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我们从2002年6月开始对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核除术进行研究,并与同期正常剖宫产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前后Hb差值、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核除术是否安全可行,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产科2002年6月~2005年6月行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核除术共100例作为观察组,年龄22~38岁,平均30·2±4·0岁;孕周35+6~41+3周,平均为39周。随机抽取此阶段无任何合并症的正常剖宫产10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1~41岁,平均30·8±4·3岁;孕周35+3~41+5周,平均39周。产妇年龄、孕周、孕产史、体质等有关因… 相似文献
12.
13.
14.
对我院2005年1月~2005年12月施人工流产术同时自愿放置爱母环宫内节育器(IUD)88例进行观察随访,结果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观察组:88例,年龄25~38岁,平均(33.1±3.46)岁,均为孕70天内,无手术及放置爱母环IUD禁忌症,希望选用长效方便的避孕方法于手术同时放置爱母环。对照组:同期孕70天无手术禁忌症、术后一个月月经复潮后3至7天重新来院放置爱母环90例,年龄表1两组术后情组别例数第一天出血量(ml)流血观察组8843.5±8对照组9041.5±7两组术后均应用相同抗生素,无发热。观察组8例及对照组90例中均无子宫复旧不良、阴道流血多等症状,… 相似文献
15.
16.
17.
外阴白色病变是目前病因尚未阐明之疾病,尚无确切疗法。我院自2001年5月至2003年5月用5-氟脲嘧啶复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外阴白色病变52例,疗效满意,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外阴奇痒,并发现外阴皮肤变白为主诉就诊。体检时发现皮肤黏膜抓痕,增生型外阴皮肤增厚,隆起有皱襞,多为粉色或白色边界不清的白色斑块。而苔藓型皮肤萎缩变薄变白色,并有小阴唇萎缩。根据以上症状,最后施行多点活检病理证实而确诊。本组增生营养不良型28例,硬化苔藓性17例,混合型7例,年龄21~64岁,病程2个月至17年。2治疗经过所选药物为5-氟脲嘧啶及复方丹参注射液。首… 相似文献
18.
妊娠合并肺炎在 30~ 70年代发病率呈逐年下降 ,但自 80年代起其发病率又有上升趋势 ,肺炎可以发生在孕期的任何时间 ,而由于免疫学及生理性改变 ,其病情较非孕妇女明显为重 ,晚孕期更甚 ,死亡率更高。妊娠合并肺炎在感染来源上可分为社会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两大类 ,其治疗原则为 :1 抗感染治疗( 1)社会获得性肺炎的致病微生物与非孕时肺部感染无明显不同 ,居于首位的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另外尚有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和吸入性肺炎。选用药物时应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及… 相似文献
19.
II型核受体PPARγ和金属蛋白酶MMP-2、MMP-9在早孕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I型核受体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PARγ)、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与细胞滋养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时RT-PCR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早孕早期(孕6-8周,A组)和早孕晚期(孕11-12周,B组)绒毛组织中PPARγ、MMP-2和MMP-9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PPARγ蛋白主要定位在早孕绒毛细胞滋养细胞核及绒毛外滋养细胞柱和细胞岛的细胞滋养细胞核内,MMP-2和MMP-9蛋白阳性颗粒主要存在于绒毛细胞滋养细胞和合体细胞滋养细胞胞浆内,绒毛间质细胞内亦有阳性染色,且A组绒毛PPARγ表达量高于B组(P<0.05),而MMP-2和MMP-9表达量在B组高于A组(P<0.05),与PPARγ呈负相关(r=-0.74,-0.68,P<0.01);且在A组MMP-2表达量多于MMP-9,而B组则MMP-9多于MMP-2,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PARγ在调节滋养细胞浸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MMP-2和MMP-9的表达实现的,为深入探讨PPARγ及其配体在滋养细胞浸润机制中的作用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0.
成分输血在产科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成分输血在产科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方法:2002年6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共抢救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74例,分为成分输血组(40例)和输全血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后HGB、RBC、PLT、红细胞压积(HCT)以及FGB含量、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激活的凝血酶原时间(APTT)变化的情况及输血后不良反应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输血前后HGB、PLT、红细胞压积(HCT)以及FGB含量均有明显提高。在PLT、部分激活的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FGB的改善上成分输血组明显优于输全血组.。成分输血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输全血组。结论:成分输血代替全血输血是克服全血副作用保证安全输血的最好办法,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