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92篇 |
免费 | 111篇 |
国内免费 | 5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篇 |
儿科学 | 18篇 |
妇产科学 | 23篇 |
基础医学 | 72篇 |
口腔科学 | 89篇 |
临床医学 | 415篇 |
内科学 | 150篇 |
皮肤病学 | 13篇 |
神经病学 | 51篇 |
特种医学 | 53篇 |
外科学 | 84篇 |
综合类 | 492篇 |
预防医学 | 224篇 |
眼科学 | 38篇 |
药学 | 237篇 |
6篇 | |
中国医学 | 168篇 |
肿瘤学 | 1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89篇 |
2022年 | 96篇 |
2021年 | 113篇 |
2020年 | 68篇 |
2019年 | 82篇 |
2018年 | 66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54篇 |
2015年 | 49篇 |
2014年 | 130篇 |
2013年 | 130篇 |
2012年 | 118篇 |
2011年 | 150篇 |
2010年 | 116篇 |
2009年 | 131篇 |
2008年 | 107篇 |
2007年 | 99篇 |
2006年 | 96篇 |
2005年 | 103篇 |
2004年 | 97篇 |
2003年 | 73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37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01.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受损人群血液流变学特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正常糖耐量对照者(NGT组)、空腹血糖受损者(IFG组)和糖尿病者(DM组)的血糖,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结果IFG组和DM组的血糖(GLU)、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全血高切粘度(ηbH)、全血中切粘度(ηbM)、全血低切粘度(ηpL)、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刚性指数(ERI)、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红细胞变形指数(TK)显著高于NGT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回醇(HDL-C)显著低于NGT组(P〈0,01);DM组的GLU、TG、ERI显著高于IFG组(P〈0,01),HDL-C显著低于IFG组(P〈0.01)。三组的血浆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仅DM者存在高粘血症.在IFG阶段就已经存在明显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变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监测与藏族患者治疗效果、肾毒性之间的相关性,为藏族患者万古霉素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4月至2022年9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收治使用万古霉素并接受治疗药物监测的藏族患者,根据谷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组,分别比较感染治疗效果和肾毒性发生风险。结果:共纳入88例患者,其中有治疗效果评价结果的病例88例,有肾毒性评价结果的病例81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提示在藏族患者中,谷浓度是否低于10 mg·L–1对于感染治疗效果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而谷浓度是否高于20 mg·L–1对于肾毒性发生风险的影响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常用的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范围(10~20 mg·L-1)可能并不适于藏族人群的血药浓度监测,仍需开展该人群的群体药动学研究以进一步探寻适合的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监测范围。 相似文献
103.
刘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18(12):113-113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相关的因素,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以2005年10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住院分娩的产妇5166例作为观察对象,将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500ml定为产后出血.结果:5166例产妇中发生产后出血154例,发生率2.98%,发生产后出血的病例经产妇高于初产妇(P<0.01);剖宫产高于阴道分娩(P<0.01);多胎妊娠高于单胎妊娠(P<0.01);有产前高危因素的占产后出血的83.17%.产后出血原因排位为:宫缩乏力占66.23%,胎盘因素占24.03%,软产道损伤占9.74%.结论:病理产科是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加强孕前宣教及孕期管理,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医务人员助产技术是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4.
105.
