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98篇 |
免费 | 235篇 |
国内免费 | 21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7篇 |
儿科学 | 200篇 |
妇产科学 | 60篇 |
基础医学 | 263篇 |
口腔科学 | 145篇 |
临床医学 | 570篇 |
内科学 | 330篇 |
皮肤病学 | 18篇 |
神经病学 | 36篇 |
特种医学 | 19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238篇 |
综合类 | 1197篇 |
预防医学 | 508篇 |
眼科学 | 25篇 |
药学 | 355篇 |
15篇 | |
中国医学 | 481篇 |
肿瘤学 | 10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103篇 |
2022年 | 97篇 |
2021年 | 134篇 |
2020年 | 78篇 |
2019年 | 93篇 |
2018年 | 84篇 |
2017年 | 70篇 |
2016年 | 82篇 |
2015年 | 84篇 |
2014年 | 188篇 |
2013年 | 217篇 |
2012年 | 245篇 |
2011年 | 216篇 |
2010年 | 210篇 |
2009年 | 226篇 |
2008年 | 254篇 |
2007年 | 252篇 |
2006年 | 265篇 |
2005年 | 222篇 |
2004年 | 238篇 |
2003年 | 205篇 |
2002年 | 162篇 |
2001年 | 134篇 |
2000年 | 130篇 |
1999年 | 78篇 |
1998年 | 61篇 |
1997年 | 53篇 |
1996年 | 48篇 |
1995年 | 50篇 |
1994年 | 58篇 |
1993年 | 57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33篇 |
1989年 | 32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32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20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19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6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摘要: 目的 研究仪征地区 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相关酶表型和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探讨该 地区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机制。方法 根据常规药敏试验结果将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分为广泛耐药组和普通组,分别选取25株和23株用改良EDTA纸片增效法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用碳青霉烯失活法检测碳青霉烯酶;用双纸片协同试验法和三维试验法分别检测染色体和质粒介导的AmpC酶;用PCR方法检测耐药基因blaOXA-23、blaOXA-24、blaTEM 、blaAmpC、blaVIM、blaNDM-1,对部分阳性产物进行测序比对。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广泛耐药组和普通组分别占62.5%和37.5%。广泛耐药组中金属β-内酰胺酶阳性1株、碳青霉烯酶阳性4株、染色体和质粒介导的AmpC酶阳性分别为1株和23株;普通组中均未检出上述酶表型。广泛耐药组全部检出耐药基因blaOXA-23、blaTEM 、blaAmpC,均未检出blaOXA-24、blaVIM、blaNDM-1;普通组中blaOXA-23、blaOXA-24、blaTEM 、blaAmpC分别检出4株、5株、22株、12株,未检出blaVIM、blaNDM-1。两组比较,质粒介导的AmpC酶和blaOXA-23、blaAmpC基因携带率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0.627、34.183、15.511;P=0.000)。基因测序结果发现部分菌株的序列存在碱基插入或置换的改变。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严重,产质粒介导的AmpC酶和blaOXA-23、blaAmpC基因介导的耐药机制是仪征地区 鲍曼不动杆菌广泛耐药的主要机制 。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观察米拉贝隆联合坦索罗辛与单一用药相比治疗输尿管支架管相关症状(SRSs)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1月因上尿路结石行经尿道腔内碎石术后留置输尿管支架管的19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65例。坦索罗辛组术后3 d开始每天口服坦索罗辛0.2 mg,米拉贝隆组术后3 d开始每天口服米拉贝隆50 mg,联合组术后3 d每天服用坦索罗辛0.2 mg+米拉贝隆50 mg。记录3组患者用药前后输尿管支架症状问卷评分(USSQ)、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VAS)、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3组患者均完成临床随访,在用药后拔除支架管时完成问卷调查。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用药后USSQ量表中尿路症状评分项以及IPSS评分、QoL评分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各组间比较,联合组较单药组USSQ、IPSS、QoL、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坦索罗辛以及米拉贝隆均可改善留置输尿管支架期间的尿路不良症状及生活质量,但两者联合用药疗效并不优于单独用药。 相似文献
53.
MCP-1及其受体CCR2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趋化因子参与了肾脏的炎症过程,其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是重要的一种。本文对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及其受体CCR2结构和功能以及在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4.
55.
目的 分析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手术失败的原因.方法 回顾本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施行的472例软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病例,筛选46例手术失败病例,记录手术失败的原因,并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失败的原因包括输尿管狭窄或扭曲因素19例(41.3%);肾盂输尿管与肾下盏漏斗部夹角过小11例(23.9%);未找到肾盏憩室结石开口4例(8.7%);肾内感染8例(17.4%);设备有关因素2例(4.3%);操作因素至输尿管损伤2例(4.3%).结论 术前留置1~2周双J管,充分抗感染治疗,常规行肾脏CT及IVU检查,术中留置安全导丝,操作轻柔,必要时经皮肾镜取石术是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处理上尿路结石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患儿生存质量与家庭管理状况的相关性。方法便利选取肾病综合征患儿360例,采用家庭管理测量量表和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肾病综合征患儿生存质量总分为73.20±14.35,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社会功能84.67±13.68、生理功能73.39±18.53、情感功能73.01±18.51、角色功能59.93±16.88;肾病综合征患儿家庭管理方式总分为176.58±14.07,6个维度得分分别为患儿日常生活17.21±4.11、疾病管理能力40.89±5.12、疾病精力消耗14.33±3.10、疾病管理困难41.34±9.14、父母相互支持32.93±4.92、疾病相关担心31.16±5.64;肾病综合征患儿生存质量与家庭管理方式中患儿日常生活、疾病管理能力、父母相互支持维度呈正相关,与疾病管理困难、疾病精力消耗、疾病相关担心维度呈负相关(P0.05,P0.01)。结论肾病综合征患儿的生存质量偏低,且与家庭管理方式密切相关,通过改善家庭管理状况可以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7.
