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30篇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讨不同强度的张应力对人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根据骨假体界面应力有限元分析数据和细胞水平应力扩增理论,分别以0.8%、1.6%、2.4%和3.2%的强度在体外对人成骨细胞连续48 h施加1 Hz的牵张应力,观察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和其他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提高出现在0.8%和1.6%的应变水平;2.4%和3.2%的应变促进骨钙素的表达;3.2%的应变增强Cbfal/Runx2的表达;与静力对照相比,所有应变组Ⅰ型胶原基因的表达增强;与1.6%应变组相比,Ⅰ型胶原基因的表达在0.8%时减弱,在3.2%时增强(P<0.05).结论 较高强度的应变促进与基质成熟相关的基因的表达,而低强度的应变刺激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提高.Ⅰ型胶原基因表达对张应力的应答呈强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72.
Stoppa入路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 Stoppa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 5月 至 2010年 5月, 应用 Stoppa入路治疗髋臼骨折 23例, 男 17例, 女 6例;年龄 21~71岁, 平均 37岁;车 祸伤 14例, 坠落伤7例, 跌倒摔伤 2例。髋臼骨折按 Letournel分型: 前柱骨折 7例, 前柱加后半横行骨 折 6例, 横行骨折 6例, 双柱骨折 4例。患者均采用 Stoppa入路手术, 4例双柱骨折及 4例前柱加后半 横行骨折患者附加外侧切口。结果 23例患者手术时间为 110~320 min, 平均 166 min;术中失血量为 300~2500 ml, 平均 647 ml;输红细胞 0~12个单位, 平均 3.3个单位。术后 3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所有 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 12~36个月, 平均 20个月。±据 Matta髋臼骨折复位标准, 优员5例(65%), 良 5例(22%), 差 3例(13%);优良率为 87%。根据 Matta改良的 Merled爷Aubigne和 Postel髋关节功能 评分标准, 优 11例(48%), 良 7例(30%), 可 3例(13%), 差 2例(9%);优良率为 78%。术后 1例患者发生伤口浅表感染, 经清创后愈合;1例因牵拉闭孔神经致股内收肌肌力下降, 1年后恢复至 4级。末次随 访时, 无一例发生坐骨神经、股神经以及主要血管损伤, 亦未出现与切口相关的其他并发症。结论 于具有适应证的髋臼骨折患者, Stoppa入路不但可以获得满意的显露, 而且便于骨折复位和内固定, 特(对) 别是对伴股骨头中心性脱位及髋臼内壁内移明显者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73.
2005~2007年某院降糖药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该院降糖药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用药金额、DDDs、DDC对该院2005~2007年降糖药进行分类统计、综合分析。结果:各年度降糖药的用药金额和用药频度均呈现增长趋势。排序比小于1的各年度分别占44.44%、40%和46.15%。结论:该院3年来降糖药用量和DDDs增长迅速,但应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74.
胸腰椎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脊柱不稳定性是其最大的特点。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脊柱固定生物力学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越性,能为脊柱提供坚强可靠的三柱稳定,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日趋普遍,并且疗效确切[1]。一般对单椎体骨折临床上大多数应用4钉跨节段内固定系统,但发生术后内固定失败率较高,且偶有发生术后后凸畸形的问题,这与因跨椎体间关节间接复位及固定有关[2]。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索襁褓体位固定对大鼠髋关节发育及髋关节软骨中特异性基质二型胶原( Colla-gen-Ⅱ)、蛋白聚糖( Aggrecan )及金属基质蛋白酶-13( MMP-1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4只新生Wistar大鼠编号后随机分为实验组(33只)和对照组(31只)。实验组采用医用布胶带将新生大鼠双髋、双下肢伸直捆绑1周,对照组大鼠不做干预。相同条件下饲养至第8周时,拍摄两组大鼠骨盆正位X线片,解剖髋关节并测量股骨头横径、髋臼横径及股骨头高度、髋臼窝深度并进行比较,用Real-time PCR检测两组大鼠股骨头软骨、髋臼侧软骨中Collagen-Ⅱ、MMP-13、Aggrecan mRNA的表达。结果:造模至第8周时,影像学及髋关节解剖大体形态学显示,实验组大鼠股骨头、髋臼侧发育呈髋关节发育不良及关节退变表现;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髋关节股骨头横径、髋臼横径及髋臼窝深度均明显短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股骨头软骨中Collagen-Ⅱ、Ag-grecanm 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MMP-13 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髋臼侧软骨中Collagen-Ⅱ、MMP-13和Aggrecan mRNA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0.05)。结论:双下肢伸直襁褓体位捆绑可诱导新生大鼠髋关节发育不良并可继发髋关节退变,该退变机制可能由于在应力环境下关节软骨中具有软骨破坏作用的MMP-13 mRNA的表达上调,从而导致股骨头软骨基质中Collagen-Ⅱ、Aggrecan mRNA的合成降低所致。  相似文献   
76.
