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8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56篇
耳鼻咽喉   27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0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91篇
内科学   9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127篇
外科学   136篇
综合类   436篇
预防医学   232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95篇
  5篇
中国医学   218篇
肿瘤学   5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高位虚挂引流治疗高位肛瘘5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进 《新中医》2006,38(5):65-66
高位肛瘘的传统治疗方法为低位部分切开,高位部分橡皮筋慢性勒断肛肠环后切开引流,虽然能避免完全性肛门失禁,但轻度失禁或锁眼畸形仍不能避免。笔者在临床上为克服以上缺点,采用高位部分用橡皮筋虚挂,不勒断肛肠环,充分旷置引流肛瘘腔隙,治疗高位肛瘘,效果满意,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92.
文章介绍了在临床-病理讨论课选用PBL教学法的体会。认为与传统的以讲授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相比,PBL教学法能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93.
王进  李琦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3):4219-4220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根据临床症状筛选出患者,做膀胱镜检查,结合组织活检确诊,经尿道膀胱黏膜电灼术及术后羟基喜树硷灌注治疗。结果:随访3个月~3a,膀胱镜检查正常,无临床症状,治愈18例,好转10例,复发2例,未见癌变。结论:经尿道气化电切术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有效方法,膀胱灌注也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94.
B超美蓝染色法在乳腺微小病灶切除和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超美蓝染色定位技术在乳腺微小病灶(直径≤1.0cm)切除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3935例乳腺病灶(A组)进行B超美蓝染色定位检查和切除手术,并与未采用美蓝染色定位手术者2846例(B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935例患者中乳腺微小病灶(直径≤1.0cm)共1268例,其中36例为早期浸润型导管癌,17例为原位癌,45例为重度非典型增生。A组乳腺微小病灶的检测率和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B超美蓝染色定位技术可有效提高对乳腺微小病灶切除的准确性以及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995.
常德萍  王进  孙贵豫 《家庭护士》2008,6(1):219-220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是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病理以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和硬化性苔藓多见.因病变部位皮肤和黏膜多呈白色,故又称外阴白色病 变或外阴营养不良.常规治疗有药物和手术.药物治疗复发率高,手术治疗病人非常痛苦. 我科2005年5月-2007年5月运用超声聚焦技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96.
997.
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临床分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FALS)患者及家系成员SOD-1活性和MDA含量变化及FALS的临床分型,方法: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红细胞内SOD-1活性及MDA含量,结合患者发病年龄,推测其发病类型。结果:在2个家系中发现6例SOD-1活性下降,3例MDA含量增高,推测其发病类型为ALS1型。结论:有SOD-1活性下降的2个家系临床分型可能为ALS1型,MDA含量增高间接反映SOD-1变化。红细胞内SOD-1活性测定及MDA含量测定有可能作为ALS1型患者及基因携带者的诊断方法之一,并可用于FALS初步分型及基因检测前的筛查。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99^Tc^m-硫胶体前哨淋巴结显像、手持γ探测仪及高频超声联合使用在早期乳腺癌中前哨淋巴结的识别、定性准确性,临床可行性和实用价值。方法对39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行SPECT前哨淋巴结显像、高频超声检查及术中用手持γ探测仪探测前哨淋巴结,观察其位置、性质。结果39例患者前哨淋巴结显像及γ探测仪检出前哨淋巴结的检出率分别为97.44%、94.87%。超声发现所有发生转移的腋窝淋巴结的横径为0.6 cm以上,纵径为O.8 cm以上,1.0≤纵横比〈2.2。三者的联合使用诊断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定性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3.33%、91.67%、92.3%。