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491篇
  免费   7791篇
  国内免费   6083篇
耳鼻咽喉   939篇
儿科学   827篇
妇产科学   833篇
基础医学   8887篇
口腔科学   1206篇
临床医学   10692篇
内科学   11382篇
皮肤病学   781篇
神经病学   4178篇
特种医学   3135篇
外国民族医学   44篇
外科学   9328篇
综合类   16119篇
现状与发展   17篇
一般理论   3篇
预防医学   5883篇
眼科学   2316篇
药学   9339篇
  72篇
中国医学   5701篇
肿瘤学   6683篇
  2024年   322篇
  2023年   1188篇
  2022年   3217篇
  2021年   4014篇
  2020年   3241篇
  2019年   2574篇
  2018年   2745篇
  2017年   2710篇
  2016年   2491篇
  2015年   3961篇
  2014年   4918篇
  2013年   4666篇
  2012年   6889篇
  2011年   7094篇
  2010年   5011篇
  2009年   4079篇
  2008年   4774篇
  2007年   4595篇
  2006年   4543篇
  2005年   4243篇
  2004年   2975篇
  2003年   2969篇
  2002年   2488篇
  2001年   2065篇
  2000年   1862篇
  1999年   1732篇
  1998年   999篇
  1997年   964篇
  1996年   753篇
  1995年   713篇
  1994年   544篇
  1993年   394篇
  1992年   465篇
  1991年   436篇
  1990年   338篇
  1989年   257篇
  1988年   259篇
  1987年   238篇
  1986年   155篇
  1985年   125篇
  1984年   81篇
  1983年   49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41篇
  1980年   26篇
  1979年   40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11篇
  1975年   11篇
  1973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浅谈基因治疗的现状及其面临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治疗将在未来的疾病治疗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这一新颖的技术却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论述了基因治疗的发展现状及其所面临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02.
左双腔支气管导管管端位置与吸气峰压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观测无隆突钩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管端位置与吸气峰压(Ppeak)以及肺顺应性环形状改变的关系,探讨用Ppeak和顺应性环的变化评估DLT管端位置的可行性。方法 拟行右侧剖胸手术的成年患者32例,静脉诱导后插入左Mallinckrodt DLT,吸入氧化亚氮和地氟醚维持麻醉。按纤维支气管镜(FOB)确认DLT管端位置和通气方式将观测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S1),管端位置正确的双肺通气;第二阶段(S2),管端位置正确的左侧单肺通气;第三阶段(S3),管端插入左下支气管(置管过深)的左侧单肺通气;第四阶段(S。),管端处在左支气管开口(置管偏浅)的左侧单肺通气。每阶段均机械通气15min。结果 回归方程预计插管深度与FOB检查符合者占71.9%。S2时Ppeak值比S1时增加50.8%,肺顺应性(Cdyn)值减少36.2%;S3时Ppeak值比S1时增加87.4%,Cdyn值减少56.8%。PV环曲线斜率向右明显移位,环体显著延长。结论 用无隆突钩DLT行肺隔离,在无FOB定位的条件时,联合应用听诊法、回归方程预计插管深度、动态监测气道峰压和P-V环的变化综合评估,可提高DLT管端的正确到位率。单肺通气的气道峰压超过双肺通气时的1.65倍,且气道峰压超过25cm H2O.应高度怀疑DLT管端发生过深移位。  相似文献   
103.
Background: Volatile anesthetic preconditioning (APC) protects against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R) injury, but the precis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is phenomenon remain undefined. To investigat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APC in myocardial protection, the activation of nuclear factor (NF) [kappa]B and its regulated inflammatory mediators expression were examined in the current study.

Methods: Hearts from male rats were isolated, Langendorff perfused, and randomly assigned to one of three groups: (1) the control group: hearts were continuously perfused for 130 min; (2) the IR group: 30 min of equilibration, 15 min of baseline, 25 min of ischemia, 60 min of reperfusion; and (3) the APC + IR group: 30 min of equilibration, 10 min of sevoflurane exposure and a 5-min washout, 25 min of global ischemia, 60 min of reperfusion. Tissue samples were acquired at the end of reperfusion. NF-[kappa]B activity was determined by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 The NF-[kappa]B inhibitor, I[kappa]B-[alpha], was determined by Western blot analysis. Myocardial inflammatory mediators, including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interleukin 1,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and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were also assessed by Western blot analysis.

