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3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17篇 |
内科学 | 10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25篇 |
预防医学 | 21篇 |
药学 | 30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4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91.
92.
目的 研究匹伐他汀对合并脂代谢异常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其介导的胆固醇外流与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合并脂代谢异常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匹伐他汀(2~4 mg/d)和阿托伐他汀(10~20 mg/d)各30例并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抽取外周静脉血,湿化学法测定血脂水平,以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细胞测定3H-胆固醇标记的胆固醇外流率,并测定对氧磷酶1(PON-1)活性水平。结果 他汀治疗6个月后,匹伐他汀组患者的HDL-C水平升高了9.0%,而阿托伐他汀组仅有轻度升高(1.8%)(P<0.01)。匹伐他汀治疗后HDL介导的胆固醇外流率显著升高[(12.83%±1.64%)比(17.67%±1.71%)](P<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PON-1酶活性水平均显著升高,其中匹伐他汀组,对氧磷酶和芳基酯酶活性分别增加了21%和18%(P<0.001);阿托伐他汀组对氧磷酶和芳基酯酶活性水平分别增加了24%和17%(P<0.001)。结论 匹伐他汀在升高HDL-C水平的同时... 相似文献
93.
目的 研究匹伐他汀对合并脂代谢异常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其介导的胆固醇外流与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合并脂代谢异常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匹伐他汀(2~4 mg/d)和阿托伐他汀(10~20 mg/d)各30例并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抽取外周静脉血,湿化学法测定血脂水平,以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细胞测定3H-胆固醇标记的胆固醇外流率,并测定对氧磷酶1(PON-1)活性水平。结果 他汀治疗6个月后,匹伐他汀组患者的HDL-C水平升高了9.0%,而阿托伐他汀组仅有轻度升高(1.8%)(P<0.01)。匹伐他汀治疗后HDL介导的胆固醇外流率显著升高[(12.83%±1.64%)比(17.67%±1.71%)](P<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PON-1酶活性水平均显著升高,其中匹伐他汀组,对氧磷酶和芳基酯酶活性分别增加了21%和18%(P<0.001);阿托伐他汀组对氧磷酶和芳基酯酶活性水平分别增加了24%和17%(P<0.001)。结论 匹伐他汀在升高HDL-C水平的同时... 相似文献
94.
王会娟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7,10(2):152-153
前列腺炎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为了解前列腺炎患者的感染病原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我们对681例患者标本进行了回顾性试验调查,进而对395例阳性标本进行病原学以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目的在于为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必要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95.
96.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血管内皮功能与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3-2017-03本院收治的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替罗非班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心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活化、冠状动脉(冠脉)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不良反应及不良心脏事件。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浆内皮素(ET)与血小板聚集率(PAR)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替罗非班组治疗后血浆ET与PAR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与TIMI血流分级明显高于治疗前,替罗非班组治疗后血浆NO水平与TIMI血流分级明显高于常规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出血事件;随访6个月期间,替罗非班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有效改善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心血管内皮功能与血小板活化状态,有利于恢复患者的冠脉血流和减少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7.
乳腺Ca是女性患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占女性患者各种恶性肿瘤的7%--10%,仅次于宫颈癌,但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有超过宫颈癌的趋向.
1 乳腺Ca术后最常见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6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退热、止咳、袪痰、止痉、降颅压等常规对症治疗,同时给予阿奇霉素10 mg·kg-1,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5 d后停药3 d,给药2轮后改为阿奇霉素10 mg·kg-1,口服,每日1次;总疗程为3周。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患儿给予人免疫球蛋白400 mg·kg-1,静脉注射,每日1次,持续用药5 d,总疗程为3周。治疗3周后,观察并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入院24 h内及治疗3周后,行腰椎穿刺采集患儿的脑脊液,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IL)-6、IL-8水平。入院24 h内及治疗3周后,采集患儿外周静脉血3 mL,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免疫荧光... 相似文献
99.
番茄红素微囊的体内外药剂学行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考察番茄红素微囊的体外释放、番茄红素原料及番茄红素微囊在家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体外释放和体内吸收的相关性。方法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释放介质中番茄红素的含量。用HPLC法测定家犬体内的番茄红素含量,数据用3P87程序处理,得到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体内吸收与体外释放进行点点相关。结果微囊体外释放呈肠溶性,原料及番茄红素微囊的T1/2α分别为7.30和15.06 h;T1/2β分别为28.10和46.76 h;Tmax分别为22.32和41.03 h;AUC0-∞分别为1.67和2.08 μg·h·L-1。体内外相关性良好。结论微囊较原料药呈现缓释特征,体内外相关性结果表明可以根据体外释放情况预测体内的吸收。 相似文献
100.
间接性鼓膜裂伤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接性鼓膜裂伤的形成机制及其特有的临床表现。方法将20只成年猫随机均分为两组,逐渐加压组和恒压组各10只猫20耳。观察间接性鼓膜裂伤的成伤过程,及穿孔的部位、大小、形状,裂伤区出血状态,外耳道损伤情况等。结果两组猫耳鼓膜破裂部位:80%位于鼓膜紧张部前下。鼓膜破裂大小:逐渐加压组中,95%为<5 mm的穿孔,仅有5%为>5 mm的较大鼓膜穿孔;在恒压组中,40%为>5 mm的鼓膜穿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鼓膜穿孔类型:逐渐加压组中,75%为三角形、20%为条形裂伤,仅有5%为大而不规则裂伤;在恒压组中,有15%为三角、15%为条形裂伤,70%为鼓膜不规则较大穿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猫耳中95%的裂孔边缘粗糙,边缘出血量少,外耳道无损伤。结论间接性鼓膜裂伤的形成与致伤力大小、鼓膜个体差异、鼓膜自身结构特点密切相关。间接性鼓膜裂伤与直接鼓膜裂伤的形成有着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