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患儿,男,3.5岁,因发热、咳嗽1周入院。入院1周前出现发热,体温38~39℃,伴阵发性咳嗽、咳痰,呈黄色黏痰,无喘憋。入院查体:体温38℃,脉搏100次/m in,呼吸30次/m in,体质量17 kg,神志清,精神差,热性面容,浅表淋巴结不大,左肺底可闻及中小湿性啰音,心腹、神经系统未见异常。血白细胞28.05×109/L,血小板389×109/L,中性粒细胞22·16×109/L,并核左移;血沉120 mm/1 h;血C反应蛋白(CRP)144.0 mg/L;血支原体抗体IgM阴性;胸部正位片示左下肺肋膈角处可见片状淡薄的密度增高影,左肋膈角稍变钝;入院即做血培养,培养5 d示多杀巴斯德菌(pasteurella… 相似文献
32.
窒息新生儿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为了解窒息新生儿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容体(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83例窒息新生儿及80例正常新生儿的PLT、MPV、及PDW。结果:新生儿窒息后,急性期PLT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MPV和PDW则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窒息组恢复期PLT、MPV和PDW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窒息程度加重,PLT愈下降(中度组与轻度组比较P<0.001),而MPV、PDW则愈增高(中度组与轻度组比较P<0.05,重度组与轻重度组比较P<0.01),结论:血小板参数(PLT、MPV和PDW)可做为项判断新生儿窒息后病情严重程度并监测病情变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33.
患儿,男,6个月,以发热,咳喘三天收入院。查体:T36.8℃,P200次/分,R50次/分,神萎、烦躁,吸气三凹征明显,右胸廓4~5肋处塌陷,触诊右4~5肋缺如,右肺呼吸音低,双肺可闻干湿罗音,心率200次/分,律齐,无杂音,肝右肋下2cm,白细胞1.5×10~9/L,中性60%,胸部正位片示右4~6肋缺如,第4~7胸椎体右侧骨化核未出现,呈半椎畸形,第8~9胸椎体呈蝴蝶椎,右8~9肋间变窄,4~9胸椎轴 相似文献
34.
患儿 :男 :10岁。因面部皮疹 45d ,发热 15d入院。 45d前患儿双侧面颊部出现零星的皮疹 ,淡红色 ,日晒后颜色加重 ,逐渐增多最终布满整个面颊 ,轻度发痒。 15d前出现发热 ,体温 37~ 39℃ ,热甚时面部皮疹更加明显。在当地医院经青霉素、头孢唑啉等治疗 10余天 ,体温仍波动在 37~41℃ ,并出现面黄、烦躁及轻度头疼。但关节无肿痛 ,不咳喘 ,无惊厥。查血常规示全血细胞减少。家族中无类似疾病。体检 :体温 38 4℃ ,脉搏 112次 /min ,呼吸 32次 /min ,血压 12 0 / 80mmHg(1mmHg =0 133kPa) ,神志清 ,精神差 ,双颊部布… 相似文献
35.
1病例介绍患儿,女,8岁。因发热4d,左侧肢体起水疽Zd就诊。l年前患儿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入院。入院后用C()DP+I--ASP(环磷酸胺、长春新碱、柔红霉素、泼尼松、左旋门冬酷胺酶)方案诱导获完全缓解。继以CAT(环磷酸胺、阿糖胞昔、6一流基瞟吟)方案巩固治疗。4d后,患儿右侧手背出现数个透亮的水疮,体温37~37.SC,sd后患儿四肢及躯干部陆续出现淡红色的丘疹,部分逐渐变成晶莹透明的水殖,手背部水痘开始皱缩、结痴。体检:体温37.ZC,面色苍白,躯干、面部及四肢见有淡红色丘疹,其间散在透明的水疤,少量水殖破裂形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