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2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7篇 |
内科学 | 61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14篇 |
综合类 | 55篇 |
预防医学 | 20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22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44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8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针刺加走罐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5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加走罐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2例采用针刺加走罐,隔日1次,治疗7次休息2日,配合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10m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50例单纯采用氯雷他定10mg,每日1次口服。2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和症状、体征总积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38%,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症状、体征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加走罐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2.
5种拟钉螺酯酶同工酶酶谱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湖北和四川两省5种拟钉螺的酯酶同工酶酶谱进行比较研究,并以湖北钉螺作对照,5种拟钉螺酯酶同工酶共分离出8条酶带,酶谱可分成3区,即EST-1,EST-2,EST-3,其基本特征与钉螺显著不同,很容易通过酶谱将拟钉螺与钉螺区分开,同时,5种拟钉螺的酯酶同工酶酶谱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拟钉螺种间酯酶同工酶存在多态,而种间差异程度似与地域隔离的远近有关,结果提示 相似文献
83.
目的对比分析三种方法治疗人工流产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80例流产不全伴有少量阴道出血的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激素组(口服激素)、微管组(用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吸宫)及传统组(用传统金属器械行刮宫术),比较三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阴道出血时间、月经情况及治疗后并发症。结果激素组患者治疗后7d、14d、21d、28d子宫内膜厚于微管组和传统组,阴道出血时间和月经复潮时间显著短于微管组和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组患者治疗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雌孕激素序贯疗法治疗人工流产不全是一种安全的、完全流产成功率高、痛苦小、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4.
85.
目的 构建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通过观察比较新模型小鼠与常规感染小鼠脾细胞诱生Th1细胞因子(γ-IFN)和Th2细胞因子(IL-4)mRNA的动态变化,从分子水平探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的细胞免疫机制。方法 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d后,按300 mg/kg.d腹腔注射丙烯基硫脲,持续抑制雌虫产卵,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同时设立常规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小鼠对照组。在感染后第2,3,6,9和12 w,采用RT-PCR对各组小鼠脾细胞IFN-γ和IL-4的mRNA水平进行半定量检测分析。结果 新模型组与常规模型组小鼠IFN-γ和IL-4 mRNA水平变化趋势基本一致,IFN-γmRNA水平在感染后9w最强,然后逐渐下降,至第12w;IL-4 mRNA水平在感染后3w开始逐渐增强,至12w仍维持高水平。新模型组IFN-γmRNA水平在感染3w后明显高于常规模型组(P〈0.05);常规模型组IL-4 mRNA水平在感染6w后明显高于新模型组(P〈0.05)。正常小鼠IFN-γ和IL-4 mRNA水平较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日本血吸虫感染新模型小鼠与常规模型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Th1淋巴细胞功能先升高,然后逐渐向Th2淋巴细胞功能极化,提示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不是诱导Th2功能极化的唯一因素,对细胞免疫应答由Th1向Th2功能极化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6.
日本血吸虫保护性抗原模拟表位的筛选及其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前期已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兔新模型的基础上,用该血清从噬菌体随机12肽库中筛选阳性单克隆噬菌体,并鉴定其诱导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通过给感染日本血吸虫家兔注射酚氧化酶抑制剂,抑制其体内日本血吸虫雌虫产卵,建立无虫卵肉芽肿的日本血吸虫感染动物新模型,用其血清筛选出阳性多克隆噬菌体,经与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免疫兔血清充分吸附后,从中随机挑取14个单克隆分别纯化、扩增,用常规ELISA法检测阳性单克隆噬菌体的抗原性;挑选出与新模型兔血清呈强阳性反应,但与SEA免疫兔血清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的单克隆噬菌体,按1×1015pfu/次剂量,0-2-4周方案,皮下多点注射免疫小鼠。末次免疫4周后,每鼠经腹部皮肤攻击感染(40±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42d后观察减虫率及减卵率。结果所选14个单克隆噬菌体均能与新模型兔血清和常规感染模型兔血清反应,尤其是第8号和第13号2个克隆与新模型兔血清呈强阳性反应,但与SEA免疫兔血清呈阴性反应;8号、13号单克隆噬菌体及原始噬菌体肽库免疫小鼠后诱导抗攻击感染的减虫率及每克肝脏减卵率分别为35.81%和63.32%、32.09%和52.02%、14.90%和30.64%。结论阳性多克隆噬菌体与SEA免疫兔血清免疫吸附后能去除大部分表达SEA抗原模拟表位的克隆,所选14个单克隆噬菌体均表达 相似文献
87.
