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8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3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57篇
内科学   32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9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2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观察由内皮素1激活的内皮素A受体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环氧合酶2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3/09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科研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3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完全随机设计分成基础组、模型组、BQ-123组以及辛伐他汀组,每组8只。②实验方法:基础组饲喂普通饲料10周,其余3组均饲喂高脂饲料(1%胆固醇、10%蛋黄粉、5%猪油、84%普通饲料)10周。模型组于第6周开始静脉注射生理盐水(4mL/d)连续注射5周,作为阴性对照;BQ-123组于第6周开始用微量输液泵静脉点滴选择性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BQ-123(4mL/d,30min滴完),连续点滴5周;辛伐他汀组于第6周开始添加药物饲料(含辛伐他汀10mg/d)连用5周。③实验评估:饲喂10周后,采耳动脉血检测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主动脉标本中组织内皮素1、巨噬细胞及环氧合酶2蛋白表达。结果:纳入动物3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4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比较:模型组、BQ-123组及辛伐他汀组高于基础组(P均<0.01)。BQ-123组及辛伐他汀组低于模型组(P均<0.05)。②4组血清三酰甘油水平比较:模型组、BQ-123组及辛伐他汀组高于基础组(P均<0.01)。BQ-123组及辛伐他汀组低于模型组(P均<0.01)。辛伐他汀组高于BQ-123组(P<0.01)。③4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模型组、BQ-123组及辛伐他汀组高于基础组(P均<0.01)。辛伐他汀组低于模型组(P<0.05)。④4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模型组、BQ-123组及辛伐他汀组低于基础组(P均<0.01)。BQ-123组高于模型组(P<0.01)。⑤BQ-123组及辛伐他汀组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皮素1、巨噬细胞源泡沫细胞、环氧合酶2蛋白阳性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BQ-123组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皮素1、巨噬细胞源泡沫细胞、环氧合酶2蛋白阳性表达又较辛伐他汀组进一步降低。结论:内皮素1激活的内皮素A受体可以导致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环氧合酶2表达的上调;选择性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可以预防家兔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32.
The reconstruction of defects in the intergluteal region following pilonidal sinus excision is challenging due to its anatomical location, close proximity to the anus, and being a high‐tension area prone to wound‐healing problems. Excision and primary closure is known to carry a higher risk of recurrence and subsequent complications compared with using nearby local healthy tissue, such as a flap, to reconstruct defect. Extra due diligence should be given to patient selection and flap choice when decid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a defect. The senior author, who has briefly reviewed complication rates in previous published literature, prefers the transverse lumbar artery perforator (TLAP) flap for reconstruction following pilonidal sinus excision in the intergluteal region.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operative approach used by the senior author when raising a TLAP flap.  相似文献   
33.
目的:通过小白鼠醋酸扭体法、家兔蛋白胨致热法观察氟尼辛葡甲铵的解热、镇痛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06在南京农业大学药理及毒理教研室实验室完成。①小鼠扭体实验:取清洁级KM小鼠8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8组,每组10只:双氯芬酸钠16.25mg/kg组、安乃近32.5mg/kg组、氟尼辛葡甲铵10,5,2.5,1.25,0.625mg/kg组、生理盐水对照组。除双氯芬酸钠采取口服外,其余各组分别肌肉注射相应剂量的药品,生理盐水对照组给予等体积量的生理盐水。给药30min后立即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1.2%的冰醋酸溶液0.2mL/只,观察记录15min内出现扭体反应的次数。②蛋白胨致热实验:健康家兔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6组,每组6只: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1mL/kg)、氟尼辛葡甲铵1,2,4mg/kg组、安乃近0.2g/kg组和氨基比林0.2g/kg组。实验前测定各组兔子的直肠体温。在家兔大腿肌肉注射40%蛋白胨,剂量为2mL/kg,然后按上述分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给药后8h内每小时各测体温1次。结果:80只小鼠和36只家兔均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①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安乃近32.5mg/kg组、氟尼辛葡甲铵10,5,2.5,1.25mg/kg组和双氯芬酸钠16.25mg/kg组对醋酸所致小鼠的扭体反应有显著的镇痛作用[(4.3±4.1),(10.4±5.7),(0.0±0.0),(0.9±1.9),(1.8±2.4),(3.2±4.2),(3.6±3.9)次/15min;P<0.05,P<0.01]。②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氟尼辛葡甲铵高、中剂量组及安乃近0.2g/kg组、氨基比林0.2g/kg组对由蛋白胨引起的家兔发热,在给药后4~8h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氟尼辛葡甲铵高、中剂量和安乃近0.2g/kg组在给药后6~8h作用极显著(P<0.01)。氟尼辛葡甲铵高剂量组在给药后5~7h显著强于安乃近0.2g/kg组(P<0.05),与氨基比林0.2g/kg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氟尼辛葡甲铵中剂量组作用稍逊于安乃近0.2g/kg组,差异不显著。氟尼辛葡甲铵低剂量组与氨基比林0.2g/kg组相当。结论:氟尼辛葡甲铵具有明显的解热、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培养基中表皮生长因子与血清两者浓度一定的条件下,不同浓度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成年大鼠脑海马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7—08在中国医科大学神经解剖研究室完成。