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0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晓刚  孟奎  吴波  周晓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17(2):151-154,F003,F004
目的: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肾上皮样AML的临床资料、随访结果及组织病理进行分析,应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了黑色素瘤相关抗原(HMB45)、(Pan)melanoma markerAb-1、角蛋白(CK)、平滑肌肌动蛋白(SMA)、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VIM)、肿瘤抑癌基因(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增殖标记(Ki67)等在肾上皮样AML的表达,并与国外报道的28例进行比较。结果:组织学特点:瘤细胞呈上皮样或短梭形,细胞质为嗜酸性,核大,较深染、异形,可见病理性核分裂相。瘤细胞排列密集成片,伴大片坏死,瘤组织中散在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HMB45和(Pan)Melanoma Marker Ab-1阳性,上皮标记EMA、CK阴性。结论:在未出现远处转移前,肾上皮样AML一般属潜在恶性病变。免疫组化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2.
DNA拓扑异构酶Ⅱ在增殖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波  闫伟  方刚  孟奎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17(3):240-242,245,F003
目的 :探讨DNA拓扑异构酶Ⅱ (TopoⅡ )在增生性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应用S P免疫组化法检测 10例良性扁桃体组织、8例垂体腺瘤、5例乳腺癌、16例胃癌和 5例肾癌及其周围正常组织中TopoⅡ的表达情况 ,并与常用的细胞增生标记物P5 3、Ki 6 7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进行比较。  结果 :与正常组织细胞比较 ,TopoⅡ在各种肿瘤中的表达显著增高 (乳腺癌组P <0 .0 0 0 1、胃癌组P <0 .0 1、肾癌组P <0 .0 5 )。TopoⅡ标记指数 (LI)与Ki 6 7LI有显著相关性。胃癌组TopoⅡLI与年龄、性别和临床分级、分期无关 (P>0 .0 5 )。垂体腺瘤组TopoⅡLI与年龄和性别无关 (P >0 .0 5 )。在扁桃体淋巴组织中 ,TopoⅡ主要在滤泡基底暗区表达。 结论 :TopoⅡ可能成为反映细胞增生程度较客观的指标 ,特别在胃肠道、乳腺、肾脏肿瘤诊断及预后判断中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及胆酸钠对裸鼠卵巢上皮性癌动物模型干预后的正、副作用。方法 以CAOV3细胞株皮下接种BALB/C裸鼠,分组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全反式维甲酸及胆酸钠方案用灌胃针给药进行干预,统一处死后留取裸鼠血、肿瘤及各重要脏器组织进行光镜、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于给药期间观察裸鼠体重及瘤体变化。结果 接种肿瘤细胞后早期行全反式维甲酸及胆酸钠干预,裸鼠最终肿瘤成瘤率低,即使成瘤需时也延长,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减慢;接种肿瘤细胞待成瘤后给予裸鼠行全反式维甲酸及胆酸钠干预,两组药物也有抑制肿瘤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作用,而对裸鼠血相无明显抑制作用,对重要脏器未见明显形态学改变。结论 全反式维甲酸及胆酸钠经灌胃针用药后对荷瘤裸鼠的肿瘤确有抑制作用,并以早期用药为佳,对荷瘤裸鼠重要脏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4.
淋巴瘤细针吸取细胞学与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研究淋巴瘤细针吸取细胞学 (FNAC)的形态特征及其在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对 2 7例淋巴瘤进行细针吸取细胞学及组织学检查 ,并运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 ,3例作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 :2 7例淋巴瘤中 ,细胞学确定诊断淋巴瘤 12例 ,霍奇金淋巴瘤 3例 ,分类诊断准确率为 5 5 .6 % (15 / 2 7) ;细胞学高度怀疑淋巴瘤 8例 ,均经组织学证实为淋巴瘤 ,细胞学分类诊断符合率为 85 .2 % (2 3/ 2 7) ;细胞学诊断转移性癌 3例 ,2例经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T细胞性淋巴瘤 ,1例为B细胞性淋巴瘤。细胞学诊断反应性增生 1例 ,组织学证实为B细胞性淋巴瘤。全部病例诊断阳性率 96 .3% (2 6 / 2 7)。 结论 :针吸细胞学检查对初筛淋巴结疾患的良恶性及肿瘤类型有重要意义。组织学检查能确定肿瘤的性质、组织起源与分类。免疫组化技术对淋巴瘤的分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5.
