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7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9篇 |
基础医学 | 9篇 |
临床医学 | 30篇 |
内科学 | 34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9篇 |
外科学 | 17篇 |
综合类 | 56篇 |
预防医学 | 82篇 |
药学 | 36篇 |
中国医学 | 10篇 |
肿瘤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肝硬化形成过程中血小板活性因子及其受体在门脉高压形成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了解血小板活性因子 (PAF)及其受体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CCl4腹腔注射 8周 (2次 /周 )诱导大鼠肝硬化 ,利用ELISA、RT PCR及受体饱和结合实验检测PAF水平及其受体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肝硬化时肝内PAF、肝脏输出PAF及血清内PAF分别增高了 4 4 0 %、87 7%和 5 4 5 % (P <0 0 1,P <0 0 5 ,P <0 0 5 )。肝硬化大鼠肝内PAF受体mRNA表达及PAF结合高于对照组近 3倍 ,门脉压高于正常大鼠 2 31倍 (P <0 0 1)。结论 肝硬化时PAF系统上调节肝血流动力学和代谢异常是门脉高压形成的重要因素 ,肝内PAF释放入循环系统的增加是影响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肝癌干细胞与普通肝癌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的差别。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HepG2、Hep-11、Hep-12细胞株中对CD34、CD56、CD117、CD133、Nanog、OCT4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 CD34、CD117、CD133在Hep-12细胞中表达的阳性率最高,在Hep-11中表达的阳性率下降或为阴性,而在HepG2细胞中均为阴性;CD56在Hep-12及Hep-11细胞中表达强度相当,在HepG2中为阴性;Nanog及OCT4在3种细胞株中均表达阴性。结论 CD34、CD117、CD133可能在鉴别肝癌干细胞与肝癌细胞的表面分子标记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3.
94.
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与乙状结肠阴道成形术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比较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与乙状结肠阴道成形术的疗效. 方法 1998年3月~2003年4月对29例先天性无阴道采用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14例(腹膜阴道成形术组),乙状结肠阴道成形术15例(乙状结肠阴道成形术组). 结果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组1例失败,改乙状结肠阴道成形术,2组无手术并发症及术后病率.腹膜阴道成形术组手术时间(118.9±19.0) min 明显短于乙状结肠阴道成形术组(202.0±18.6)min (t=-11.674,P=0.000);术中出血量(36.2±12.6)ml明显少于乙状结肠阴道成形术组(105.3±46.3)ml (t=-5.205,P=0.000);2组手术术后阴道情况基本相同,但乙状结肠阴道成形术组阴道长度(10.8±1.1)cm长于腹膜阴道成形术组(9.0±0.8)cm(t=-4.882,P=0.000);乙状结肠阴道成形术组3例阴道分泌物偏多,4例有异味;2组性生活满意程度基本相同. 结论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与乙状结肠阴道成形术疗效相似,但手术创伤小于乙状结肠阴道成形术. 相似文献
95.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与母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孕妇血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含量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 应用HBV-DNA定性PCR检测法和(或)HBV血清学检测法确定孕妇为HBV感染,采用同样方法判断HBV是否经孕母传给婴儿。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31对母婴血中HBV-DNA含量。结果 采用直线回归分析显示胎儿脐血HBV-DNA含量与孕妇HBV-DNA含量呈线性正相关(r=0.5401,P=0.0017)。31例 相似文献
96.
目的针对普通外科患者在术后进行肠外营养展开分析,了解这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旨在优化治疗方式,减轻患者痛苦程度。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这一年时间内收治的普通外科手术病人共70例。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35例及观察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之上另进行肠外营养方式干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因肠道问题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患者氮平衡状态更优,生命体征状态更优。结论对普外科患者进行肠外营养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有效性,减轻患者痛苦程度,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7.
腹腔镜下骶前神经切断术联合病灶电灼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而痛经又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症状之一,严重者常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目前,用药物或物理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效果均不理想。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妇科领域的广泛应用,使腹腔镜下骶前神经切断术日臻成熟,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我院从2000年3月至2003年10月,在腹腔镜下行骶前神经切断术联合病灶电灼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21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8.
腹腔镜下骶前神经切断术与宫骶韧带切断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和评价骶前神经切断术与宫骶韧带切断术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所引起痛经的效果。方法 2000年3月至2003年10月对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55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病人行骶前神经和宫骶韧带切断术,其中骶前神经切断术21例,宫骶韧带切断术34例,对两组的手术情况、手术效果、术后随访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观察3~24个月经周期,中位随访时间为10个月,其中骶前神经切断组有效率为95%,宫骶韧带切断组有效率为67%。结论 腹腔镜下骶前神经切断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所引起痛经的疗效明显高于宫骶韧带切断术。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红外线输尿管显示系统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中应用红外线输尿管显示系统76例(观察组),与未用红外线输尿管显示系统组(对照组)6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尿管损伤及术后恢复情况等。结果观察组76例,手术时间为(71.2±28.6)min,出血量为(102.1±57.2)ml,无一例输尿管损伤。对照组69例,手术时间为(91.6±21.5)min,出血量为(163±65.5)ml。对照组输尿管损伤3例。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应用红外线输尿管显示系统,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可避免输尿管损伤。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比较静脉麻醉药丙泊酚、依托咪酯、咪达唑仑及硫喷妥钠拮抗利多卡因致大鼠惊厥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6只,体重(250±20)g,随机均分为六组:空白对照组(C组)、利多卡因组(L组:利多卡因4mg·kg-1·min-1)、利多卡因+丙泊酚组(P组:利多卡因+丙泊酚12.5mg/kg)、利多卡因+依托咪酯组(E组:利多卡因+依托咪酯1.85mg/kg)、利多卡因+咪达唑仑组(M组:利多卡因+咪达唑仑0.65mg/kg)和利多卡因+硫喷妥钠组(T组:利多卡因+硫喷妥钠30.85mg/kg),惊厥后2h处死大鼠,取出脑组织分离双侧海马,一侧用于检测c-fos阳性细胞蛋白的表达。另一侧用于测定一氧化氮(NO)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除C组外,其它五组大鼠均出现了惊厥,给予静脉麻醉药抑制惊厥,五组惊厥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P、E、M和T组c-fos阳性细胞表达、NO含量和NOS活性显著高于C组(P<0.05);P、E、M和T组c-fos阳性细胞表达、NO含量及NOS活性均显著降低于L组(P<0.05);M、T组c-fos阳性细胞表达、NO含量及NOS活性显著低于P、E组(P<0.05)。结论静脉麻醉药咪达唑仑、丙泊酚、依托咪酯及硫喷妥钠均可有效抑制利多卡因致惊厥作用,其中咪达唑仑与硫喷妥钠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