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4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李留霞 《光明中医》2007,22(5):14-15
缺血性脑中风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其病位在脑之脉络,病理基础是本虚标实,脏虚为本,痰瘀为标;痰瘀互结、阻络壅窍是中风发病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2.
目的 通过测定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凝血指标和甲状腺激素水平建立PCOS风险预测模型,探讨凝血指标及甲状腺功能在PCOS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206例PCOS患者(PCOS组)和同期在该院妇科进行孕前检查的261例正常女性(对照组)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各项指标变化。采用交叉验证法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并在训练数据上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PCOS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1)PCOS组TT、PT、APTT、年龄较对照组降低(P<0.05),Fib、TSH、D-D、BMI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831,P<0.001...  相似文献   
23.
24.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可因内出血而致贫血甚至休克,多数需急诊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和诊断技术的提高,相当一部分病人在破裂前或未完全破裂前即得到诊断,对这些病人采用非手术治疗即可达到治疗目的;既保留了生育能力,又避免了开腹手术的痛苦和创伤;不需输血,对身体损伤小,恢复快,病人乐于接受,是目前治疗早期宫外孕的新趋势。加强对保守治疗病人的病情观察和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一环,现对32例病人观察护理的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资料 1995年1月~1998年1…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特殊部位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比较68例腹腔镜下特殊部位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和39例腹式特殊部位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日及术后病率。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术中无1例发生周围邻近器官损伤。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日及术后病率依次为:观察组(113±13.7)min、(99±11.9)mL、(33.4±6.3)h、(5.3±0.8)d、8.8%,对照组(83±7.2)min、(124±15)mL、(54±9.6)h、(7.2±0.6)d、2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日及术后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特殊部位子宫肌瘤疗效显著,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如果具有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术,腹腔镜下特殊部位子宫肌瘤剔除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子宫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应用阴道超声检查及磁共振(MRI)对子宫瘢痕妊娠进行诊断及分型,经化疗或介入子宫动脉栓塞后采用宫腹腔镜联合探查,内生型采用宫腔镜治疗(32例)和外生型采用腹腔镜治疗(18例)。结果阴道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6%,磁共振诊断符合率100%。经药物或介入子宫动脉栓塞(UAE)后宫腹腔镜联合微创手术治疗CSP50例,治愈率达100%。出血少、恢复快、保留了子宫,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阴道超声是子宫瘢痕妊娠最经济有效的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高。磁共振定位更为准确,可作为必要时的辅助诊断方法。宫腹腔镜联合是治疗不同类型子宫瘢痕妊娠安全有效方法,术前化疗或介入子宫动脉栓塞是预防术中出血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总结妇科腹腔镜手术输尿管损伤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24 097例妇科腹腔镜手术中26例(0.11%)输尿管损伤的临床资料。宫颈癌19例,子宫内膜癌3例,子宫腺肌症合并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2例,宫颈原位癌1例,卵巢癌1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21例,其他子宫切除术3例,高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1例,肿瘤细胞减灭术乙状结肠切除时1例。术中发现输尿管损伤4例,术后发现22例。损伤部位为输尿管近膀胱入口处24例,腹段与盆段交界处1例,肠系膜下动脉起始处1例。4例术中发现损伤即行修复手术,术后发现损伤的22例中,放置双J管11例,输尿管膀胱再植术11例(一期手术6例,二期手术5例)。结果 除1例二期手术后继发输尿管狭窄定期更换双J管外,余25例拔除双J管后随访6~24个月(平均9个月),均无漏尿、中重度肾积水及输尿管扩张,肾功能正常。结论 妇科腹腔镜手术输尿管损伤常发生于宫颈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及困难的全子宫切除术中,多为术后迟发性损伤,与电热损伤及过度游离输尿管有关,及时诊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8.
<正>一、病例摘要例1:患者女,24岁,以"阴道分娩后1年,阴道淋漓出血半年"于2014年6月10日入院。1年前足月阴道顺娩一女婴,产后21 d恶露干净,产后1个月恢复正常月经。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经间期阴道出血,量少,色暗红,伴轻度腹痛,至当地医院查彩超:宫腔积血,未治疗。2个月前阴道出血较前增加,性状同前。彩超示:宫腔内  相似文献   
29.
目的:构建人磷脂磷酸水解酶3(hLPP3)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LenExpress-hLPP3并转染卵巢癌细胞系SKOV3细胞,初步观察重组表达载体对卵巢癌细胞的转染效率、目的基因表达情况及对卵巢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法从正常胎盘组织中提取hLPP3基因,先克隆人克隆载体pGEM-T easy质粒得到pGEM-T-hLPP3,再用BamH Ⅰ和Xho Ⅰ进行双酶切,切下的hLPP3基因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LenExpress,得到pLenEx-press-hLPP3重组质粒,采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卵巢癌细胞系SKOV3细胞.实验分为3组:A组为实验组(转染表达hLPP3基因重组质粒)、B组为空质粒对照(转染空表达质粒)、C组为无转染对照.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转染效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LPP3 mRNA的表达,化学法测定转染前后细胞上清液中溶血磷脂酸(LPA)含量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结果:重组表达质粒经限制性酶切鉴定得到与hLPE,基因长度一致(936 bp)的酶切产物,测序分析证实,目的基因序列与GenBank上登录的hLPP3基因(BC009196)序列完全一致.荧光显微镜下见A、B 2组SKOV3细胞内有大量绿色荧光信号,转染率分别为67%和69%,C组细胞中无荧光信号.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显示A组细胞中hLPP3 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B、C组明显增加(A、B、C组分别为0.510 9±0.058 4、0.149 9±0.025 5、0.143 3±0.0181,P<0.05).A组卵巢癌细胞上清液中的LPA含量较B、C组明显下降[A、B、C组分别为(2.37±0.76)μmol/L、(6.71±2.03)μmol/L、(6.84±1.49)μmol/L,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A组卵巢癌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A、B、c组分别为(30.50±2.12)%、(1.26±0.43)%、(0.10±0.03)%,P<0.05],细胞周期无明显变化.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目的基因hLPP3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LenEx-press-hLPP3,并能高效转染卵巢癌细胞系SKOV3细胞,使细胞中hLPP3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增强hLPP3基因表达可以降低细胞外LPA水平,诱导细胞凋亡,抑制卵巢癌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MUC2、CD24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原发性卵巢上皮性肿瘤、19例卵巢癌胃及结肠转移患者病灶组织中的MUC2、CD24表达,并分析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MUC2、CD24在卵巢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上皮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依次升高,但组间比较MUC2表达无统计学差异。在黏液性肿瘤中,二者表达随肿瘤恶性程度进展逐渐升高,与临床分期相关(P〈0.05),但与病理分级无关;MUC2在卵巢癌结肠转移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原发性卵巢癌(P〈0.05);二者在原发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83,P〈0.05)。结论MUC2、CD24与卵巢上皮性肿瘤恶性程度相关,联合检测可预测其肿瘤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