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8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篇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卢愿  林荣军 《临床医学》1996,16(6):45-46
红细胞免疫功能在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中检测少有报道,故我们在此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1 材料和方法 1.1 检测对象:①观察组;22例HIE中诊断依据和分度按照1989年济南会议的建议。发病日龄1.5天,平均体重2.8Kg,18例头位自然分娩(其中3例  相似文献   
62.
尼莫地平对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增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NLL)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生命的疾病 ,尽管通过骨髓移植等有效的治疗可使患儿长期无病生存率达 6 0 %以上 ,但目前在国内仍然以联合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采用柔红霉素 +阿糖胞苷 (DA)方案治疗2个疗程 ,其诱导缓解率为 70 %~ 80 % ,大约 2 0 %的患儿达不到完全缓解[1] 。为增强诱导期患儿的化疗效果 ,我们采用尼莫地平联合DA方案对曾单纯采用DA方案治疗 2疗程仍未达缓解的患儿进行治疗 ,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总结如下。对象和方法1 对象 :1995年 9月~ 2 0 0 0年 2月 ,我们采用尼莫地平联合DA方…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胸腺五肽(TP-5)对肿瘤病儿化疗停药后免疫功能、感染和用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例肿瘤化疗停药病儿为治疗组,给予TP-5肌肉注射(<30 kg病儿每次10 mg,每周1次;≥30 kg病儿每次10 mg,每周2次);另随机选取20例肿瘤化疗停药病儿作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免疫调节治疗.于停药后3个月检查CD3、CD+4、CD+8、CD+4/CD+8、CD56及IgG、IgM、IgA的水平.定期检测肝肾功能、心电图、血常规.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与对照组细胞免疫水平、NK细胞及体液免疫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3个月与同期对照组比较,细胞免疫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而NK细胞及体液免疫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提高(t=7.34~9.86,P<0.01).治疗组治疗3个月间病儿感染发生率和感染控制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χ2=9.23,P<0.01;t=5.40,P<0.01).治疗组治疗3个月间仅1例出现注射局部疼痛,两组均未出现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的改变.结论 TP-5具有改善肿瘤化疗停药后病儿免疫功能的作用,可降低感染发生率,且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64.
目的观察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环孢素(CsA)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HDIVIG)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不良反应及其对策。方法采用ATG+CsA+HDIVIG治疗SAA儿童2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联合免疫抑制治疗22例SAA儿童中,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81.8%(18/22)和72.7%(16/22),18例病儿发生不同程度感染,3例于ATG用药期间出现过敏反应,3例发生血清病反应,5例出现治疗相关鼻衄(其中2例同时并发肉眼血尿),5例发生继发性糖尿病,7例出现高血压,8例病人出现低蛋白血症,4例发生低钾、低钙、低镁血症,4例出现牙龈增生,随访期内均未发现克隆性疾病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结论联合免疫抑制治疗作为儿童SAA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临床有效率高,副作用主要为感染、糖皮质激素相关副作用及血清病。感染的综合治疗、糖皮质激素的优化应用对副作用的防治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Bcl-2基因表达与临床的相关性。 方法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2000年10月至2001年10月利用细胞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30例ALL患儿不同时期Bcl-2mRNA阳性表达, 探讨其与ALL发生、治疗反应、疗效等的关系。 结果93.3%(28/30)ALL患儿有Bcl-2mRNA阳性表达,正常对照组均无表达;经1周泼尼松治疗后,细胞凋亡指数均升高,低表达组升高明显,外周血WBC下降明显;第19d骨髓检查,低表达组完全缓解率高,为90.5%(19/21),而高表达组仅为33.3%(3/9);动态观察10例ALL患儿,发现5例高危型患儿表达始终在较高水平,有3例在1年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2例骨髓复发。 结论ALL患儿普遍存在Bcl-2mRNA表达,Bcl-2基因参与ALL发生;Bcl-2mRNA表达水平与泼尼松治疗反应关系密切,泼尼松治疗1周可作为化疗敏感试验;Bcl-2mRNA表达水平与第19d骨髓完全缓解率有明显相关性,高表达者完全缓解率低;动态检测Bcl-2mRNA表达水平可作为化疗敏感性的指标,指导临床采用个体化的化疗方案,同时可为临床判断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6.