目的进一步认识肾脏活检在肾脏病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的地位。方法对25例具有肾穿刺适应证的肾实质疾病患者肾活检,并进行光镜、免疫荧光镜及电镜检查,结合临床特点归类分为急性肾衰组、肾病综合征组、血尿蛋白尿组、继发性肾脏病组。结果肾活检后的诊断修正率为12%,治疗方案修正率为24%,估计预后修正率为24%。结论肾脏活组织检查是诊断肾脏疾病昂可靠的方法,它不仅能提供诊断、决定和修改治疗方案,还能估计预后,特别是在某些特定的临床情况下,如血尿、蛋白尿及肾病综合征、急性肾衰情况下,肾活检病理诊断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58.
肝移植治疗终末期酒精性肝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肝移植治疗终末期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3年12月至2007年4月进行的18例终末期ALD病人接受肝移植治疗后的生存情况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8例ALD和229例非ALD良性终末期肝病病人肝移植术后1、2、3年存活率分别为88.9%、77.8%、77.8%和90.4%、84.0%和78.2%,两组间存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8)。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肺部感染44.4%(8/18)和33.2%(76/229)(P=0.538),胆道并发症16.7%(3/18)和24.9%(57/229)(P=0.574),动脉并发症11.1%(2/18)和7.0%(16/229)(P=0.628),排斥反应11.1%(2/18)和6.6%(15/229)(P=0.357)。ALD组术后5.6%(1/18)恢复少量饮酒,没有病人重新出现酒精依赖。结论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酒精性肝病的有效手段,术后生存情况和非ALD良性终末期肝病接近。感染性并发症是ALD肝移植术后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移植后应加强感染性并发症的监测和治疗。 相似文献
59.
目的 使用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分析单纯性二尖瓣前叶裂,评估其诊断单纯性二尖瓣前叶裂的临床价值。 方法 2015年3月—2020年5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或住院的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单纯性二尖瓣前叶裂患者108例,选取胸骨旁左心长轴切面、二尖瓣水平左室短轴切面、心尖四腔心切面、心尖两腔心切面及心尖三腔心切面等,二维超声心动图重点观察二尖瓣形态、回声、瓣裂位置、长度及宽度,彩色多普勒观察反流束的起源及反流程度;常规测量左房、左室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根据美国超声心动图协会(ASE)推荐,使用Carpentier等提出的二尖瓣命名法对二尖瓣前叶裂进行分区定位。并与术中所见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二尖瓣前叶回声中断,呈“裂隙”状,彩色多普勒显示反流束起源于裂口处,是二尖瓣前叶裂的特征性表现;108例单纯性二尖瓣前叶裂,其中A3区87例,A2区6例,A1区9例,两区以上共同瓣裂6例;合并二尖瓣重度反流12例,中-重度反流9例,中度反流12例,轻-中度反流60例,轻度反流15例;合并二尖瓣脱垂27例。以往曾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的75例患者中,仅有极少数被怀疑为二尖瓣前叶裂。24例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22例行瓣膜修补术或成形术,2例因术中监测仍存在较重的反流改为瓣膜置换术。2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7例为完全性瓣裂,7例为部分性瓣裂。所有接受手术治疗的24例患者超声均作出了准确的诊断。 结论 单纯性二尖瓣前叶裂发生率较高,经胸超声心动图可以准确诊断单纯性二尖瓣前叶裂及其并发症,对选择治疗方案或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0.
目的: 研究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配体(glucocorticoid induced TNF receptor ligand, GITRL)对Lewis肺癌移植瘤小鼠来源的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s)免疫抑制功能的调控作用,并探究其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C57BL/6小鼠构建Lewis肺癌移植瘤模型,分选荷瘤小鼠脾脏中MDSC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GITR的表达;GITRL(5 μg/mL)处理MDSCs 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s对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的CD4+ T细胞增殖的影响,比色法检测MDSCs胞内精氨酸酶1(arginase-1, Arg-1)的活性,Griess偶联法检测效应分子一氧化氮的释放量,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DSCs胞内信号分子的表达变化。结果: Lewis肺癌移植瘤小鼠脾脏中MDSCs表达GITR分子;与对照组相比,GITRL处理的MDSCs对CD4+ T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下降,Arg-1活性降低(P<0.05),一氧化氮释放量减少(P<0.01);GITRL蛋白下调了MDSCs胞内JAK2和STAT3 (P<0.05或P<0.01)信号的磷酸化蛋白水平。结论: GITRL蛋白通过抑制MDSCs胞内JAK2/STAT3信号通路,下调MDSCs的免疫抑制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