77.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无胆道损伤的经验。方法 对1996年6月~2000年5月748例LC的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男231例,女517例,年龄12~78岁,平均48.5岁。慢性结石性胆囊炎628例,胆囊息肉57例,慢性胆囊炎3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60例,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结果 748例中,完成LC 739例,中转开腹9例(1.2%),其中3例因胆囊动脉出血,6例因粘连中转手术。胆漏2例(0.27%),1例因手术中放置引流管引流而愈,另1例则作手术引流而愈。胆总管残余结石2例,再次手术取石、T管引流治愈;2例胆总管残余结石自行排出。因肺梗死死亡1例。无1例发生胆管损伤,无其他脏器损伤,无术后出血。结论 掌握手术适应证,腹腔内所有操作均应在直视下进行,胆囊三角内的电分离要靠近胆囊,避免热损伤;是防止LC术中的胆管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8.
目的 观察地尔硫(卓)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30例,完全随机分为地尔硫(卓)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地尔硫(卓)组在麻醉诱导前5 min静脉注射地尔硫(卓)0.15 mg/kg,然后以15 mg/h静脉输注维持.分别在麻醉诱导前10 min、气管插管后即刻、拔除气管导管后即刻,记录心电图ST段水平.于麻醉前、手术开始后1h、术毕、术后12 h、术后24h抽取中心静脉血,采用白蛋白钴结合试验测定缺血修饰白蛋白.结果 气管插管后、拔 除气管导管后即刻ST段出现心肌缺血性改变者,对照组(6例)明显多于地尔硫(卓)组(1例)(P<0.05),地尔硫(卓)组手术开始后1h和术毕明显低于对照组[(63.4±12.2) IU/L比(79.3±9.4) IU/L,(64.3±12.0) IU/L比(78.3±8.5)IU/L,P<0.05].结论 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0.15 mg/kg地尔硫(卓)及术中持续维持,能减轻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心肌损伤,对心肌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是否适用于育龄期妇女。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外的相关文献,并做进一步综合分析。结果:从生物力学角度看,妊娠或分娩不会增加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或翻修手术的风险,对临床、功能和放射学结果没有不良影响。金属关节假体可释放出金属离子钴和铬。金属离子有潜在的全身毒性反应,尤其是在金属对金属关节假体植入后几个月内。在分娩时,胎盘可减少钴和铬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结论:从生物力学角度看,髋关节置换术不应该认为是妊娠或分娩的禁忌证。对于接触钴铬颗粒和离子的长期生物学效应仍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比较光棒与插管型喉罩在盲探气管插管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80例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年龄48 ~ 72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Ⅰ~Ⅱ级,Mallampatis Ⅰ~Ⅱ级,随机分为光棒组(G组)和插管型喉罩组(H组),每组40例,麻醉诱导用药相同.记录两组插管情况及插管时间,于麻醉诱导前3 min (T0)、插管后1 min (T1)、3 min (T2)、5 min(T3)记录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记录拔管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G组首次插管成功率为80%,二次插管成功率为15%;H组首次插管成功率为85%,二次插管成功率为12%,两组总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插管时间G组为(40.2±14)s,明显短于H组(72.4±12)s(P<0.05).两组插管后1 min、3 min患者的MAP较诱导前升高,HR较诱导前增快[G组(93±18)、(86±13)mm Hg和(70±15)bpm,H组(90±15)、(88±12)mm Hg和(72±9)bpm,1 mm Hg=0.133 kPa,(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管后呛咳、咽痛等不良反应两组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光棒与插管型喉罩在盲探气管插管中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是安全有效的气管插管器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