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64篇
基础医学   5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13篇
预防医学   90篇
药学   19篇
  1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观察孕16~24周需终止妊娠者服用米非司酮前后UtA和UmA血流速度波型变化和胎盘微血管的改变,探讨米非司酮在引产过程中的作用环节。方法:30例对象口服米非司酮25mg,bid×3天,第4日上午加用米索前列醇200μg。服药前后检测UtA和UmA的PI、RI及S/D,并于胎盘母体面取材作电镜检查。结果:用药后UtA和UmA的PI、RI和S/D值均较用药前升高,其中UtA的RI,S/D和UmA的S/D升高值较用药前的数值差异显著(P<0.05),胎盘血管内皮细胞呈损伤性改变。结论:米非司酮能使UtA和UmA的RI和S/D值升高,导致子宫及胎盘循环受阻、缺血。  相似文献   
82.
罗新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3,39(4):250-254
<正>女性盆底医学(female pelvic floor medicine, FPFM)是病因复杂、症状重叠,涉及妇产、生殖、泌尿、结直肠、整形、康复理疗、医学影像和中医针灸等学科群,综合诊疗干预措施的整合医学。即以研究诊治女性盆底器官结构改变和功能障碍的一组先天性异常、后天性病理损伤、医源性创伤且伴随生理性退变加剧临床综合症候群的多学科交叉医学。  相似文献   
83.
医学临床理论课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医学临床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式教学能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与案例教学有机地结合,能有效地弥补在案例教学中难以突出知识难点和重点的不足,提高临床案例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84.
不同分娩方式妇女放置三种IUD的术时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妇女放置三种新型含铜宫内节育器(CulUD)的术时评价。方法:将观察对象按经阴道和经剖宫产的不同分娩方式分为两组,每组均随机放置CyneFix IN IUD、MCu功能性IUD和TCu380A IUD,记录两组放置不同种IUD的扩宫情况、置器疼痛反应和置器时间。结果:放置GyneFix IN IUD和TCu380A IUD在不同分娩方式组中扩宫率、痛觉评分、置器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放置MCu功能性IUD在剖宫产分娩组扩宫率为92.5%,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组的33.3%(P<0.05);痛觉评分为8.62±0.82分,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组(P<0.01);置器时间为(9.62±3.15)min,较另两种IUD置器时间显著延长(P<0.05)。结论:GyneFix IN IUD和TCu380A IUD置器术时扩宫率低、费时少,疼痛反应轻,不受分娩方式影响。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电刺激与生物反馈联合治疗对初产妇顺产后盆底肌的近期影响。方法:选取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2007年1~4月收治的健康初产顺产妇女75例,年龄24~28岁,均为产后42天恶露干净者,盆底肌力Ⅲ级或Ⅲ级以下。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30例),产后实验组产妇给予电刺激与生物反馈联合治疗,每周2次,16次为1疗程,对照组产妇在家自行收肛锻炼治疗。实验观察产妇盆底肌力康复治疗前后的变化,其中26例同意抽血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Na+-K+-ATP酶、Ca2+-ATP酶的变化,观察产妇盆底肌力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过电刺激和生物反馈联合治疗后实验组产妇的盆底肌力恢复正常(Ⅴ)Ⅰ类纤维39例,ⅡA类纤维36例,ⅡB类纤维37例,对照组0例(P<0.01);实验组产妇IGF-I治疗前后分别是(16.2±5.6)μmol/L和(37.5±7.8)μmol/L,两者比较P<0.01;Na+-K+-ATP酶和Ca2+-ATP酶治疗前分别为(0.134±0.03)μmolPi.mgprot-1.h-1和(0.5±0.12)μmolPi.mgprot-1.h-1,治疗后分别为(0.24±0.09)μmolPi.mgprot-1.h-1和(0.71±0.19)μmolPi.mgprot-1.h-1,两者比较P<0.01。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能够改善提高产妇产后近期盆底肌力,其作用可能与IGF-I、Na+-K+-ATP酶及Ca2+-ATP酶的明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17β-E2)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cells,BMSCs)的增殖和成肌分化的影响。方法利用贴壁法体外分离纯化BMSCs,连续传代3次;MTT法检测在0~1nmol/L浓度范围内17β-E2对BMSCs增殖活性的影响;Hoechst33258染色测定BMSCsDNA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添加不同浓度17β-E2诱导培养后BMSCs中骨骼肌分化标志物肌球蛋白重链(MHC)、myogenin和desmin的表达情况。结果 17β-E2可增强BMSCs的增殖活性,且呈浓度依赖关系,最佳促增殖浓度为1nmol/L;1nmol/L17β-E2诱导组与对照组BMSCs DNA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均呈增加趋势(P0.05)。而两组细胞活性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均呈下降趋势,17β-E2干预组下降缓慢。17β-E2可增加BMSCs三种骨骼肌特异标志物myogenin、MHC和desmin的表达。结论 17β-E2对BMSCs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且能增强骨骼肌分化效率。  相似文献   
87.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主要包括尿失禁(UI)和盆腔器官脱垂(POP),其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新的治疗手段层出不穷。近20年来,国内外已有大量的有关其临床诊治方面的研究报道,而在基础研究的文献报道则相对较少。人类站立起来了,所有人的组织器官就一定应该下垂?动物四脚行走是不是一律没有组织器官的脱垂?传统的盆底重建手术究竟能不能解决PFD问题?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变化及对预后转归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症状发生后1周内的HRV指标。按心肌梗死范围,以及有无心脏事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生心脏事件59例,无心脏事件73例;复合性心肌梗死45例,单纯性心肌梗死87例。发生心脏事件患者HRV指标明显低于无心脏事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复合性心肌梗死患者HRV指标明显低于单纯性心肌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引起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衡,诱发心脏电生理紊乱,HRV可较好地反映心肌梗死范围以及有无心脏事件的发生,是判断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转归的一个有价值指标,HRV越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89.
1依据及分析①患者半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腰部坠胀,以右侧为甚,伴下腹持续性隐痛,近1周感上述症状加重,右大腿亦出现疼痛不适,活动受限。②查体,右下腹可触及一肿块,大小约10cm×9cm×8cm,有压痛,妇科检查,右侧附件区可扪及一12cm×10cm×10cm包块,活动差,有压痛。③B超,右附件区见囊性肿块,大小12.4cm×7.4cm×9.3cm,壁厚,边界光整,囊液欠清,内见粗线状分隔光带。④术中见右侧后腹膜处可及一大小约15cm×10cm×9cm肿块,界线模糊,上段囊性,下段质地较硬,切开“脓腔”其中混有大量坏死组织。⑤“脓肿”边缘活检,病理学诊断恶性肿瘤。综合上述…  相似文献   
90.
背景:nm23-h1基因已被证实与多种细胞的增殖、分化、转移密切相关。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向成脂及成骨方向诱导分化的过程中nm23-H1基因的表达变化。 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从脐带中分离培养人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型,之后分别加入成脂肪诱导剂和成骨诱导剂进行体外诱导分化。对照组采用不含诱导因子的培养液进行培养。 结果与结论:在成脂诱导过程的第4天,nm23-H1 mRNA的表达上调,至第7天达到最高(P < 0.01),其后开始逐渐恢复,直至第14天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 0.05)。而在成骨诱导过程中,nm23-H1 mRNA则一直为低表达状态(P < 0.01),直至第28天恢复为对照组水平(P > 0.05)。结果显示nm23-H1基因表达在成脂分化前期发生上调,而在成骨分化过程中一直下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