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9篇
儿科学   7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3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缪瑾  吴熹  顾莺  俞蕙 《现代保健》2012,(10):54-55
目的:探讨小儿肝脏穿刺术的临床护理方法,总结护理经验。方法:笔者所在科2010年1月-2011年3月96例符合肝穿刺适应证的患儿在局部麻醉或静脉麻醉下,以B超引导进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对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特点进行总结。结果:96例肝脏穿刺术患儿经过系统的专科护理,除2例患儿出现明显疼痛和腹腔出血并发症外,余均恢复良好。结论:系统规范的专科护理方法能有效促进肝脏穿刺术后患儿的恢复,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有助于肝脏穿刺技术在临床中更好的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2.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产前免疫阻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不同方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HBV宫内感染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并了解其对病毒变异的影响。方法以无症状HBV携带孕妇及其新生婴儿为研究对象,将无症状HBV携带孕妇在产前检查时随机分为HBIG A组:26例孕妇于产前3、2、1妊娠月和分娩前分别肌肉注射HBIG200~400U(HBsAg阳性者注射HBIG200U、HBsAg和HBeAg双阳性者注射HBIG400U);HBIG B组:29例孕妇于产前3、2、1妊娠月分别肌肉注射HBIG200U;对照组:26例孕妇产前未接受任何特殊治疗。3组均留取孕中期产检时(应用HBIG前)和临产日使用HBIG前后的静脉血标本,新生儿于生后联合免疫前留取外周血,酶免疫测定法(EIA)检测HBV标志,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 DNA以及PCR扩增HBV DNA S基因区片段并测序。结果55例新生儿为HBIG组(A和B)母亲所生,宫内感染率为14.5%,对照组为35.7%(χ^2=4.896,P=0.027)。HBIG A组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的8例新生儿有3例宫内感染,对照组8例新生儿均有宫内感染(χ^2=7.273,P=0.007);HBIGB组7例新生儿有5例宫内感染,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37,P=0.104)。3组孕妇孕中期血清HBsAg与HBV DNA水平相当,但分娩前HBIG A组孕妇HBsAg及HBV DNA均低于HBIG B组和对照组。HBIG A组新生儿血清抗-HBs检出率为38.5%。3组产妇分娩前均未检测到抗-HBs。HBV S区碱基替代突变率和氨基酸变异数在HBIG组(A和B)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8例宫内感染儿,HBV S区碱基替代突变率和氨基酸变异数在HBIG组(A和B)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妇产前注射HBIG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肯定,按HBV携带不同状态使用两种不同剂量HBIG,并于分娩前加用一次,效果更佳;经胎盘使胎儿获得被动免疫是HBIG重要作用机制;无症状携带HBV孕妇产前使用HBIG并未增加HBV S区的变异,HBV S区变异并非是发生宫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3.
背景:中国儿童细菌耐药监测组(ISPED)2015年成立后,每年对成员单位的耐药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以代表中国儿童细菌耐药监测情况。 目的:对我国儿童细菌感染和耐药现状进行监测汇总,以期指导儿童抗生素合理应用。 设计:横断面调查,ISPED要求成员单位统一细菌培养、鉴定方法以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条件和方法,要求以统一格式上报分离到的有效菌株和细菌耐药资料,汇总数据后统计中国大陆儿童细菌感染和耐药现状。 方法:菌株资料来源于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国内11所三级甲等儿童教学医院,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自动化仪器法及KB纸片法,肺炎链球菌青霉素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E test法,结果判断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2020)判断标准。 主要结局指标:儿科菌群分布特征及细菌耐药性变化,重点为多重耐药菌(MDROs)在儿科群体中的检出情况。 结果:共对42 786临床分离株进行监测,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的比例分别为38.5%和61.5%。前5位分离株依次是:大肠埃希菌(16.4%)、金黄色葡萄球菌(12.6%)、肺炎链球菌(9.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3%)和肺炎克雷伯菌(7.0%)。新生儿组前3位主要致病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9.3%)、大肠埃希菌(18.6%)和肺炎克雷伯菌(13.2%),非新生儿组分别为大肠埃希菌(16.2%)、金黄色葡萄球菌(11.7%)和肺炎链球菌(11.2%)。呼吸道标本的比例由2019年的53.9%降至2020年的45.2%。MDROs对临床多种抗生素呈现高水平耐药,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目细菌、铜绿假单胞菌(CR PA)和鲍曼不动杆菌(CR AB)检出率分别为4.9%、9.5%和33.5%,其中CR PA在新生儿组检出率高于非新生儿组(19.4% vs 9.2%),CR AB在新生儿组的检出率低于非新生儿组(14.8% vs 37.1%);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31.5%和75.9%。 结论:2020年MDROs在儿童患者中的总体检出率较2019年降低,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也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24.