氨哮素氧气驱动吸入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疗效观察林荣军连玉英卢愿单培芳王淑美支气管扩张剂治疗哮喘是临床有效解除支气管痉挛的方法。喘乐宁氧气驱动吸入治疗哮喘急性发作取得了较好疗效,而氨哮素氧气驱动吸入治疗哮喘国内报道较少。我们于1993年9月~1995年...  相似文献   
67.
溶血尿毒综合征(HUS)是以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综合征。现将我科自1975~1993年共诊治的11例综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1例中,男7例,女4例发病年龄<2岁1例,≤6岁3例,学龄儿童(7~11岁)7例。复发4例,年龄<2岁1例,<6岁1例,>6岁  相似文献   
6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EB病毒(EBV)感染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68例ITP和14例健康儿童血清EBV衣壳抗原IgM (EBV-CA-IgM)及外周血单核细胞内EBV-DNA进行定量检测,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 68例ITP病儿EBV感染30例(44%),其中EBV-DNA(-)/EBV-IgM( )24例,EBV-DNA( )/EBV-IgM( )6例,EBV-DNA含量每升(4.55±7.19)×108拷贝;6例EBV-DNA( )病儿血清EBV-CA-IgM阳性5例,另1例EBV-CA-IgM由阴性转为阳性.正常对照组血清EBV-CA-IgM及EBV-DNA均阴性.EBV感染组、EBV-DNA(-)/EBV-IgM( )组及EBV-DNA( )/EBV-IgM( )组与非EBV感染组ITP病儿外周血的白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q=3.70~4.49,P<0.01); EBV-DNA(-)/EBV-IgM( )组与EBV-DNA( )/EBV-IgM( )组ITP病儿外周血的白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45,P>0.05).非EBV感染ITP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即CD4 细胞降低,CD8 细胞升高.EBV感染ITP病儿尤其EBV-DNA( )/EBV-IgM( )组病儿T淋巴细胞总数亦降低,CD4 细胞降低明显.结论 EBV感染ITP存在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及紊乱,应同时进行抗病毒和免疫治疗.其血小板恢复时间长,但预后好.  相似文献   
69.
邴振  卢愿  孙立荣  仲任 《齐鲁医学杂志》2015,(2):245-246,252
异常糖链糖蛋白是蛋白质糖基化异常——糖蛋白糖链结构或糖基转移酶活性的变化而形成的,蛋白质翻译后加工修饰异常与疾病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而在多种多样的蛋白质翻译后加工中,糖基化修饰是最普遍的一种,糖基化生物合成状态比蛋白质的改变能更有效地提示疾病状态。因此,异常糖链糖蛋白检测使肿瘤在发生早期即可作出诊断,并为疾病进展的动态监测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微小残留病(MRD)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中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ALL病儿75例,在诱导缓解治疗第19、33天及维持治疗过程中通过流式细胞术监测MRD水平,根据MRD水平分为A组(MRD≤10 -4)、B组(MRD介于A组与C组间)、C组(MRD≥10 -2),根据Kaplan-Meier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诱导缓解治疗第19天,A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B、C组(X2=6.435、19.795,P〈0.05);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C组病儿的生存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X2=5.057、8.346,P〈0.05)。维持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2年时MRD不同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6.133~22.558,P〈0.05);治疗3年时MRD水平对生存率无影响(P〉0.05)。根据维持治疗过程中MRD≥10 -2出现在不同时间点分3组:半年内出现(I组)、半年到1年出现(Ⅱ组)、1年后出现(Ⅲ组),Ⅲ组的生存率高于I、Ⅱ组(X2=6.226、7.018,P〈0.05)。1年内出现MRD≥10 -2的病儿中高危型、T细胞系、融合基因阳性的生存率显著降低(X2=5.661~10.682,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诱导缓解治疗第19天MRD水平是影响病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4.01;95%CI=0.968~8.995,P〈0.05)。1年内出现MRD≥10 -2 的病儿,高危型(RR 4.73;95%CI—1.316~14.624,P〈0.05)、T细胞型(RR1.78;95%CI=0.101~6.014,P〈0.05)、融合基因阳性(RR0.08;95%CI=0.008~0.801,P〈0.05)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动态监测MRD对ALL病儿预后有极大临床指导意义,有助于实施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