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04篇
  免费   2673篇
  国内免费   1802篇
耳鼻咽喉   140篇
儿科学   377篇
妇产科学   98篇
基础医学   1437篇
口腔科学   434篇
临床医学   2796篇
内科学   2242篇
皮肤病学   207篇
神经病学   679篇
特种医学   991篇
外科学   2011篇
综合类   6818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3044篇
眼科学   264篇
药学   2951篇
  36篇
中国医学   3189篇
肿瘤学   962篇
  2024年   149篇
  2023年   347篇
  2022年   888篇
  2021年   1103篇
  2020年   1025篇
  2019年   506篇
  2018年   481篇
  2017年   704篇
  2016年   530篇
  2015年   946篇
  2014年   1213篇
  2013年   1624篇
  2012年   2394篇
  2011年   2575篇
  2010年   2262篇
  2009年   1859篇
  2008年   1882篇
  2007年   1799篇
  2006年   1553篇
  2005年   1308篇
  2004年   813篇
  2003年   723篇
  2002年   639篇
  2001年   593篇
  2000年   441篇
  1999年   148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高度近视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贾丁  瞿佳 《眼视光学杂志》2003,5(2):123-125
高度近视发生的内因、外因,包括遗传倾向,相关基因定位,巩膜胶原白体免疫学说,视网膜生物活性物质失调学说,环境因素等,本研究就这些因素对高度近视发病的影响做一综述。现统一的认识有:①高度近视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②迄今为止,已找到4个高度近视相关基因,它们的遗传方式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③高度近视的巩膜组织病理改变和胶原代谢障碍引发了人们对高度近视免疫相关基因的深入研究。已发现HLAⅡ类基因与部分高度近视具有相关性。④视网膜中存在的生物活性物质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形成。⑤环境因素并非高度近视发病的决定因素,它仅起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将今后的工作重点放在高度近视基因定位的研究,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巩膜胶原代谢、网膜生物活性物质之间的关系研究上,无疑会进一步揭示高度近视的病因,为防治高度近视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第三脑室脑膜瘤(九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第三脑室脑膜瘤的组织发生学、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报道9例经影像学、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第三脑室脑膜瘤,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第三脑室前部脑膜瘤5例,第三脑室后部脑膜瘤4例,平均发病年龄25.6岁,无明显性别差异;最常见的症状是梗阻性脑积水,缺乏硬脑膜附着为其影像学特征。肿瘤全切除6例。结论第三脑室脑膜瘤是一种罕见的脑室内脑膜瘤,起源于中间帆脉络组织或脉络丛,经半球间裂-胼胝体-穹隆间入路是合理的手术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5km重复低压缺氧对小鼠肝脏及脾脏中微量元素的影响。方法 将小白鼠分为5km重复低压缺氧实验组及地面对照组。实验组每天进行5km重复低压缺氧30min,连续7d后,处死小鼠,取肝脏、脾脏烘干至恒重,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锌、铜、铁。结果 5km重复低压缺氧小鼠肝脏中Cu、Fe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差异(P<0.05);脾脏中微量元素Fe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 5km重复低压缺氧,使肝脏中Fe、Cu含量降低,脾脏中Fe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4.
反义AKT2 RNA抑制U251胶质瘤细胞生长的体内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反义AKT2RNA对U251人脑胶质瘤细胞在体内外的生长抑制效用。方法 将逆转录病毒pLXSN为载体的反义AKT2构建体转染U251人脑胶质瘤细胞系,应用蛋白印记确定基因转染前后AKT2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法与Matrigel基质生长实验评价肿瘤细胞转染前后的增殖活性。进一步应用裸鼠皮下荷瘤模型观察脂质体介导pLXSN、pLXSN-AS-AKT2基因治疗对U251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在28d的观察期内定期测量皮下肿瘤体积,对肿瘤标本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AKT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比较。结果 脂质体介导pLXSN-AS-AKT2可显著抑制U251细胞AKT2表达。与对照组和pLXSN转染组比较,细胞周期分析结果表明AK—AKT2转染组进入S期的细胞数减少了8.5%~8.9%,而进入G0+G1期细胞则增加了7.9%~8.6%。Matrigel基质生长实验显示对照组和pLXSN转染组细胞呈正常形态贴壁生长,而AS~AKT2转染组细胞不能贴壁生长,呈团块状簇集生长。裸鼠皮下荷瘤模型实验显示pLXSN-AS-AKT2显著抑制皮下肿瘤生长,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AS-AKT2转染组AKT2表达下降而GFAP表达上调。结论 体内外实验证明反义AKT2方法在抗胶质瘤增殖方面作用重要,AKT2可作为基因治疗胶质瘤的优选靶标。  相似文献   
5.