Results: Nuclear factor [kappa]B-DNA binding a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t the end of reperfusion in rat myocardium, and cytosolic I[kappa]B-[alpha] was decreased. Supershift assay revealed the involvement of NF-[kappa]B p65 and p50 subunits. APC with sevoflurane attenuated NF-[kappa]B activation and reduced the express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interleukin 1,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and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APC also reduced infarct size and creatine kinase release and improved myocardial left ventricular developed pressure during IR.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明确氟对人牙乳头细胞合成 I型胶原的影响。 方法:对人牙乳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 ,分别给予0 .0、0 .2× 10 - 6、1.0× 10 - 6、5 .0× 10 - 6、2 5 .0× 10 - 6 g/ L 氟处理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染色 ,图象分析氟对细胞合成 I型胶原的影响。 结果:I型胶原在对照组和 4种氟浓度处理组细胞表达均为阳性。图象分析结果表明 ,4种氟浓度对体外培养的人牙乳头细胞合成 I型胶原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结论:过量氟对牙本质基质 型胶原的影响可能不是通过影响成牙本质细胞内合成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 (Ischemiareperfusion ,IR)不同时相的心肌细胞凋亡、caspase 3活性变化规律及caspase 3抑制剂Ac DEVD CHO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 12 2只 ,设立IR组 ,IR +Ac DEVD CHO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并分设缺血 3 0min后再灌注 1、3、6、12、2 4h 5个时相点 ;以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标记凋亡细胞 ,用荧光分析法检测caspase 3活性 ,行TT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范围。结果 心肌细胞凋亡与caspase 3活性随心肌再灌注不同时相而变化 ,心肌细胞凋亡指数 (Apoptosisindex ,AI)与caspase 3活性于再灌注 12h最高 [AI :( 3 4 83± 9 3 5 ) % ;caspase 3活性 :( 1 3 4±0 2 ) ] ,其后基本维持在平台状态 ;心肌梗死范围随IR时间逐渐增加 ,至 2 4h仍未见下降趋势 ,三者间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5 )。IR +Ac DEVD CHO组上述指标虽也明显增高 ,但比IR组明显减小 (P <0 0 5 )。结论 Caspase 3激活及心肌细胞凋亡参与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 ,Ac DEVD CHO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部分与其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06.
ABO血型不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例报告附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ABO血型不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 -HSCT)的造血问题。方法 :对 2例患者分别进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及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CBSCT) ,用血细胞分离机或 6 %羟乙基淀粉去除移植物中的红细胞 ,定期检测受者血型 ,根据情况输注血细胞。结果 :2例患者全部获得造血重建 ,未出现溶血反应。结论 :ABO血型不合可以进行Allo -HSCT ,去除供者移植物中的红细胞能有效地防止急性溶血反应的发生 ,定期检测受者血型 ,及时调整输血方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7.
针刺对偏头痛大鼠脑内一氧化痰、5-羟色胺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观察针刺对偏头痛大鼠脑内一氧化氮 (NitricOxide,NO)和 5 -羟色胺 (Sereotonin ,5 -HT)的影响 ,并探讨其防治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 4 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针刺预防组和针刺治疗组 ;采用硝酸还原法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颈静脉 (ExternalJugularVein ,EJV)中NO和 5 -HT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模型组NO显著升高 ,5 -HT显著降低 (P <0 .0 1) ;与模型组比较 ,针刺预防组和针刺治疗组NO显著降低 (P <0 .0 1) ,5 -HT明显升高 (P <0 .0 1)。结论 :针刺不仅能治疗偏头痛 ,而且能减慢 5 -HT的降解 ,抑制NO的释放。推测针刺偏头痛可能是通过调节 5 -HT和NO的含量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8.
超声心动图测定未闭动脉导管内径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测定未闭动脉导管内径的可靠性及其在导管法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症 (PDA)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4 4例 PDA患者 ,男 18例 ,女 2 6例 ,平均 10 .8± 10 .5岁。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 (2 DE)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测定 PDA近端及最小内径 ,并与 X线造影测值及最终所选择的封堵器直径比较。 结果  2 DE及 CDFI显示 PDA解剖全程及测量 PDA内径的成功率分别为 5 7%和 10 0 % ;2 DE对 PDA直径测量的均值显著低于 X线测值及封堵器实际尺寸 ,其回归方程斜率更偏离 1,截距较大 ,估计标准误高 ;CDFI对 PDA直径测量的平均值与 X线测值差异无显著性 ,但平均小于封堵器尺寸 2 .9mm,其回归方程斜率更接近 1,截距小及估计标准误小。 结论 与 2 DE相比 ,CDFI能更准确地测量 PDA直径 ;在导管封堵术中选择封堵器时 ,CDFI的 PDA直径测值可与 X线测量互相补充甚至可替代 X线造影 ,避免穿刺股动脉的技术困难及大量注射造影剂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9.
29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成两组:一组为控制血糖组共12例,经8个月严格控制血糖,正中、尺、腓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正中、尺感觉神经潜伏期获改善,而且改善的程度与空腹血糖和糖基化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密切相关;另一组为针灸加控制血糖组共17例,经1与3个月的治疗,分别有82.4%和90.0%的患者神经病变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但正中、尺、腓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正中、尺感觉神经潜伏期未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10.
静脉输液加药后的微粒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对我院急诊病人常用的供静脉给药的22种药物、42组配伍情况,制成静脉加药输液,在超净工作台条件下,用KF—4型微粒计数器,测定了168次微粒数,结果显示输液加药后微粒虽有增加,但均在药典规定范围内。输液中加1种、2种、3种药物后所产生的微粒数分别为x_1=5.52(n_1=16);x_2=8.17(n_2=18)、x_3=10.25(n_3=8),经统计处理,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本文对产生微粒的药物、注射器、操作环境等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