①材料:清洁级雄性成年SD大鼠1只,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实验过程中应用的表皮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均由R&D公司提供:(多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脑海马组织,剪碎后胰蛋白酶消化,过滤、离心、弃上清,加入含2%B27、20μg/L表皮生长因子、20μg/L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的DMEM/F12无血清条件培养基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传至第4代时利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单克隆培养,100倍镜下克隆球直径约为200μm时制备单细胞悬液,稀释后滴加于96孔板内,设立两组,全量新鲜培养基组加入刚配置未使用过的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100μL,半量条件培养基组加入上述曾用于神经干细胞培养且含有其代谢产物的1/2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100斗L。(劲实验评估:观察神经干细胞的单克隆培养增殖情况。对克隆球行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按培养基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终浓度的不同将所培养细胞设立0,50,100,150,200μg/L组,各组均加入20μg/L表皮生长因子和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1周后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情况。 结果:①神经干细胞单克隆培养结果:单克隆培养开始时神经干细胞增殖缓慢,半量条件培养基组细胞增殖速度快于全量新鲜培养基组,随着细胞数的增多,两组细胞增殖速度也相应加快,分别在培养后第12天、第15天形成直径为200μm的克隆球。②神经干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单克隆培养后克隆球表达巢蛋白,诱导分化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均呈阳性表达:③各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与0μg/L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比较,50,100μg/L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比例均明显增高(t=2.502~5.025,P〈0.05);而浓度为150,200μg/L时均无明显变化(t=0.420~1.857,P〉0.05)。 结论:向含有B27、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的DMEM/F12条件培养基中加入20μg/L表皮生长因子和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的情况下,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促使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较佳浓度为50μg/L。  相似文献   
35.
研究生一年级学生运动等级与其健康状况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健康状况,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调查于2005-09/10完成。选取西南大学和重庆大学2005级研究生一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90份,男90份,女100份。进行问卷调查,当场收回问卷。问卷内容:①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由48个条目构成,1~17为自测生理健康评定子量表(170~0分),19~34为自测心理健康子量表(150~0分),35~47为自测社会健康子量表(120~0分),分数越高代表越健康。②体育活动等级量表:主要调查调查对象上1个月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量,运动量=强度×时间×频率,强度与频率从1~5等级分别计1~5分,时间从1~5等级分别计0~4分,故运动量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分。结果:有效回收176份问卷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性别调查对象在运动等级上的分布情况:研究生一年级男女新生的运动量水平都偏低(男生:31.80±23.19,女生:15.57±15.39),且性别对运动量有显著的主效应(P<0.01),女生在运动量上的得分显著偏低。②调查对象健康状况各维度与运动量的相关性:运动量与总体健康、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都存在显著相关性(r=0.150~0.238,P<0.05~0.01),生理健康对运动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5)。③不同运动量等级调查对象的健康量表得分:运动等级对生理健康有显著的主效应(P<0.01),随着运动量的增加,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结论: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运动量与健康水平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随着运动量的增加,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健康水平均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36.
目的:建立概率预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神经原性膀胱尿动力学的主要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并评价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方法:收集2004-03/2006-03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尿流动力学室行尿动力学检查的患者80例,对其尿动力学图的客观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①80例中尿流动力学图正常者29例为对照组,尿流动力学图显示神经原性膀胱者51例为病例组。②将两组资料采用统一的变量指标(包括性别、年龄以及尿流动力学仪器自动采集计算的34个数据)输入SPSS12.0版本数据库,进行主成分分析,将贡献率高的主成分进行单因素分析,取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主成分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各因素的OR值,并计算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①尿动力学34个客观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得出8个主成分(C1~8),取贡献率高的5个主成分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有2个主成分可以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Logistic回归概率预测模型,此概率预测模型灵敏度为82.4%,特异度75.9%,准确度为80.0%。②主成分C1的OR值=4.606,C1中的首次尿意膀胱压力和逼尿肌压力、正常尿意膀胱压力和逼尿肌压力、强烈尿意膀胱压力和逼尿肌压力、尿急尿意膀胱压力和逼尿肌压力、充盈期最大逼尿肌压力的系数分别是0.823,0.834,0.781,0.913,0.924,0.932,0.883,0.916,0.857,高于C1中其他变量的系数,故可把主成分C1看作是一个“压力型”指标。③C3的OR值=0.183,C3中系数较高的变量是最大流率、平均流率、压力流率中最大流率和平均流率,分别是0.694,0.777,0.768,0.771,因此把C3看作为“流率”变量指标。结论:①成功构建了人神经原性膀胱尿流动力学图的概率预测模型,其中“压力”因子主成分是危险因素,“流率”因子主成分是保护因素。②概率预测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显示其有较好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37.
