞内分布,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比较摄取纳米粒的细胞在脂多糖(LPS)刺激下TF mRNA和P65表达的变化。结果 制备的decoy-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62.1nm,多分散指数为0.118,体外释放实验显示经28d其总释放率达92.3%,流式细胞术检测到细胞对decoy-纳米粒摄取随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被摄取的decoy-纳米粒位于细胞胞浆内,RT-PCR结果提示经纳米粒包载的NF-κB decoy具有生物活性,可以显著抑制LPS作用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TF表达水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核提取物中P65的表达显著降低。结论 聚乳酸纳米粒能将NF-κB decoy寡核苷酸片段递送至细胞内,且能保持生物活性,该方法为脑血栓病基因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8.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ITP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年龄、疾病分型及分期、出血评分、治疗方案[包括糖皮质激素、人免疫球蛋白(PH4)、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等]、血小板输注数量、有效反应时间、完全反应(CR)时间、免疫学相关检查等在不同组别间的差异。结果:(1)不同年龄分组和不同性别分组间出血评分值、血小板输注数量、有效反应时间及CR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重症ITP组(37例)的出血评分值、血小板输注数量、有效反应时间均明显高于非重症ITP组(20例)(均P0.05),而2组CR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7);(3)原发性ITP组(24例)与继发性ITP组(33例)在年龄、出血评分、血小板输注数量、有效反应时间及CR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单药治疗组(26例)和多药联合治疗组(31例)中重症ITP患者分别占38.5%(10/26)和87.1%(2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糖皮质激素是原发性和继发性ITP患者的有效治疗方式;对于重症ITP患者,联合药物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9.
血友病A(HA)是一种由于凝血因子Ⅷ(FⅧ)基因缺陷所致的出血性疾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约(10 ~20)/10万[1]。主要临床表现是反复发生异常出血,主要依靠反复输注FⅧ制剂替代治疗,以达到治疗和预防出血的目的。但是替代治疗会在一部分患者中导致相应凝血因子抗体的产生,最终导致疗效下降或无效,这已成为治疗HA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国内外目前对FⅧ抑制物的发生率报道不一,我国HA患者抑制物的发生率报道相对较少,对抑制物形成的危险因素等研究尚处在初步阶段,缺乏对FⅧ抑制物患者临床动态监测。因此,调查抑制物的发生情况及动态变化,对于抑制物形成的防治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0.
目的以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RPMI8226异体移植小鼠为动物模型,评估抗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单克隆抗体(单抗)在体内的抗肿瘤活性。方法选择糖尿病抵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皮下注射RPMI8226细胞建立骨髓瘤细胞异体移植动物模型。以20μg/只的BDNF单抗剂量于接种肿瘤细胞后第1、2、3天腹腔内注射或者以100μg/只的剂量于检测到瘤体后每周1次腹腔内注射。采用组织学方法检测瘤细胞的形态特征,免疫化学染色法分析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用^3H—TdR掺入法和Matrigel网状结构形成实验分别检测BDNF单抗对RPMI8226细胞体外增殖和PRMI8226细胞诱导的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在NOD/SCID小鼠体内建立的骨髓瘤细胞异体移植动物模型,其皮下种植的成瘤率高,具有多种与浆细胞瘤相似的病理学特征。未治疗组小鼠皮下注射RPMI8226细胞后(20±2)d可检测到皮下肿瘤;接种肿瘤细胞后连续3d注射20μgBDNF单抗的治疗组,小鼠平均无肿瘤生存期延长为(30±6)d,而相应对照抗体治疗组无肿瘤生存期为(22±3)d,与未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其中位存活时间为(57±7)d,与相应的对照抗体治疗组[(48±4)d]相比明显延长(P〈0.05);治疗组小鼠自然死亡时肿瘤体积为(157.94-21.6)mm^3,较对照抗体组[(405.5±35.2)mm^3]明显缩小(P〈0.05)。对于接种肿瘤细胞后第27天起每周注射1次BDNF单抗(100μg/次)的治疗组,肿瘤的生长亦受到部分抑制,相应对照抗体组与未治疗组相比肿瘤生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在BDNF单抗治疗组瘤体的组织切片中,观察到部分瘤细胞出现凋亡的形态学表现,坏死区被纤维结缔组织浸润。未治疗组瘤块的MVD为38个/0.216mm^2,BDNF单抗治疗组(100μg/次)MVD为11个/0.216mm^2,与未治疗组相比对照抗体治疗组瘤块的MVD没有明显下降(35个/0.216mm^2)(P〉0.05)。在体外,BDNF单抗可显著抑制RPMI8226细胞的增殖和其诱导的内皮细胞网状结构形成(抑制率为68.2%),而相应的对照抗体却无此效应。结论BDNF单抗可抑制皮下浆细胞瘤的生长和血管新生,BDNF是治疗MM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