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71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7 毫秒
101.
脐带的主要功能是输送血液,胎儿血液经脐带和胎盘与母体进行营养和代谢物质的交换,正常脐带应有两条脐动脉和一条脐静脉。如果仅有一条脐动脉称为单脐动脉。许多学者发现其与出生缺陷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已日益受到重视。现将本院所遇的7例单脐动脉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我院1991年1月至1994年12月对346例围产)L尸体检查和(或)胎盘检查,共发现单脐动脉7例,发生率为202%。7例单脐动脉的临床资料及病理检查结果见表1。2讨论在脐动脉的发育过程中,由于一条脐动脉发育不良或萎缩,或在早期(3.4~4.0毫米胚胎体蒂)暂时出现…  相似文献   
102.
本文通过对1987年3月至1990年2月110例双胎不同先露经阴道分娩临床资料比较,分析阴道分娩双胎儿的临床结局。临床资料上述期间在我院阴道分娩、产前均为活胎的双胎110例,占同期双胎分娩总数213例的51.64%。其中初产妇92例,平均年龄25.8岁(22~33岁);经产妇18例,平均年龄30.5岁(26~40岁)。分娩时孕龄分布:30周~26例、34周~34例、37周~49例、≥42周1例。  相似文献   
103.
子宫颈锥切术切缘阳性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宫颈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2月经阴道镜宫颈活检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并接受宫颈锥切术的患者1699例,对患者年龄、病变程度、病变范围、手术方式及是否绝经与宫颈锥切术切缘阳性率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699例宫颈锥切术患者中,切缘阳性者238例,阳性率为14.01%.切缘阳性者平均年龄(39±9)岁,切缘阴性者平均年龄(39±8)岁,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冷刀锥切术者788例,切缘阳性率8.63%(68/788);行环形电极切除术(LEEP)者911例,切缘阳性率18.66%(170/91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 Ⅰ者90例,CIN Ⅱ者339例,CIN Ⅲ者1113例[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972例,原位癌(CIS)141例],宫颈癌Ⅰ al期87例,Ⅰ a2期及以上70例,切缘阳性率分别为1.11%(1/90)、3.83%(13/339)、10.70%(104/972)、26.24%(37/141)、35.63%(31/87)和74.29%(52/70),CIN Ⅰ与CINⅡ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CIN Ⅰ与CINⅡ者合并计算,并与CIN Ⅲ、宫颈癌Ⅰ a1期、Ⅰ a2期及以上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绝经者1569例,切缘阳性率为13.38%(210/1569);已绝经者130例,切缘阳性率为21.54%(28/1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方式、病变程度、病变范围、宫颈外观、是否绝经是与切缘阳性高度相关的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5.147、3.048、1.271、1.905和1.860.结论宫颈病变程度严重、病变范围大、LEEP、绝经后是宫颈锥切术切缘阳性的高危因素,在制定宫颈锥切手术方式时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4.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在感染性、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来源于淋巴系造血干/祖细胞,能选择性的诱导免疫应答,并在一定条件下诱导免疫耐受,在抗病毒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并可能参与了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PDC产生的Ⅰ型IFN(IFN-α/β)在抗病毒过程中很关键,而一定条件下PDC诱导的免疫耐受与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持续高水平的Ⅰ型IFN提示PDC可能参与此类疾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05.
尤淑文  叶菁  吕卫国 《浙江医学》2020,42(15):1669-1672
宫颈癌是女性主要恶性肿瘤之一,主要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引起,严重影响女性的生命健康。同时,HPV还可引起肛门、生殖器疣及癌变等。预防HPV感染、逆转其引起的相关损伤可有效降低宫颈癌及其他HPV相关疾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近年来,以体液免疫为基础的HPV预防性疫苗及以细胞免疫为基础的HPV治疗性疫苗研发工作均取得较大突破。其中HPV预防性疫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益,而HPV治疗性疫苗仍处于研究阶段。本文现针对预防性HPV疫苗的应用情况及治疗性HPV疫苗的机制、种类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 BV)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的相关性及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HR-HPV)在CIN发生发展中的交互作用。方法 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对山西省阳曲县和介休市两地区已婚至65岁的汉族女性(连续居住≥1年)共40 000名进行CIN、宫颈癌相关因素调查及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对未明确诊断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及以上者2 769例,排除宫颈腺细胞异常者10例及拒绝阴道镜者68例患者,2 691例妇女行阴道菌群、HPV分型检测及阴道镜下活检。将病理学结果为CIN及以上者801例作为研究组,病理学结果正常且资料完整的1 503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建立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对BV的基线资料进行横断面分析,评价BV与CIN风险的关联性,并采用相加交互作用模型分析BV与HRHPV在CIN发生发展中的交互作用。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女性的年龄、文化程度、吸烟与否、首次性生活年龄、产次、避孕与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收入、清洗阴部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较对照组BV阳性率高,BV与CIN风险间存在相关性(OR=1.420,95%CI:1.162~1.736,P 0.05)。调整年龄、年收入、文化程度、吸烟、首次性生活年龄、产次、清洗阴部频率、避孕与否、HR-HPV感染后,BV仍与CIN风险相关(OR=1.402,95%CI:1.145~1.717,P 0.05)。交互作用分析显示,患BV和HR-HPV感染在CIN发生发展中存在正相加交互作用(P 0.05)。结论 BV可增加CIN发生发展的风险,同时BV与HR-HPV感染在CIN中存在正相交互作用,增加CIN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7.
