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5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30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对长春市西部地区工人的空腹血糖进行早期调查,为这一地区的糖尿病进行筛查、诊断、治疗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长春市201 1年至2012年西部地区27 341例20 ~ 69岁工人进行健康体检检查空腹血糖.按性别、年龄分类,对结果进行统计.结果 共检测出糖尿病者1 565例(5.72%)、空腹血糖受损者102例(7.69%)且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男女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率则以男性为高.结论 对空腹血糖的检查应尽早普及.血糖结果异常者,应尽早进行干预,减少糖尿病并发症.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脑室外引流装置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例CT诊断明确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置脑室外引流装置持续引流患者资料,其中单侧血肿13例,双侧血肿7例,均选择钻单孔引流。结果 20例患者引流效果良好,有效防止了气颅症、过度引流出血及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脑室外引流装置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中引流效果良好,能有效防止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CK)19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表达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86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外周血CK19 mRNA的表达变化,将3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对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数据采用Wilcoxon非参数秩和检验,用中位数±百分位数之差[M(Q_R)]表示,计数资料组间采用χ~2检验。结果新辅助化疗前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 mRNA阳性表达率为32.56%(28/86),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分别P〈0.001);而新辅助化疗后阳性表达率为13.95%(12/86),化疗前后CK19mRNA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新辅助化疗后CK19 mRNA阳性表达的患者中,57.14%(16/28)获得临床完全缓解成部分缓解,低于CK19 mRNA阴性患者的93.10%(5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这提示CK19 mNRA表达水平变化可能与新辅助化疗疗效有关。结论 CK19可作为新辅助化疗疗效判定的早期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4.
D-3-羟基丁酸速率分析法建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D-3-羟基丁酸自动生化仪分析方法,用于监测糖尿病酮症。方法:根据D-3-羟基丁酸在体内被D-3-羟基丁酸脱氢酶氧化脱氢的原理,采用酶动力学法,建立了体外定量测定方法,探讨D-3-羟基丁酸含量与糖尿病酮症关系。结果:该方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自动生化分析仪,各项实验指标达到要求,糖尿病酮症病人D-3-羟基丁酸含量可高达5.12mmoL/L。结论:测定D-3-羟基丁酸含量,可及早发现糖尿病酮症,及时纠正酮症对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
蒺藜皂苷滴丸成型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蒺藜皂苷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方法:以滴丸的圆整度、丸重变异系数、溶散时限、外观作为评价指标对蒺藜皂苷与基质的配比、滴制的温度、滴距、滴速进行考察,并在预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法对上述因素进行优选。结果:在基质与蒺藜皂苷的配比为5∶1,滴制温度为85℃,滴速为8d.min-1,滴距为12cm时,滴丸成型性最好。结论:该工艺简便、可行,评价指标可靠、合理,符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对滴丸制剂的要求。  相似文献   
26.
背景与目的:长期以来,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乳腺癌患者对内分泌治疗耐药是临床上棘手的难题。目前研究表明,雌激素效应环指蛋白(estrogen-responsive finger protein,Efp)和polo样激酶3(polo-like kinase 3,Plk3)的表达与乳腺癌发展具有密切关系。该研究旨在探讨ER阳性乳腺癌中Efp和Plk3蛋白表达相关性,了解Efp和Plk3表达变化在耐药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4例ER阳性乳腺癌组织中Efp和Plk3蛋白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ER阳性乳腺癌MCF-7细胞中Efp和Plk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74例ER阳性乳腺癌组织中Efp和Plk3蛋白表达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未见任何关系(P>0.05),其中有51例(68.9%)患者Efp表达阳性和23例(31.1%)患者Plk3表达阳性,χ2检验分析结果显示,ER阳性乳腺癌组织中Efp和Plk3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χ2=8.837,P<0.05)。RTFQ-PCR检测结果显示,MCF-7细胞经雌激素刺激后Efp 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而Plk3 mRN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MCF-7细胞经雌激素和MG132刺激后,Efp的蛋白表达较MG132组显著增加,而Plk3蛋白表达明显下降。结论:在ER阳性乳腺癌患者中Efp和Plk3的蛋白表达呈负相关,Efp高表达可促进Plk3的蛋白降解,对内分泌耐药过程的形成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7.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因启动子(Basic core promoter,BCP)基因变异与HBV感染者免疫学标志及HBV DNA含量的临床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PCR)微板核酸分子杂交及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对246例HBV感染者进行HBV BCP基因变异及HBV DNA含量测定。结果 在HBsAg/HBeAg/HBcAB,HBsAg/HBeAg/HBcAb及HBsAg/HBcAb阳性的HBV感染者中,HBV DNA的阳性率分别为97.5%(48/49),22.9%(25/109),31.1%(14/45);HBV BCP基因变异率分别为59.1%(29/49),11%(12/109),13.3%(6/45);HBV BCP基因变异组DNA含量均≥10^6cps/ml,明显高于非BCP基因变异组。肝硬化病人BCP基因变异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 e抗原免疫学标志的转换仅对部分感染者预示着病毒的免疫清除和静息,单独依靠乙型肝炎免疫学标志并不能确切提示HBV的复制状态、病变程度及愈后。  相似文献   
28.
目前保留乳房(简称保乳)手术后乳房外形的改变已成为目前肿瘤外科医师关注的焦点。常规保乳手术因受到乳房肿瘤较大或位置特殊等因素的影响,保乳切缘安全性和术后乳房外观往往难以兼顾,术后容易出现乳房畸形。肿瘤整形保乳手术将肿瘤切除与整形技术相结合,在扩大肿瘤切除范围和保证切缘安全的同时,兼顾美学效果,增加特殊部位肿瘤患者的保乳机会,扩大保乳手术的适应证,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为人性化的治疗选择;同时,极大地提升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并改善患者术后心理状态。笔者针对肿瘤整形保乳手术的适应人群、安全性及手术操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9.
目的:研究葛芩片预处理增强预适应心肌保护作用。方法:改良椎管法建立大鼠在体心肌缺血预处理模型,红四氮唑染色测定大鼠心肌梗死面积;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心肌梗死范围高达21.2%,经药物预处理后,与IPC组比较,DIPC高心肌梗死范围显著降低(P〈0.05)。结论:葛芩片预处理增强预适应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0.
严春临  张季  张丹参  张春苗  侯勇  杨建明 《中成药》2011,33(12):2072-2075
目的观察家兔口服大黄酚包合物后,其有效成分大黄酚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家兔单次灌胃给予大黄酚及大黄酚包合物,用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采用3P97药动学软件拟合处理该药的药动学参数。结果分别单次灌胃给予大黄酚及大黄酚包合物后,两者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均符合一室模型;大黄酚及大黄酚包合物的AUC(0一∞)分别为0.305 3和0.999 6μg.h.mL-1,Tmax分别为2.007 4和1.591 5 h,Cmax为0.263 4和0.304 6μg.mL-1。结论大黄酚包合物在家兔体内吸收快,消除快,生物利用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