目的总结以低血清谷氨酸转肽酶(GGT)为特征的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各型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诊断为低血清GGT的PFIC患儿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和随访等资料,根据ATP881和ABCB11全部基因外显子测序结果分为PFIC-Ⅰ、PFIC—Ⅱ和未分型3组,分析3组间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23例低血清GGT的PFIC患儿进入分析,PFIC-Ⅰ、PFIC—Ⅱ和未分型组分别为9、7和7例。23例PFIC患儿出生体重均正常,以黄疸、瘙痒和肝功能损害起病。中位发病年龄40d(0d至7个月),中位就诊年龄6(2—36)个月。①13例(56.5%)病程中出现过白陶土样大便,有明显腹泻症状3例。6例(26.1%)有营养不良、佝偻病和生长发育落后。2例(8.7%)随访中发现胆结石。②15例肝组织病理活检示:7例(46.7%)肝细胞多核巨细胞样转化,14例(93.3%)肝细胞和毛细胆管胆汁淤积明显,未发现脂肪变性病例。③未分型组ALT水平较PFIC—Ⅰ型和PFIC—Ⅱ型组显著升高(P〈0.05);PFIC—Ⅱ型组ALT、TBA水平显著高于PFIC—Ⅰ型组(P〈0.05);PFIC—Ⅱ型和未分型组肝细胞多核巨细胞转化发生率显著高于PFIC—Ⅰ型组(P〈0.05)。结论低血清GGT的PFIC患儿以黄疸、瘙痒和肝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PFIC—Ⅰ型肝穿刺病理活检未见肝细胞多核巨细胞转化,PFIC—Ⅱ型血清ALT、TBA水平明显高于PFIC-Ⅰ型,有助于临床分型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25.
本项目为儿科传染病领域应用基础研究,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宫内感染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免疫失败中的地位、宫内感染引起免疫失败的机制以及产前、产时、产后综合措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和宫内感染免疫失败后的对策。 1.通过对624名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随机分组,按0、1、6单用乙肝疫苗或出生时注射HBIG100IU,然后于1、2、7月龄接种乙肝疫苗,随访6.34±1.71年。发现89例慢性HBV感染儿童,其中82%在6月龄以前出现HBsAg阳性,随年龄增  相似文献   
26.
中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HBV母婴传播是我国人群感染HBV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婴儿或儿童感染HBV,约15%~25%将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对儿童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诊断以及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7.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单中心儿童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经验性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0~14岁尿路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尿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并根据发病年份、有无合并因素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间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统计学分析...  相似文献   
28.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中艰难梭菌感染(CDI)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抗生素相关CDI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6年6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行CD毒素A/B检测和CD厌氧培养且符合AAD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排除<1月龄、粪便常规细菌培养和病毒检测等临床信息不完整的病例,重复病例仅纳入首次诊断AAD时的临床信息。毒素A/B检测阳性或结肠镜检查提示假膜性肠炎者CDI组;余为非CDI组。单人从病志中采集一般资料,基础疾病,出现AAD相关腹泻症状前2个月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1个月内的治疗和药物使用情况,实验室指标等。结果:符合本文纳入标准的AAD患儿150例,年龄40 d至15岁2月,中位年龄1.4岁,男103例(68.7%)。CDI组24例(16.0%),非CDI组126例。①CDI组急性腹泻22例(中位腹泻天数8 d),因克罗恩病导致的慢性腹泻急性加重1例;因结肠息肉导致的迁延性腹泻急性加重1例,发热11例(45.8%),呕吐8例(33.3%),腹痛2例(8.3%),腹胀1例(4.2%);1例(1/5,20%)结肠镜显示为伪膜性肠炎。②CDI组和非CDI组发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腹泻前2个月内抗生素应用情况,腹泻前1个月内手术或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抑酸药应用情况,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CDI和非CDI临床表现和常规实验室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AD的主要治疗措施为停用广谱抗生素,益生菌辅助治疗,CDI患儿症状无好转时加用甲硝唑(应用5~7 d后未见明显好转改口服万古霉素)。CDI组腹泻均好转或痊愈,非CDI组117例(94.4%)腹泻症状好转,9例死于腹泻外的其他原因。结论:儿童AAD中 CDI发生率为16.0%,发热、呕吐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经治疗后预后良好,仅凭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指标不能区分儿童ADD中CDI和非CDI。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Wolman病的临床特点及分子诊断的意义。方法 对1例符合Wolman病临床表现的患儿进行白细胞溶酶体酸性脂酶LIPA基因测序,分析其突变的类型。结果 约5月龄女婴,发现“皮肤黄染10余天,加重伴发热3 d”入院。查体见肝脾显著肿大,黄疸。实验室检查提示贫血,肝功能衰竭,高三酰甘油血症;X线胸腹片和腹部增强CT均提示特征性双侧肾上腺增大和广泛钙化。骨髓涂片可见海蓝色泡沫状组织细胞,PAS染色提示脂质沉积。DNA测序显示,LIPA基因编码区第7外显子上发生c.796G>T,p.G266*的纯合无义突变,导致266位甘氨酸(GGA)突变为终止密码(TGA)(p.G266*),致溶酶体酸性脂酶缺失。结论 Wolman病婴儿期起病,以显著肝脾肿大、特征性双侧肾上腺增大和广泛钙化、高三酰甘油血症为特征,相应的酶学分析和LIPA基因检测均可确诊Wolman病。  相似文献   
30.
麻疹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进行麻疹疫苗计划免疫之后该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是近年来发病率和病死率义呈现上升趋势.该文对近年麻疹的流行病学趋势及病毒分子特征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切入点,阐述麻疹病毒基因型的变化及大体分布,提出目前正在我国流行的优势毒株主要是H1基因型,为阻断麻疹传播,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最终达到消除麻疹的全球性目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