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1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7篇 |
内科学 | 61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14篇 |
综合类 | 55篇 |
预防医学 | 20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22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44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8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脉压与门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总结笔者所在医院2003-2010年276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资料,分析断流术前、术后门脉压力,术后门脉压力下降梯度与门脉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术后血栓发生率为20.17%,血栓组患者术后门脉压水平低于非血栓组,门静脉压力下降梯度高于非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门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脉压水平及门静脉压力下降梯度可预测门脉血栓形成,对于术后门脉压力较低和门脉压力下降梯度较大的患者,应加强对血栓的预防。 相似文献
62.
63.
64.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患者冠状动脉内皮功能是否被损伤,以及这种损伤是否通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脱偶联实现的。方法 71例参与者被分成健康对照组(n=50)和HHcy组(n=21),利用多普勒超声心动测定腺苷诱导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舒张功能的改变,冠脉血流速度储备(CFVR)由最大血流速度与基线水平的比值计算得出。采用ELISA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O)、四氢生物蝶呤(BH4)的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Hcy组患者血浆NO、BH4的水平降低(P〈0.05);HHcy组CFVR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浆Hcy水平与NO及CFVR呈负相关(P〈0.05)。结论 HHcy可能通过降低BH4生物利用度,诱导eNOS脱偶联,而导致冠状动脉内皮功能损伤,进而促进不良冠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5.
日本血吸虫保护性抗原模拟表位的筛选及其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前期已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兔新模型的基础上,用该血清从噬菌体随机12肽库中筛选阳性单克隆噬菌体,并鉴定其诱导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通过给感染日本血吸虫家兔注射酚氧化酶抑制剂,抑制其体内日本血吸虫雌虫产卵,建立无虫卵肉芽肿的日本血吸虫感染动物新模型,用其血清筛选出阳性多克隆噬菌体,经与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免疫兔血清充分吸附后,从中随机挑取14个单克隆分别纯化、扩增,用常规ELISA法检测阳性单克隆噬菌体的抗原性;挑选出与新模型兔血清呈强阳性反应,但与SEA免疫兔血清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的单克隆噬菌体,按1×1015pfu/次剂量,0-2-4周方案,皮下多点注射免疫小鼠。末次免疫4周后,每鼠经腹部皮肤攻击感染(40±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42d后观察减虫率及减卵率。结果所选14个单克隆噬菌体均能与新模型兔血清和常规感染模型兔血清反应,尤其是第8号和第13号2个克隆与新模型兔血清呈强阳性反应,但与SEA免疫兔血清呈阴性反应;8号、13号单克隆噬菌体及原始噬菌体肽库免疫小鼠后诱导抗攻击感染的减虫率及每克肝脏减卵率分别为35.81%和63.32%、32.09%和52.02%、14.90%和30.64%。结论阳性多克隆噬菌体与SEA免疫兔血清免疫吸附后能去除大部分表达SEA抗原模拟表位的克隆,所选14个单克隆噬菌体均表达 相似文献
66.