孙丽华  薛文群  孟奎  王咏梅  姚兵 《中国药房》2005,16(22):1702-1704
目的:观察酮康唑对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TNFβ)的影响。方法:将OHSS模型大鼠随机分为酮康唑治疗组、白蛋白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及刺激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各组给予相应药物作用后切取卵巢,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VEGF及TNFα、TNFβ在卵巢中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在4组卵巢细胞胞浆内VEGF均呈阳性,治疗组及阳性对照组VEGF表达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和刺激组(P<0.05);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组中TNFα、TNFβ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酮康唑可能通过降低VEGF水平而发挥治疗OHSS的作用。  相似文献   
76.
多形性脂肪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焱  周晓军  孟奎  吴波  马恒辉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4):257-259,i0004
目的研究软组织多形性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软组织多形性脂肪瘤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光镜下肿瘤由单核或多核巨细胞、成熟的脂肪组织及梭形细胞组成,多核巨细胞呈花冠样。肿瘤细胞CD34和S100( )。结论多形性脂肪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手术切除,预后良好,应注意与其他良、恶性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77.
CK免疫标记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淋巴结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免疫标记是否有助于提高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方法18例Bcadherin(E-cad)阴性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根据光镜下有无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分组,无同侧淋巴结转移11例(A组);有同侧淋巴结转移但仍有淋巴结阴性者7例(B组)。对A组共189枚和B组115枚“阴性”淋巴结进行cytokeratin(CK,MNFll6)免疫标记。按照WHO乳腺癌淋巴结分期标准进行分期。结果A组11例中3例共7枚“阴性”淋巴结中检出CK阳性癌细胞,散在分布于窦隙中,此3例由pN0期改为pNla期。B组7例中6例共20枚“阴性”淋巴结中检出癌细胞呈散在或小簇状分布于包膜下窦或髓窦中,1例由pNlbi改为pNlbii期。结论免疫标记有助于检出淋巴结中微小转移癌,进而精确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淋巴结分期。  相似文献   
78.
目的 了解涎腺良、恶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 采用光镜、免疫组化染色、原位杂交、聚合酶链反应(PCR),对14例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MLEL)和5例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BLEL)进行观察,同时复习临床相关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涎腺MLEL好发于腮腺、颌下腺,以女性为主,平均年龄47岁。组织学:大量增生的淋巴组织中见成簇或条索状分布的肿瘤细胞,瘤细胞界限不清,呈合体状,胞质嗜酸或淡染,核呈空泡状,核仁大而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CK;EBV阳性检出率92.9%,BLEL仅1例阳性。原位杂交:4例MLEL检出EBVEBERs;2例BLEL均为阴性。PCR:4例MLEL检出EBV/IR3,1例BLEL未检出。结论 涎腺MLEL是一类较少见、好发于腮腺、女性多见的未分化癌,组织学类似于鼻咽部的淋巴上皮癌。肿瘤的发生与EBV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9.
婴儿黑色素性神经外胚层肿瘤(melanotic neuroectodermal tumor of infancy,MNETI)是一种罕见肿瘤,通过对患者代谢产物分析以及对肿瘤的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超微结构等研究,普遍认为其来源于神经外胚层,又因患者发病年龄多<1岁,故有此命名.现结合本院1例MNETI,复习国内外最新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80.
背景: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粘附分子上调导致的白细胞浸润与脑梗死灶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哪些因素对其能产生影响已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操作后炎症反应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实验。 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材料:实验在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和病理科完成。成年雌性SD大鼠,制作脑缺血模型时体质量控制在280~350g。 方法:大鼠分3组:对照组、卵巢切除组、雌激素治疗组(雌二醇,200μg/kg,皮下注射,每周1次,共4周)。4周后线栓法建立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h、2h再灌注0、1、3、6、22、70h模型。在苏木精-伊红染色缺血半球选取10个高倍视野计算脑组织内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均数,免疫组化检测核因子κB表达。 主要观察指标:脑实质内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和核因子κB表达水平。 结果:①核因子-κB表达:卵巢切除组缺血1h即有表达,对照组及雌激素治疗组在缺血2h才有阳性细胞,3组均在缺血2h再灌注3h时相表达最强,后逐渐降低,卵巢切除组在再灌注70h仍有少量表达,对照组及雌激素治疗组再灌注22h后未见核因子κB阳性细胞。②在缺血2h再灌注22h时,卵巢切除组动物脑缺血区中性粒细胞浸润数量明显增多,此雌激素治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45),在缺血2h再灌注70h时,卵巢切除组仍多于对照组和雌激素治疗组,但仅和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雌激素能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操作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