目的:对广东地区散发克罗恩病患者β防御素2启动子区基因突变进行筛查,探讨该基因在克罗恩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克罗恩病组为2002-01/2006-10于南方医院消化科确诊的克罗恩病患者45例,对照组为门诊健康志愿者50例。签定知情同意书后分别取静脉血5mL,提取基因组DNA,并根据设计好的引物序列及PCR反应条件进行目的片段的扩增,阴性对照使用蒸馏水代替DNA。扩增成功的目的基因片段用DNA纯化试剂盒进行纯化,并由上海英俊公司完成测序工作。利用DNAMAN软件将患者测序结果与正常对照结果进行比对,并与基因库数据对照(http://www.ncbi.nlm.nih.gov/BLAST/),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根据结果分析其与克罗恩病患者病变特点的相关性。结果:①纳入的45例克罗恩病患者与50例健康志愿者在性别和年龄上无统计学意义,并全部进入实验分析。②45例克罗恩病患者中有4例在β防御素2启动子区第-233(G→C)位发现基因突变,密码子由AGG变成AGC,编码氨基酸由精氨酸变成丝氨酸,而50例对照组未发现此改变,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4,P<0.05)。③4例突变的患者病变均位于小肠(χ2=10.81,P<0.01)且病情较重。结论:在克罗恩患者中存在着β防御素2启动子区基因突变携带者,与患者发病年龄、病变部位、病变程度明显相关,有必要对其功能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长期运动对十二指肠黏膜一氧化氮合成和铁贮存的影响及一氧化氮对铁贮存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4/09在江苏大学医学院铁代谢研究室完成。①健康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静息组、静息并应用一氧化氮抑制剂组、运动组、运动并应用一氧化氮抑制剂组,每组10只。②静息并应用一氧化氮抑制剂组和运动并应用一氧化氮抑制剂组饮用水中含有一氧化氮抑制剂(1g/L),运动组和运动并应用一氧化氮抑制剂组的大鼠游泳3个月。③3个月后分析各组大鼠血浆铁饱和度,一氧化氮浓度以及十二指肠黏膜一氧化氮含量和非血红素铁含量。结果:实验过程中死亡11只,进入结果分析29只(静息组8只、静息并应用一氧化氮抑制剂组5只、运动组8只、运动并应用一氧化氮抑制剂组8只)。①运动及一氧化氮抑制剂对大鼠血浆铁饱和度和一氧化氮浓度的影响:运动组的血浆铁饱和度低于静息组(P<0.01);运动并应用一氧化氮抑制剂组的血浆铁饱和度低于静息并应用一氧化氮抑制剂组(P<0.05),并且高于运动组(P<0.05)。运动组血浆一氧化氮浓度显著高于静息组(P<0.01);运动并应用一氧化氮抑制剂组的血浆一氧化氮浓度低于运动组(P<0.01),与静息并应用一氧化氮抑制剂组差别不显著(P>0.05)。②运动及一氧化氮抑制剂对大鼠十二指肠黏膜一氧化氮和非血红素铁含量的影响:运动组的十二指肠一氧化氮含量高于静息组(P<0.01);静息并应用一氧化氮抑制剂组的一氧化氮含量低于静息组(P<0.01);运动并应用一氧化氮抑制剂组的一氧化氮含量低于运动组(P<0.01),但高于静息并应用一氧化氮抑制剂组(P<0.01),与静息组差别不显著。与静息组比较,运动组和静息并应用一氧化氮抑制剂组的十二指肠黏膜非血红素铁含量均降低(P<0.05)。结论:静息状态下十二指肠黏膜细胞一氧化氮合成具有较高的紧张性,可能参与维持非血红素铁含量。长期运动可刺激十二指肠黏膜一氧化氮合成,降低铁贮存。但其机制是否涉及运动诱导的一氧化氮的直接作用以及是否参与铁吸收的调节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9.
OBJECTIVE: Enhanced lipid peroxidation is well established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 However, its molecular targets, identity of peroxidized phospholipid species, and their signaling role have not been deciphered. METHODS: Using 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 as a model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we employed a newly developed oxidative lipidomics approach to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characterize the lipid peroxidation response. RESULTS: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and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of rat cortical mitochondrial/synaptosomal fractions demonstrated the presence of highly oxidizable molecular species containing C(22:6) fatty acid residues in all major classes of phospholipids. However, the pattern of phospholipid oxidation at 3 hours after injury displayed a nonrandom character independent of abundance of oxidizable species and included only one mitochondria-specific phospholipid, cardiolipin (CL). This selective CL peroxidation was followed at 24 hours by peroxidation of other phospholipids, most prominently phosphatidylserine, but also phosphatidylcholine and 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CL oxidation preceded appearance of biomarkers of apoptosis (caspase-3 activation,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positivity) and oxidative stress (loss of glutathione and ascorbate). INTERPRETATION: The temporal sequence combined with the recently demonstrated role of CL hydroperoxides (CL-OOH) in in vitro models of apoptosis suggest that CL-OOH may be both a key in vivo trigger of apoptotic cell death and a therapeutic target in experimen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相似文献   
40.
Breast cancer is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cancer deaths among women[1].In the past 40 years,breast cancer incidence has doubled or even tripled in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South Korea and Japan; whereas it is about 20% to 30% in China and India in the past decade[2-4]. An increasing incidence rate of 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