糖尿病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琳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9)
随着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糖尿病尚无治愈有效方法,但是控制血糖的发展能够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发展.对糖尿病的有效控制,离不开合理的护理配合.本文对糖尿病有效护理手段的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研究大气PM_(2.5)对人卵巢颗粒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人卵巢颗粒细胞体外培养48 h后,分别用100、200、300μg/ml PM_(2.5)溶液染毒24 h,检测细胞活力,并测定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雌二醇、孕酮、丙二醛(MDA)、caspase-3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活性氧(ROS)含量。结果随着PM_(2.5)染毒浓度的增加,人卵巢颗粒细胞活力下降,细胞培养液中雌二醇和孕酮含量下降,300μg/ml PM_(2.5)染毒组培养液中LDH含量高于对照组和100μg/ml PM_(2.5)染毒组,300μg/ml PM_(2.5)染毒组caspase-3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00μg/ml PM_(2.5)染毒组细胞MDA含量、ROS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各浓度PM_(2.5)染毒组SOD活力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PM_(2.5)对人卵巢颗粒细胞的毒性作用随染毒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同时可诱导细胞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究雷公藤红素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增殖活性以及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噻唑蓝(MTT)法和生长曲线检测雷公藤红素对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分光光度法测定糖酵解途径中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和三羧酸循环中琥珀酸脱氢酶(SDH)活力及能量代谢终产物ATP的含量。结果 雷公藤红素对A549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浓度在2 μg?mL-1时,对A549细胞的抑制率达到62.71%,远远大于阳性药组5-FU的抑制率;生长曲线结果显示,雷公藤红素作用第4天细胞浓度最低,第6天细胞抑制程度最明显;HE结果表明雷公藤红素处理48 h后,细胞形态变圆,体积缩小,核深染且颜色变深;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雷公藤红素非常显著的降低乳酸脱氢酶酶活力(P<0.01),显著降低琥珀酸脱氢酶活力和AT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但对己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无明显作用。结论 雷公藤红素能够显著降低人肺癌A549细胞中乳酸脱氢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活力,干扰能量代谢,抑制能量ATP生成,达到抑制A549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观察双侧颈总动脉结扎致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社交行为的变化,探讨芎麻滴丸对其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制备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10 mL·kg-1),模型组(生理盐水10 mL·kg-1),芎麻滴丸高剂量组(生药1.5 g·kg-1),芎麻滴丸低剂量组(生药0.75 g·kg-1)。模型制备第28,42天采用Morris水迷宫对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测试;模型制备第7,14,28,42天用社交行为仪检测大鼠社交能力的变化。结果 模型制备第7,14天大鼠社交行为无明显变化,模型制备第28天和第42天,模型组大鼠持续接触时间减少(P<0.05);模型制备第42天,模型组大鼠接触次数减少,逃避潜伏期显著增加,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大鼠相比,模型制备第28天,芎麻滴丸高剂量组大鼠接触次数显著增加(P<0.05);芎麻滴丸高、低剂量组大鼠持续接触时间显著增加(P<0.05或<0.01);模型制备第42天,芎麻滴丸低剂量组大鼠接触次数和持续接触时间增加(P<0.05),芎麻滴丸高、低剂量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减少(P<0.01)。结论 模型制备第42天大鼠出现学习记忆障碍;模型组大鼠第28天大鼠开始出现社交行为障碍,经芎麻滴丸干预后,接触时间和接触次数增加,即可认为其有效缓解由双侧颈总动脉结扎造成的社交能力障碍,且低剂量效果优于高剂量。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茵陈蒿汤抗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作用。方法:采用1%DMN按照1 mL给予大鼠腹腔注射制备肝纤维化模型,每周前3 d每天1次,连续造模3周;造模当天开始灌胃给药水飞蓟素(阳性对照组,50 mg·kg-1·d-1)、茵陈蒿汤(高、中、低剂量治疗组,20.0,8.0,3.2 g·kg-1·d-1),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灌胃生理盐水,连续干预5周;采用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GT)、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Ⅳ)和Ⅲ型前胶原氨端肽(PⅢNP)水平;测定肝组织氨基酸代谢谱及羟脯氨酸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茵陈蒿汤高、中剂量能显著逆转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茵陈蒿汤能剂量依赖性降低大鼠血清中ALT,AST,γ-GGT,HA,LN,CⅣ及PⅢNP水平;茵陈蒿汤能剂量依赖性降低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并能改变大鼠肝组织中氨基酸代谢谱。结论:茵陈蒿汤具有明显逆转二甲基亚硝胺诱导所致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