目的 在已建立的一种血吸虫感染伴随免疫新模型的基础上 ,观察该模型兔血清对童虫的体外杀伤作用 ,探讨该血清抗体在抗日本血吸虫感染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 方法 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并比较不同稀释度的日本血吸虫感染伴随免疫新模型兔血清 (A血清 )与日本血吸虫感染常规模型兔血清 (B血清 )对体外培养童虫的杀伤作用 ,并经甲基蓝染色后计算童虫死亡率。 结果 对体外童虫的杀伤作用 ,新模型兔血清随浓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弱 ,血清浓度越低 ,童虫死亡率亦越低。但常规模型兔血清随浓度的降低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以 1/ 10左右稀释度时最高。比较A、B两种血清对童虫的杀伤作用 ,前者强于后者 ,1/ 2血清稀释度培养 48h观察到的童虫死亡率分别为 (4 1.2 3±1.0 8) %和 (2 7.2 7± 2 .86) % (P <0 .0 5 ) ;先加入后者 4h后再加入前者能部分抑制前者的杀童虫作用 ,童虫死亡率为(3 7.63± 2 .3 3 ) % ,介于两者之间。常规模型血清组部分童虫体表出现膜状或泡状物质包绕 ,但童虫却未受到明显杀伤。结论 日本血吸虫感染伴随免疫新模型兔血清在体外对童虫的杀伤作用强于常规模型兔血清 ,推测前者可能以杀伤抗体占优势 ;而后者可能以封闭抗体占优势。 相似文献
67.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酚氧化酶的抗原性和诱导宿主抗血吸虫病的免疫保护性作用。方法将含酚氧化酶的上清液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后,分别在两侧切取胶宽约1cm进行酶染色,然后准确切下相应的未染色的凝胶。经真空冷冻干燥机冻干后碾成粉末,高速电动匀浆成浆糊状,冷浸过夜。高速离心得上清即为日本血吸虫酚氧化酶粗抗原。设立3组进行保护性免疫实验A组(实验组)、B组(佐剂对照组)和C组(空白对照组)。初次免疫后第2、4周,各重复1次加强免疫,最后1次免疫后10d按常规收集各组免疫血清。常规ELISA法测定免疫血清效价。然后用新鲜逸出尾蚴(40±1)条/鼠进行攻击感染。6周后,收集成虫计数,常规计算减虫率并检测肝脏虫卵负荷。结果ELISA法测定的酚氧化酶免疫小鼠血清效价在1∶1200以上。日本血吸虫酚氧化酶粗抗原免疫小鼠,其雌虫、雄虫和总虫数的减虫率分别为53.27%、26.76%和39.53%,与C组相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1)。A组减卵率为50.75%,与C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日本血吸虫酚氧化酶具有抗原性,能诱导宿主抗血吸虫感染免疫保护作用。其诱导保护性免疫的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8.
多媒体病例讨论式血液检验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检验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血液细胞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投影、挂图、幻灯或直接手绘的方式,向学生描述各种血液病学细胞的特点,然后学生在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分类;教师镜下辅导答疑。这种细胞形态学的教学方式,在以往的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我们在实验教学的实践中也发现了这种方法的许多弊端。学生通过细胞形态学的观察,尽管可以掌握某种血液病的血液学特点,但对该病的认识还是流于片面,不能从全面整体上对该病进行诊断;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时间稍长,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同时造成学生视觉疲劳,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构建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通过观察比较新模型小鼠与常规感染小鼠脾细胞诱生Th1细胞因子(γ-IFN)和Th2细胞因子(IL-4)mRNA的动态变化,从分子水平探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的细胞免疫机制。方法 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d后,按300 mg/kg.d腹腔注射丙烯基硫脲,持续抑制雌虫产卵,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同时设立常规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小鼠对照组。在感染后第2,3,6,9和12 w,采用RT-PCR对各组小鼠脾细胞IFN-γ和IL-4的mRNA水平进行半定量检测分析。结果 新模型组与常规模型组小鼠IFN-γ和IL-4 mRNA水平变化趋势基本一致,IFN-γmRNA水平在感染后9w最强,然后逐渐下降,至第12w;IL-4 mRNA水平在感染后3w开始逐渐增强,至12w仍维持高水平。新模型组IFN-γmRNA水平在感染3w后明显高于常规模型组(P〈0.05);常规模型组IL-4 mRNA水平在感染6w后明显高于新模型组(P〈0.05)。正常小鼠IFN-γ和IL-4 mRNA水平较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日本血吸虫感染新模型小鼠与常规模型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Th1淋巴细胞功能先升高,然后逐渐向Th2淋巴细胞功能极化,提示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不是诱导Th2功能极化的唯一因素,对细胞免疫应答由Th1向Th2功能极化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0.
普米克令舒空气压缩泵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普米克令舒空气压缩泵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毛支)的疗效。方法将54例毛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观察组加入普米克令舒空气压缩泵驱动雾化吸入,对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持续时间、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治愈率、缓解喘憋症状、缩短哮鸣音及咳嗽持续时间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普米克令舒空气压缩泵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毛支有明显的优越性,疗效确切,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