章杰捷  吕卫国 《浙江医学》2018,40(19):2119-2121,212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组织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患者5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手术切除的癌组织HER-2表达情况。比较癌组织HER-2阳性表达患者与阴性表达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结果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组织HER-2阳性表达患者11例,占21.57%。与HER-2阴性表达患者相比,HER-2阳性表达患者年龄较大,混合型病理组织发生率较高(均P<0.05)。HER-2阳性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18.43%vs61.98%,P<0.05)。结论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组织HER-2阳性表达的患者年龄较大,且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复发性妊娠滋养细胞肿瘤(recurrent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ia,recurrent GTN)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6月~2009年6月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住院的复发性滋养细胞肿瘤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复习文献进行探讨。结果:在21例患者中,16例(76.2%)为单次复发,5例(23.8%)复发2次或者2次以上。复发的时间间隔分别为2个月~20年不等,其中12例(57.1%)在12个月内复发;9例(40.9%)在12个月后复发(其中4例在12~24个月复发)。16例为单次复发患者中13例直接采用EMA-CO化疗方案,10例经过3~7个疗程后达到血清学完全缓解(serologic comple teremission,SCR),2例效果不理想者采用EP-EMA化疗方案(1例辅以手术治疗)均在5个疗程后达到SCR,1例由于骨髓抑制严重,主动放弃治疗。5例多次复发患者中4例为2次复发,1例3次复发。4例2次复发的患者中,3例在第2次复发时采用EMA-CO化疗方案并在5~10个疗程后达到SCR,1例新发病灶切除术后放弃治疗。1例3次复发患者,3次治疗均达到SCR。21例患者中采用手术辅助治疗的有10例(47.6%),其中初次治疗时有5例(均为子宫切除),复发后7例[3例切除子宫,1例切除子宫病灶,2例切除转移病灶(2例初次治疗时切除子宫),1例分别切除转移病灶和子宫(2次复发,每次复发时手术)],切除子宫或者病灶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以EMA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对复发性GTN患者有效,手术可作为复发性GTN的治疗辅助方式。  相似文献   
109.
复发转移宫颈癌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多数复发转移宫颈癌发生在初次治疗后的2年内,其治疗十分困难,预后极差,平均存活期为7个月。复发转移宫颈癌治疗方式的选择主要依据患者本身的身体状况、转移复发部位、范围及初次治疗方法决定。目前,国内外对转移复发宫颈癌的治疗趋势是采用多种手段的综合治疗。无论初次治疗的方法是手术还是放疗,均由于解剖变异、周  相似文献   
110.
CA_(125)测定对鉴别盆腔肿块疾病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对270例有盆腔肿块的患者进行了血清CA125放射免疫测定。测定结果,盆腔良性肿块CA125阳性率30.53%,均值21.18u/ml;恶性肿瘤阳性率88.64%,均值564.85u/ml,两者差异非常显著。卵巢恶性肿瘤和盆腔内异症虽然阳性率均较高,各为88.64%,68.00%,但二者增高幅度截然不同。同时测定盆腔良、恶性肿块患者腹水或腹腔液33例,二者差异非常显著,且腹水CA125浓度远远高于血清。作者认为后穹窿穿刺腹腔液测定CA125,可作为鉴别盆腔肿块方法之一。本文提示,在有盆腔肿块的疾病中,测定血清或腹水(或腹腔液)CA125对鉴别盆腔良恶性病变有较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