短效催眠药唑吡坦和三唑仑对人体前庭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两种短效催眠药唑吡坦和三唑仑对人体前庭功能的影响 ,为在应急条件下对飞行员服用该药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8名受试者 ,采用三阶段交叉双盲给药设计方法 ,分别交叉服用三唑仑 (0 .2 5mg)、唑吡坦 (10mg)、安慰剂 ,每次间隔 1周 ,在服药前 1h及服药后1、2、3、4、6、8、10h分别进行一组前庭功能测试 ,包括视动性眼震 (OKN)、前庭眼动反射 (VOR)、前庭眼动反射固视抑制 (VOR -Fix)、视前庭眼动反射 (VVOR)。结果 :与安慰剂组比较 ,服用唑吡坦和三唑仑后均能显著降低VOR、OKN、SPT增益 ,在服药 2h后降到最低〔VOR :(0 .5 1± 0 .0 4 ) ,(0 .5 2± 0 .0 5 )vs (0 .6 7± 0 .13) ;OKN :(0 .32± 0 .0 2 ) ,(0 .6 2± 0 .0 6 )vs (0 .82± 0 .0 7) ;SPT :(0 .71± 0 .14 ) ,(0 .6 6± 0 .0 6 )vs (0 .93± 0 .0 3)〕。其中唑吡坦对OKN增益的降低要强于三唑仑 ,但这种影响持续时间不长 ,在服药 6h后即消失。两种短效催眠药对VVOR增益、SPT相位及VOR -Fix均无明显影响。结论 :唑吡坦及三唑仑对人体前庭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 ,但这种影响持续时间较短 ,对人体的空间定向及平衡能力无残留后遗效应  相似文献   
6.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的检测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IR)及其相关性,为老年2型糖尿病的合理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12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按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胰岛素抵抗(HOMA-IR)50百分位点将患者分为两组:胰岛素相对敏感组(HOMA-IR<3.56)和胰岛素相对抵抗组(HOMA-IR≥3.56),比较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血压、血生化学检查等指标。用年龄>40岁,<6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做对照组。结果:两组老年患者在年龄、性别、舒张压、空腹血糖、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HOMA胰岛β细胞功能方面无差异;但BMI、WHR、收缩压、甘油三脂、空腹胰岛素、HOMA-IR差异具有显著性。多线性回归分析后,只有腰/臀比、收缩压、甘油三脂、HOMA-IR存在统计学差异。老年患者与对照组相比,IR发生率明显增加,且两者腰/臀比、收缩压、甘油三脂方面也差异显著。结论:IR与老年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是临床防治糖尿病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骶骨H形骨折可行的治疗方法。方法运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双侧骶髂拉力螺钉固定治疗骶骨H形骨折15例。结果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34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3~5个月,术后均未留下明显行走障碍,下蹲等活动接近正常。结论在C型臂X线机精确引导下,经皮双侧骶髂拉力螺钉固定技术能有效地固定骶骨H形骨折中的垂直骨折,纠正骨盆垂直方向移位,操作简洁安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神经电生理检测对多灶性运动神经病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在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MMN患者及16名健康对照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记录刺激引出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波宽、面积、位相和时限,进行对比分析,判定是否有运动神经传导阻滞(CB)或暂时性离散(TD),并有选择性地进行常规肌电图检查。结果16例患者均可见有一根以上运动神经或至少一根运动神经的一个以上部位出现CB或CD。其中13例双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出现CB,3例以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远端出现CB首发,随病情进展出现下肢腓深神经CB。仅有2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稍有减慢,波幅略有降低。16例患者神经受累区域以下所支配肌肉肌电图检查见有神经源性损害。结论MMN是一种以远端神经受累为主的不对称性周围神经病,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诊断和鉴别诊断.MMN起重要作用,CB是MMN的主要神经电生理表现。  相似文献   
9.
六甲氧苄嗪对离体豚鼠乳头状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贾铀生  赵德化 《医学争鸣》1990,11(2):122-125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9例中药雷公藤服用者精子、精浆中乳酸脱氢酶(LDH)及同功酶C_4(LDHC_4)的活性进行了测定分析。发现服药后以单位数量精子表示的LDHC_4活性在精子、精浆中均有明显升高(双侧非参数秩和检验,分别为P<0.01和P<0.02);通过酶活性与精子计数的相关分析,显示服药后精浆LDHC_4活性(mU/ml)与精子计数的正相关性(r=0.2279)较服药前(r=0.5505)弱,可能与精液中精子以外的其他LDHC_4来源贡献增大有关,诸如生精细胞的分解增多等。本文认为服药后精子LDHC_4活性上升,精液中非成熟精子比例增高是其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