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2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1.
目的对一对平衡易位携带者夫妇,利用多平台遗传学技术进行产前诊断,并随访。方法对夫妇双方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对羊水细胞行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荧光原位杂交(FISH),并以新生儿脐血对各检测进行复核;对新生儿随访至1周岁。结果父亲核型为46,XY,t(6;22)(q27;q11.2),母亲为46,XX;胎儿核型为45,XY,der(6)t(6;22)(q27;q11.2)pat,-22,CMA结果显示未测到有临床意义的拷贝数变异,FISH结果显示6号端粒区、22号端粒区和22q11.21区信号无增加或缺失;脐血复查结果与先前相同;对新生儿随访显示生命里程碑节点均正常。结论合理应用多平台遗传学技术,对产前诊断罕见病例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AO锁骨钩钢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和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AO锁骨钩钢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和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27例,所有手术均直接修复断裂的肩锁韧带。随访5-48个月,平均28个月。结果疗效评定,按照Karlsson评价标准27例中,优22例,良3例,差2例,优良率92.6%。结论AO锁骨钩钢板是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90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常规药物治疗)与活菌片组(45例,常规药物+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比较两组的血清炎性因子、免疫指标、VIP、SP水平及腹泻停止时间、...  相似文献   
74.
目的:观察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体外分离纯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效果,以及诱导后的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特性。方法:实验于2005-05/09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进行。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分离纯化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噻唑兰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免疫细胞化学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抗原和细胞基质蛋白属性。取体外扩增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细胞,以3.0×103/cm2的浓度接种于放置有无菌处理的盖玻片的六孔板中,每孔内加2mL含10%胎牛血清的低糖型DMEM培养基培养液。当细胞贴壁生长达到60%~70%汇合时,将培养基更换为含5%胎牛血清的低糖型DMEM培养液,其中含骨诱导剂地塞米松、抗坏血酸和β-磷酸甘油,浓度分别为:100nmol/L、0.25mmol/L、10mmol/L。间充质细胞在这样的诱导体系中进行诱导培养,对照只加培养基。在第4、8、12、16天分别观察各孔中细胞的形态学和组织化学变化。体外加成骨诱导剂后分别作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茜素红染色和VonKossa染色,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结果。结果:①分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48h后贴壁,72h后出现纺锤状细胞,贴壁的骨髓间充质细胞平均约12d后形成克隆。②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99%表现为CD44 、Vim 、CD34-,CD29-。细胞表型稳定。③加成骨诱导剂后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钙沉积在第8d就开始出现,茜素红染色、VonKossa染色阳性。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分离纯化的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度高,表型稳定,体外加成骨诱导剂培养后,符合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具有成骨活性,可为骨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提供比较理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75.
心房颤动116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心房颤动是在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危害性愈来愈被人们关注.其病因多种多样,发病原因目前尚无定论.本文收集了我院自2000年至2003年以来的116例心房颤动病例,进行了病因分析,旨在探讨目前国人房颤的常见病因.  相似文献   
76.
杨锴  麻圣达 《中国基层医药》2014,(21):3308-3310
目的:对比微创动力髋螺钉( DHS)内固定与传统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DHS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DHS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以及患肢的肿胀程度。同时通过术后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死率、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术口长度为(6.01±1.04)cm,术中出血量为(115.24±28.19)mL,手术时间为(62.72±13.47)min,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4.88、6.97、5.35,均P<0.05);观察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为(99.82±24.73) g/L,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术后红细胞沉降率水平为(57.61±16.37)mm/h,患肢肿胀程度为(9.75±1.63)%,患肢消肿时间为(4.37±1.84)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4.75、4.93、5.82,均P<0.05);随访期间两组病死率和骨折愈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4, t=0.28,均P>0.05);观察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2.76%,与对照组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χ2=0.93,P>0.05)。结论微创DHS内固定术的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短,有利于早期康复功能锻炼,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使用交叉唇瓣修复上唇缺损术中同期吻合唇动脉,促进皮瓣成活,以达到缩短住院时间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10年8月-2014年1月,对11例上唇缺损患者采用交叉唇瓣移位修复,同期吻合上、下唇动脉。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13~70岁,平均62岁。其中6例为上唇肿瘤切除后,2例为动物咬伤致上唇部分缺损,3例为唇裂术后继发上唇过紧畸形,行瘢痕切除修复术。上唇缺损范围为宽度1.5~4.0 cm,高度1.8~3.5 cm;唇瓣切取宽度为1.5~3.2 cm,高度为1.5~3.0 cm。下唇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唇瓣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术后5 d顺利完成断蒂术,断蒂后唇瓣未发生水疱、脱屑及其他静脉回流障碍并发症。除1例糖尿病患者切口延期愈合(术后2周愈合)外,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4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表情、进食、语言功能接近正常。术后12个月77.8%(7/9)患者交叉唇瓣轻触觉恢复。供区外观无明显畸形。结论采用交叉唇瓣修复上唇缺损同期吻合上、下唇动脉,可缩短断蒂时间及住院时间,减轻患者两期手术间的不适。  相似文献   
78.
<正> 患者男,23岁,跳火车轧断左小腿及右足4h入院。患者入院前在外地打工,在铁道旁扒上一列货车,行至郑州趁火车拐弯减速之即,纵身跳下,被车轮碾掉左小腿和右足,急送我院救治。查体:血压92/50mmHg,脉搏118次/min,面苍白,四肢冷,左小腿中段断离,缺损约15cm,残端出血不止,左足仍在解放鞋内。右足前3/4缺如,残端呈毁灭性损伤,创面出血,污染严  相似文献   
79.
目的应用高密度多孔聚乙烯Medpor植入体薄片植入进行眶壁缺损修复,观察其对外伤性眶壁爆裂性骨折并发眼球内陷的修复效果,评估术后患者的视功能恢复情况。方法1996年12月-2005年6月,共治疗眶壁爆裂性骨折并发眼球内陷患者68例,男38例,女30例;年龄18~50岁,平均31.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4 d~6.5年,合并复视患者45例,视力较受伤前降低者39例。采用下睑缘切口,于下眶缘骨膜下沿内下眶壁向眶尖方向潜行剥离。充分暴露骨折部位和松解嵌入上颌窦的眼眶组织并使其复位,使之成为骨膜下间隙。依据眼球的内陷程度,采用Medpor修复眶内下壁及其他眶壁缺损,矫正眼球内陷畸形。结果68例患者术后眼球内陷均得到明显改善。45例复视患者中36例治愈。39例视力下降患者中13例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无复视加重和视力下降现象。全部患者经2个月~8年随访,眼球内陷程度均稳定在2 mm以内,无畸形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高密度多孔聚乙烯Medpor植入体组织相容性好、并发症少、视功能恢复好,可作为眶壁爆裂性骨折并发眼球内陷修复术的首选植入物之一。  相似文献   
80.
重睑术同期矫正内眦赘皮的新术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索重睑成形术同期行内眦开大术的新术式。方法:采用常规重睑成形术切口,在内眦赘皮处设计新的与重睑成形术切口相连接的上睑内侧单“Z”成形+去除一个三角瓣的新术式。对112例(224只眼睛)就医者进行手术,并进行为期6个月以上的随访。结果:对随访的就医者的重睑形态和内眦部形状进行评估,重睑基本为平行性重睑,内眦已完全敞开,赘皮消失,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本术式能充分矫正内眦赘皮(逆向内眦赘皮除外),术后形态良好,是一种效果稳定,结果满意的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