结论99^Tc^m-硫胶体行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检测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指向性;联合检查是较早发现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及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的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对比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3D-CT)海绵体造影与传统X线海绵体造影在静脉漏性勃起功能障碍(ED)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本研究纳入了2015年7月~2017年6月在我院行3D-CT海绵体造影或传统X线海绵体造影的患者。将行3D-CT海绵体造影的患者设为3D-CT组,行X线海绵体造影的患者设为X线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评分、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检查时间、造影剂量、诊断时间、不良反应、造影的静脉或结构。结果:共纳入513例患者,其中3D-CT组228例,X线组285例。3D-CT组的造影剂量、辐射剂量、检查时间均明显低于X线组(P0.01)。6.1%的3DCT组患者以及8.4%的X线组患者未发现阴茎静脉造影。相比于X线组,3D-CT组在脚静脉、闭孔静脉、前列腺静脉丛、阴部外静脉显影率明显更高(P0.05)。CT组患者的疼痛和包皮血肿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X线组(P0.05)。结论:相比于X线海绵体造影,3D-CT海绵体造影的造影剂量、辐射剂量以及不良反应(疼痛和包皮血肿)发生率更低,检查时间更短,并且在脚静脉、闭孔静脉、前列腺静脉丛和阴部外静脉的显影率更高。因此,3D-CT海绵体造影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诊断静脉漏性ED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背景不同的铜 /锌超氧化物歧化酶( Copper/Zinc superoxide dismutase, Cu/ZnSOD)基因突变会使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 (family amyotropbic lateral sclerosis, FALS)产生不同的临床特征;丙二醛是过氧化脂降解的中间产物,可间接反映 Cu/ZnSOD的活性,但 Cu/ZnSOD活性及丙二醛水平改变与 FALS临床分型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若能探明前两者与后者的关系,将有助于 FALS的临床分型及亚临床诊断. 目的探讨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及家系成员 Cu/ZnSOD活性和丙二醛水平变化及 FALS的临床分型. 设计随机病例对照研究. 地点和对象 1998-09/1999-06共检测 7个家系的 32名成员,其中 3例先证者经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院神经内科确诊( 1995年); 4例经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确诊( 1997~ 1999年).将 32名成员分为 4组汉族血统中有临床表现或有肌电图异常者归为第 1组(共 10例);各项检查均正常者的为第 2组(共 17例).壮族血统家系中有临床表现或肌电图异常者归为第 3组(共 3例);无临床表现、各项检查均正常者归为第 4组(共 2例). 72例对照组(第 5组)均来自 1999-01/1999-12到我院健康体检自愿者,其中男 38例,女 34例,年龄 15~ 59岁,平均 38.2岁. 方法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红细胞内 Cu/ZnSOD活性及丙二醛水平. 主要观察指标外周血 SOD活性及丙二醛水平. 结果第 1组 Cu/ZnSOD活性为( 316.68± 46.15) μ kat/g,丙二醛水平为( 8.08± 1.60) μ mol/L 1 100溶血液,其中,有 4例 Cu/ZnSOD活性低于正常值, 3例丙二醛水平高于正常值,后者与前中的 3例为相同患者,无临床症状.第 2组 Cu/ZnSOD活性为( 351.74± 28.42) μ kat/g,丙二醛水平为( 6.55± 0.87) μ mol/L 1 100溶血液,其中有 2例 Cu/ZnSOD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 6例 Cu/ZnSOD活性低于正常值者及 3例丙二醛水平高于正常值者均集中见于 2个家系,并且与同组其他成员比较下降幅度约 20%.第 3组 Cu/ZnSOD活性为( 351.89± 27.92) μ kat/g,丙二醛水平为( 6.68± 0.59) μ mol/L 1100溶血液,第 4组 Cu/ZnSOD活性为( 351.89± 27.96) μ kat/g,丙二醛水平为( 6.61± 0.69) μ mol/L 1100溶血液,第 3, 4组两项测定值均在正常值范围内.第 5组为健康对照组(共 72例). Cu/ZnSOD活性为( 351.84± 26.76) μ kat/g,丙二醛水平为( 6.69± 0.58) μ mol/L 1100溶血液.第 5组与第 1组比较, F=8.1287,27.8872,P< 0.01.推测其发病类型为 ALS1型. 结论红细胞内 Cu/ZnSOD活性测定及丙二醛水平测定有可能作为 ALS 1型患者及基因携带者的诊断方法之一,并可用于 FALS初步分型及基因检测前的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