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5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7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高血压、心绞痛、脑血管意外、酒精性心肌病、多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本文就饮酒诱发心律失常5例作一分析。 1 临床资料 5例病人均系门诊或住院病人。其中3例因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在门诊急诊科留诊行心电监护观察。另2例因考虑心肌炎和冠心病住院治疗。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最小为20岁,最大为47岁。饮酒量为白酒75~300g。信饮酒后至心律失常出现时间为30 min~2 h。3例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中2例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其中1例先后两次发作,间隔时间为7个月,发作终止后可见预激波,为A型预激综  相似文献   
32.
目的 分析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999—2013年1376例Ⅰ、Ⅱ期(T1-2N0-1/T3N0)单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的疗效。930例(67.6%)同时接受化疗,先放疗后化疗 517例,先化疗后放疗 413例。1055例(76.7%)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86例(39.6%) HER-2阳性患者接受靶向治疗。用Kaplan-Meier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单因素分析,Cox法多因素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55个月,10年样本量 90例。全组5、10年OS率分别为98.6%和91.5%,DFS率分别为94.6%和82.8%。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16)、T分期(P=0.006)、N分期(P=0.004)、脉管癌栓(P=0.038)和放疗距手术时间(P=0.048)是DFS独立预后因素。保乳术后单纯放疗组多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P=0.044)和ER水平(P=0.026)是DFS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术后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临床疗效满意。影响DFS率的因素包括年龄、T分期、N分期、脉管癌栓和放疗距手术时间。保乳术后单纯放疗组的DFS率和N分期与ER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3.
李星霖  唐源 《内科》2008,3(3):457-458
1 现状 我院是一所集医疗、预防、科研、教学为一体,规模在1000张病床左右,年门诊量78万左右,年出院量在3万人次的三级甲等医院。目前,随着医院的业务发展,医院的网络节点越来越多,广播包的数量也会急剧增加。过去,当广播包的数量占到总量的30%时,网络的传输效率将会明显下降,并且医院的交换机设备比较陈旧,不可网管,当某交换机出现问题之后,只能手工一个个的去排除,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巩固化疗+手术”的全新辅助治疗模式在局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18—2020年间前瞻性纳入局部晚期胃腺癌或Siewert 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 28例,首先接受同步放化疗(CCRT),放疗剂量为45Gy,1.8 Gy/次,同步口服替吉奥 40~60mg,2 次/d。CCRT后3周接受 4~6周期SOX方案巩固化疗(CNCT)。CNCT结束后 4~6周完成胃 癌D2根治术。结果 28例患者均完成新辅助治疗,治疗中≥3级不良反应在CCRT期间出现 3例(11%),分别为血小板下降、白细胞下降、食欲下降;在CNCT期间出现白细胞下降 2例(7%)、血小板下降 3例(11%)。共 20例(71%)完成手术,达病理完全缓解者占50%。3例手术并发症分别为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感染,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中期分析结果示局部晚期胃癌接受全新辅助治疗可获得显著的降期,治疗不良反应及手术并发症可耐受。  相似文献   
35.
虽然目前分子技术在临床病理诊断领域中取得了广泛应用,但许多传统的特殊染色法仍是检测病原体不可缺少的方法.其中,Warthin-Starry(W-S法)染色就是一种经典的特染方法.W-S法首先在1920年由Warthin和Starry[1]作为显示螺旋体的一种特殊染色方法提出,其原理是一种嗜银反应.下面我们将结合相关文献及自身体会就该方法的主要环节及综合应用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6.
目的 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患者治疗模式变化、临床特征、治疗结果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9-2013年收治的866例女性患者资料。DCIS患者631例,DCIS-MI患者235例。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控(LC)、无瘤生存(DFS)、总生存(OS)率,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DCIS及DCIS-MI两组之间OS、LC及DFS相近(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Her-2阳性为OS及DFS影响因素,保乳未放疗患者LC和DFS劣于全乳切除术患者。结论 导管原位癌和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总体生存结果类似,Her-2阳性为OS及DFS预后不良因素,保乳未放疗患者的LC和DFS劣于全乳切除术。  相似文献   
37.
Brugada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2年西班牙学者 Brugada[1]首先报导一组因特异性室速 ( VT)导致猝死的患者 ,其体表心电图 ( ECG)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 ( RBBB) ,伴右胸导联 ST段抬高的病征 ,而命名为 Brugada综合征 ,其临床意义在于患者有多源性室早及持续性 VT、室颤 ( VF)而致死亡。近年来 ,世界多个国家均有报导 ,发病主要分布在东南亚 ,尤其在日本和泰国 ,已成为青年人猝死主要原因[2 ] 。我国目前已报导 3例[3-5] 。现将有关此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临床特征Brugada综合征首先是从一位 3岁患儿发现的[1] ,此前病儿先后几次发生 VF而行复苏治…  相似文献   
38.
目的 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Cytomegalovirus, CMV)感染的临床特征,探讨UC患者合并CMV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就诊于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及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明确诊断为UC的住院患者98例(病例组49例,对照组49例),病例组为合并CMV感染者,对照组为同时期按年龄±3、性别与病例组进行1∶1匹配,且不合并CMV感染者。结果 在对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中,发现EBV感染、吸烟史、使用类固醇激素、UC病变累及范围、UC病情严重程度、UC Mayo活动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单核细胞绝对值计数、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红细胞沉降率在两组UC患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合并EBV感染、有吸烟史、病变累及全结肠、重度病情、应用类固醇激素、总蛋白减少、白蛋白降低可能会使UC患者合并CMV感染的风险增加;UC患者合并CMV感染可能导致患者血红蛋白降低、中性粒细胞增加、血沉...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初步分析直肠癌放化疗后非手术治疗策略的疗效和复发模式。方法 自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接受非手术治疗(non-operative management,NOM)策略治疗的局部晚期直肠癌(T3~4和/或N+,M0,UICC 2010分期)患者55例,患者主要接受3种新辅助治疗模式:同步放化疗(concurrent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CRT),短程放疗(short-course radiotherap,SCRT)序贯巩固化疗及短程放疗并局部推量序贯巩固化疗。分析肿瘤再生长(tumor regrowth,TR)率、达临床完全缓解(clinical complete remission,cCR)时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及无结肠造瘘生存(colostomy free survival,CFS)率。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log-rank法检验。结果 55例纳入分析的患者中位年龄58岁,60%患者直肠肿瘤距离肛门缘的距离≤3c...  相似文献   
40.
患者,女,27岁。因两上肢无脉搏11年,活动后乏力、气促3年,加重伴水肿1年入院。患者于1987年体检时发现两上肢无脉搏,未行诊治。1993年和1995年先后2次出现低热、盗汗、咯血、全身乏力,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右上肺浸润型肺结核”行抗结核治疗后咯血控制。但仍觉乏力、气促,并逐渐出现紫绀。1997年10月开始,稍有活动即心悸、气促,在外院作彩色超声检查诊断为“房间隔缺损”而行修补术。术后症状明显加重,出现腹水、尿少、夜间不能平卧,拟诊为“多发性大动脉炎、肺栓塞”收住我院。其家族成员无类似病史。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