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7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0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60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26篇
内科学   107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14篇
特种医学   127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374篇
预防医学   16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82篇
中国医学   72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骨转移癌的核素骨显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骨转移癌全身骨显像的特点,提高核素骨显像的诊断水平.方法638例恶性肿瘤患者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并分析.结果①恶性肿瘤患者中有67.9%发现骨转移,病灶分布分别为脊柱34%、肋骨30%、骨盆18%、四肢骨10%、头颅3.3%、胸骨锁骨2.4%和肩胛骨2.3%.②绝大部分骨转移病灶为局限性放射性分布异常浓聚,减低仅占0.8%.骨转移以多灶为常见,单灶仅10.4%.③与X线检查对比,多数患者全身骨显像较X线片发现了数目更多和范围更广的病灶;少数患者骨转移灶X线片表现出明显的骨质破环,而骨显像上无明显的放射性分布异常.④患者主诉的328处骨痛,骨显像发现为骨转移灶达64.9%,另有271个骨转移灶无明显骨痛.结论①骨转移癌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脊柱、肋骨、骨盆、四肢骨、头颅、胸锁骨和肩胛骨.②全身骨显像对骨转移癌灶的探测灵敏度明显高于X线检查.与X线检查相互配合,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一氧化氮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采集57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脑脊液标本(采集时间为入院后即刻,出血后第3、5、7、10、14天),采用镉粒还原法检测脑脊液中NO浓度。结果出血后第3天脑脊液中NO浓度即有明显降低(P<0.05),在出血后第7~10天达到最低(P<0.01),而后逐渐升高。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NO浓度明显低于未痉挛者及无症状的脑血管痉挛患者。结论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脑脊液中NO浓度降低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3.
头颅CT灌注成像对烟雾病行间接血流重建术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探讨头颅CT灌注成像(CTP)技术对缺血型或出血型烟雾病(MMD)患者行间接血流重建术(indirect revascularisation)的总体疗效评价。方法 47例缺血性或出血卒中起病并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MMD患者,采用颅骨多点钻孔术(MBHT)、脑-颞肌贴敷术(EMS)、脑-颞肌-动脉贴敷术(EDAMS)、脑-硬脑膜-动脉贴敷术行间接血流重建术。并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分别行头颅CT灌注成像检查,分别对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进行定量和定性检查分析,并对手术前后及随访的CBF、CBV、TTP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MMD患者术前与术后早期(1周)CTP各参数比较,额颞叶CBF、CBV变化无统计学差异,TTP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CTP与术后1周比较,额、颞叶rTTP、rCBV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缺血型MMD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明显。结论 CT灌注成像作为一项快速简便的脑血流状况的检测技术,能反映脑微循环信息的功能成像,尤其是其TTP等时间参数对区分缺血程度具有很高的敏感性,能显示早期细微的缺血变化,MMD间接血流重建术后侧支血管的形成和脑血流的改善远早于造影上新生血管的形成,可以解释间接血流重建术后早期在造影可见的吻合血管出现之前就出现临床症状的明显改善。该检查有助于判断MMD脑缺血的部位和程度、选择手术侧别和手术方式,更为了解间接血流重建术后缺血程度是否改善提供较客观的评判依据。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烟雾病间接血流重建术后早期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经DSA证实的烟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出血型29例,缺血型18例,均行间接血流重建术.手术前后行头部CT灌注成像检查,分别对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IP)行半定量和定性分析,对比手术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烟雾病手术前后CT灌注成像各参数比较,TTP绝对值(TTP值)和相对值(rTT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缺血型烟雾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9例(50%).症状改善者,手术前后TTP值和rTT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症状未改善者,手术前后TTP值差异显著((P<0.05),而rTT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烟雾病间接血流重建术后侧支血管形成和脑血流改善早于造影可见新生血管形成,CT灌注成像为术后早期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提供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破裂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采用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37例。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通过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Raymond分级I级26例,II级8例,III级3例。28例患者影像学随访3~24个月,平均10.4个月,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或复发。36例患者临床随访9—48个月,平均21.3个月,无再出血或死亡病例。结论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该技术通过增加瘤颈周围的填塞密度和改善血液动力学进一步提高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996.
<正>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自身免疫性炎性脱髓鞘疾病,以髓鞘脱失、轴索损伤、不同程度的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及进行性神经功能残疾为主要病变特征[1]。目前髓鞘脱失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2-3]MS存在着自由基产生过多、氧  相似文献   
997.
蛛网膜下腔出血腰池持续引流前后脑脊液中NO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腰池持续引流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效果及其对脑脊液中一氧化氮(NO)浓度的影响。方法 50例破裂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随机分为引流组25例。对照组25例。引流组在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术后立即实施腰池持续引流,对照组行间断腰椎穿刺。脑脊液NO浓度采用镉粒子还原法测定。结果 引流组中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2例。对照组7例。血管痉挛患的NO浓度明显降低,引流组脑脊液中NO浓度在出血后第5d起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腰池持续引流可有效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提高脑脊液中NO的浓度。  相似文献   
998.
经蝶窦手术治疗巨大垂体腺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蝶窦手术治疗巨大垂体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5年3月至2008年12月,采用经蝶窦分次手术治疗直径大于4cm的巨大垂体腺瘤46例,其中无功能腺瘤24例,泌乳素腺瘤9例,生长激素瘤10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1例,混合性腺瘤2例。结果本组患者1次手术31例,2次手术12例,3次手术3例。分次手术间隔为6~8W。全切除26例,次全切除20例。术后并发垂体功能低下2例,脑脊液漏2例,术后肢体偏瘫1例。无死亡病例。l例在手术后2年肿瘤复发。结论经蝶窦手术能有效治疗巨大垂体腺瘤。分次经蝶窦手术能有效提高手术全切除率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总结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评估其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的病例资料。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3例,单纯支架植入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载瘤动脉闭塞2例。结果发生术中出血1例,术后再出血3例;出院时预后良好8例(66.7%),死亡4例(33-3%)。临床随访2~78个月,平均23个月;GOS5分7例,4分1例。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动脉瘤段载瘤动脉闭塞是治疗此类动脉瘤最确实的方法.但对于球囊闭塞试验阳性,或动脉瘤颈对侧壁有重要穿支的病人,可考虑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症状性狭窄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将球囊扩张性支架通过椎动脉起始段狭窄部位,扩张球囊释放支架使狭窄部位恢复正常管径。结果:18例药物治疗无效的表现为后循环缺血症状的患,均成功地采用支架成形术,术前术后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72.5%和13.3%。临床随访3-15个月,15例症状完全缓解,2例好转,1例症状无改善。血管造影随访3-12个月无1例发生内膜撕裂或血栓栓塞形成,未发现有再狭窄及内膜过度增生。结论: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但需要有长期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