目的 在已建立的一种血吸虫感染伴随免疫新模型的基础上 ,观察该模型兔血清对童虫的体外杀伤作用 ,探讨该血清抗体在抗日本血吸虫感染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 方法 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并比较不同稀释度的日本血吸虫感染伴随免疫新模型兔血清 (A血清 )与日本血吸虫感染常规模型兔血清 (B血清 )对体外培养童虫的杀伤作用 ,并经甲基蓝染色后计算童虫死亡率。 结果 对体外童虫的杀伤作用 ,新模型兔血清随浓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弱 ,血清浓度越低 ,童虫死亡率亦越低。但常规模型兔血清随浓度的降低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以 1/ 10左右稀释度时最高。比较A、B两种血清对童虫的杀伤作用 ,前者强于后者 ,1/ 2血清稀释度培养 48h观察到的童虫死亡率分别为 (4 1.2 3±1.0 8) %和 (2 7.2 7± 2 .86) % (P <0 .0 5 ) ;先加入后者 4h后再加入前者能部分抑制前者的杀童虫作用 ,童虫死亡率为(3 7.63± 2 .3 3 ) % ,介于两者之间。常规模型血清组部分童虫体表出现膜状或泡状物质包绕 ,但童虫却未受到明显杀伤。结论 日本血吸虫感染伴随免疫新模型兔血清在体外对童虫的杀伤作用强于常规模型兔血清 ,推测前者可能以杀伤抗体占优势 ;而后者可能以封闭抗体占优势。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患者冠状动脉内皮功能是否被损伤,以及这种损伤是否通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脱偶联实现的。方法 71例参与者被分成健康对照组(n=50)和HHcy组(n=21),利用多普勒超声心动测定腺苷诱导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舒张功能的改变,冠脉血流速度储备(CFVR)由最大血流速度与基线水平的比值计算得出。采用ELISA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O)、四氢生物蝶呤(BH4)的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Hcy组患者血浆NO、BH4的水平降低(P〈0.05);HHcy组CFVR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浆Hcy水平与NO及CFVR呈负相关(P〈0.05)。结论 HHcy可能通过降低BH4生物利用度,诱导eNOS脱偶联,而导致冠状动脉内皮功能损伤,进而促进不良冠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9.
酚酶抑制剂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抗再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雌虫酚酶活性被抑制后,日本血吸虫成虫诱导感染小鼠的伴随免疫作用.方法每只小鼠初次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1)条,42 d后攻击感染(40±1)条尾蚴,其间初次感染21 d开始,按300 mg/kg的剂量隔日1次腹腔注射丙烯基硫脲,至攻击感染后20 d剖杀小鼠.同时设立实验对照组(未注射丙烯基硫脲组),初次感染对照组及攻击感染对照组.计算各组减虫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减虫率分别为86.4%和36.8%.经χ2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χ2=10.7,P<0.01).两组检获虫体总数分别为28.9±10.2和34.8±14.2.经t检验差异也有显著意义(t=1.785,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酚酶活性被抑制后,虫卵卵壳形成被抑制,雌虫不能产出正常虫卵或虫卵不能发育成熟.依此建立的新模型提示,无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存在,成虫能诱导小鼠更强的抗再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90.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酚氧化酶的抗原性和诱导宿主抗血吸虫病的免疫保护性作用。方法将含酚氧化酶的上清液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后,分别在两侧切取胶宽约1cm进行酶染色,然后准确切下相应的未染色的凝胶。经真空冷冻干燥机冻干后碾成粉末,高速电动匀浆成浆糊状,冷浸过夜。高速离心得上清即为日本血吸虫酚氧化酶粗抗原。设立3组进行保护性免疫实验A组(实验组)、B组(佐剂对照组)和C组(空白对照组)。初次免疫后第2、4周,各重复1次加强免疫,最后1次免疫后10d按常规收集各组免疫血清。常规ELISA法测定免疫血清效价。然后用新鲜逸出尾蚴(40±1)条/鼠进行攻击感染。6周后,收集成虫计数,常规计算减虫率并检测肝脏虫卵负荷。结果ELISA法测定的酚氧化酶免疫小鼠血清效价在1∶1200以上。日本血吸虫酚氧化酶粗抗原免疫小鼠,其雌虫、雄虫和总虫数的减虫率分别为53.27%、26.76%和39.53%,与C组相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1)。A组减卵率为50.75%,与C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日本血吸虫酚氧化酶具有抗原性,能诱导宿主抗血吸虫感染免疫保护作用。其诱导保护性免疫的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