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研究脉痛宁胶囊治疗Ⅱ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月桂酸注射于大鼠股动脉造成TAO模型,用脉痛宁溶液灌胃,观察用药后痛阈的变化。检测下丘脑、血浆中β-内啡肽(β-Ep)的变化和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AⅡ)的水平。结果 给药后TAO大鼠的痛阈明显提高,下丘脑、血浆中β-内啡肽的含量上升,血浆中AⅡ的含量下降。结论 脉痛宁胶囊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镇痛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大鼠中枢和周围血浆中β-Ep含量和通过扩张周围血管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22.
糖尿病足43例细菌培养结果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的细菌培养结果及应用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疗效。方法: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患者43例,对疗效进行评价,对疮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个月后,治愈率:72.09%,总有效率:100%。疮面分泌物培养出病原菌49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71.42%,革兰氏阳性菌占28.57%。结论: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疗效确切。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  相似文献   
23.
孙科峰  吕延伟 《中成药》1997,19(8):22-25
通过肾石通冲剂对120例尿结石患者进行了临床药效学验证。结果显示,肾石肾冲剂可以明显缓解和改善尿路结石患者的疼痛,尿痛,血尿等临床主要症状,影象学证实确有较好地促进排石作用。上述方面的临床药理作用优于已知对照药物的排石冲剂。  相似文献   
24.
吕延伟将糖尿病足概括分为阴寒瘀血、湿热毒盛、气血虚弱为3型,便于临证诊疗,善用箍围药,主张以"引邪外出、祛腐生新"为外治原则,提出"阳疽宜早破,阴疽宜晚切","清法宜溻洗,补法宜熏蒸"等有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25.
背景:有研究表明组织缺血后可发生代偿性血管新生,但缺血后局部炎症反应的变化规律及与血管新生的关系至今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裸鼠肢体缺血后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及相关因子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用股动脉结扎法建立裸鼠肢体缺血模型,于缺血后3 d,1,2,3,4周观察裸鼠肢体缺血状态的改变,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观察缺血组织一般形态学、微血管数量和巨噬细胞浸润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核因子κ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与结论:裸鼠肢体缺血程度于造模后一两周最为严重,缺血后的肌肉纤维萎缩、变形,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最高(P < 0.01)。微血管数量于缺血后2周时最多(P < 0.01)。造模后3 d~2周,缺血组织中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部分裸鼠的肢体出现缺血性坏疽,尤以缺血2周时最严重,核因子κB表达增强(P < 0.01)。结果提示,核因子κB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基因介导的炎症反应是肢体缺血发生后的代偿性变化,刺激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基因表达和短暂的血管新生过程,但由于微血管的生成数量有限,尚不足以代偿肢体缺血坏疽的发生。关键词:肢体缺血;动脉;炎性介质;基因表达;核因子κ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组织构建  相似文献   
26.
“下者举之”最早见于《素问》,是应用举法使具有“下”表现的疾病得以恢复的一种治疗原则。慢性溃疡经久不愈,机体内虚为本,外又有凹陷之疮面,“下”之表现彰显,应用“举”法颇为适宜。治疗上应从内、从外而举:内举正气,通调气血阴阳,扶脾健胃;外举即外引之法,引邪外出,引新外长;共同促进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27.
目的:通过观察一效膏对小鼠皮肤溃疡动物模型的疗效影响及比较研究,探讨一效膏对皮肤溃疡的治疗机制,为临床上运用一效膏治疗皮肤溃疡提供实验依据。方法:54只清洁级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建立皮肤溃疡模型,对实验组皮损部位外敷一效膏,阳性对照组皮损部位外敷贝复济,模型对照组皮损部位外敷生理盐水。定期肉眼观察溃疡、测量面积并计算收缩率;做常规病理、VEGF、EGFR和CD34免疫组化方法标记观察毛细血管表达情况并进行计算。结果:治疗过程中,脱落小鼠4只,造模后3、7、12天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创面收缩率好于模型对照组(P〈0.05);造模后12天常规病理显示3组间有差异,免疫组化VEGF、EGFR和CD34标记显示,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但两组均与模型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一效膏可促进小鼠皮肤溃疡的愈合,改善皮肤溃疡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新生毛细血管形成、肉芽组织生长。  相似文献   
28.
急性腹主动脉末端栓塞围手术期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性分析2年间6例急性腹主动脉末端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示1例治愈;2例死亡,与术前、术中处理不当有关;1例高位截肢为就诊较晚所致;另2例下肢缺血改变或坏死。提示诊治及时与否,围手术期的处理恰当与否,与急性腹主动脉栓塞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中药熏洗治疗湿热血瘀型糖尿病足病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湿热血瘀型糖尿病足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4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联合中药熏洗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传导速度、中医症状指标分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加快,中医症状指标分数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71%,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加快明显,中医症状指标分数降低显著。结论针刺联合中药熏洗治疗湿热血瘀型糖尿病足病临床疗效显著,具有疏通经络,消肿散结,活血化瘀的功效,对于糖尿病足病所导致的足部疼痛、麻木、皮肤发红等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微粒子携反义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MCP 1)基因局部定位转染对大鼠腹主动脉瘤生长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将大鼠制成腹主动脉瘤模型后 ,分成微粒子 DNA组和空载粒子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 ,分别进行腹主动脉局部定位转染 ,2周后观察腹主动脉直径的变化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观察微粒子作为基因转染载体的可行性 ,应用原位杂交、Western蛋白质印迹等方法观察反义基因转染后对内源性MCP 1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结果 基因转染后 2周 ,微粒子 DNA组腹主动脉直径为 (1 79± 0 12 )mm ,明显小于 2个对照组 (P <0 0 1) ,PCR扩增见该组动脉组织提取的DNA中有特异性条带出现 ,动脉壁中MCP 1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微粒子可有效地用作基因转染的载体 ;反义MCP 1基因的转染可通过抑制内源性MCP 1基因的表达和动脉壁巨噬细胞的浸润而达到抑制腹主动脉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