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185篇 |
免费 | 1396篇 |
国内免费 | 97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48篇 |
儿科学 | 230篇 |
妇产科学 | 150篇 |
基础医学 | 906篇 |
口腔科学 | 224篇 |
临床医学 | 1476篇 |
内科学 | 1164篇 |
皮肤病学 | 155篇 |
神经病学 | 286篇 |
特种医学 | 587篇 |
外科学 | 1036篇 |
综合类 | 4041篇 |
现状与发展 | 3篇 |
预防医学 | 1740篇 |
眼科学 | 248篇 |
药学 | 1716篇 |
25篇 | |
中国医学 | 1701篇 |
肿瘤学 | 7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7篇 |
2023年 | 195篇 |
2022年 | 422篇 |
2021年 | 566篇 |
2020年 | 451篇 |
2019年 | 301篇 |
2018年 | 274篇 |
2017年 | 389篇 |
2016年 | 350篇 |
2015年 | 555篇 |
2014年 | 719篇 |
2013年 | 963篇 |
2012年 | 1394篇 |
2011年 | 1459篇 |
2010年 | 1325篇 |
2009年 | 1114篇 |
2008年 | 1149篇 |
2007年 | 1145篇 |
2006年 | 981篇 |
2005年 | 742篇 |
2004年 | 504篇 |
2003年 | 392篇 |
2002年 | 330篇 |
2001年 | 305篇 |
2000年 | 274篇 |
1999年 | 80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考察不同制备工艺,包括药材粉碎方法、黏合剂以及透皮吸收剂对穴位贴敷有效成分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以裸鼠腹部皮肤为体外透皮实验材料,以吴茱萸碱为指标成分,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建立透皮吸收试验方法,收集穴位贴敷的透皮接受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吴茱萸碱的含量,计算其累积透皮量、透皮速率和皮肤滞留量。结果:吴茱萸碱可以透过离体皮肤,药材粉末使用超微粉能显著提升吴茱萸碱的累积透皮量(P<0.01)。醋为黏合剂相较于水,其累积透皮量显著增加(P<0.001);再加入3%氮酮能显著增加吴茱萸碱的累积透皮量(P<0.05)。结论:药材粉末为超微粉,用醋作为黏合剂并加入3%氮酮,所制得的口疳散穴位贴敷透皮吸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2.
中国0~17岁听力残疾儿童抽样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国0~17岁聋儿现状,为聋儿听力残疾的防治及康复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计描述和统计推理等方法对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0~17岁儿童听力残疾的现患率为1.80‰。听力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率城市高于农村(χ^2=4.008,P〈0.05)。单纯听力残疾儿童的患病率农村高于城市(χ^2=24.250,P〈0.05)。0~17岁这一年龄段儿童听力残疾的主要病因构成为原因不明(29.42%)、遗传(17.32%)、中耳炎(14.19%)和药物中毒(13.23%)。52%的聋儿未曾接受任何康复服务。最主要的康复需求是医疗服务与救助和辅助器具。结论儿童听力残疾的防治和康复应强化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残疾人保障制度;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健全听力残疾预防和听力残疾康复服务网络;普及爱耳护耳知识,提高全民听力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唇腭裂婴幼儿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的特点,并将其与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阂值检查的结果加以对照,以探讨DPOAE在这类患儿听力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DPOAE检查63例(126耳),年龄2个月-42个月,平均11.83个月。其中单纯腭裂组(以下简称腭裂组)23例(46耳),腭裂并发唇裂及牙槽裂组(以下简称唇腭裂组)30例(60耳),单纯唇裂组(以下简称唇裂组)10例(20耳),每耳均检查8个频率,若2-5kHz4个频点有≥3个频点通过即为该耳通过。在上述患儿中,ABR阈值检查腭裂组17例(34耳),唇腭裂组10例(20耳),唇裂组6例(12耳),以能重复引出V波的最小刺激强度为ABR阈值。结果DPOAE检查:腭裂组通过7耳,未通过39耳,通过率为15.22%;唇腭裂组通过6耳,未通过54耳,通过率为10.00%;唇裂组通过18耳,未通过2耳,通过率为90%。统计分析腭裂组与唇腭裂组无显著差异,而腭裂组与唇裂组,唇腭裂组与唇裂组均有显著差异。ABR阈值检查统计分析结果与DPOAE一致。将各组DPOAE通过率与ABR正常率进行比较,腭裂组及唇腭裂组中二者无差异(P〉0.05),虽然唇裂组中二者有差异(P〈0.05),但唇裂组ABR阈值反应的听力下降较轻(均≤50dB nHL)。从总体趋势上说,DPOAE与ABR阈值检查在检测的结果上是一致的。结论唇腭裂患儿DPOAE和ABR检测结果一致,与ABR相比,DPOAE具有快速、简便、易实施等特点,因此DPOAE可以作为唇腭裂婴幼儿听力检查的手段,但仍需进一步结合ABR及其他相关的听力检查,以明确听力损害的程度和类型。 相似文献
44.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上呼吸道的CT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患者和正常人的上呼吸道CT资料的差异。方法 :对经多导睡眠监测 (PSG)确诊的OSAS患者和年龄性别相近的正常成年人各 5 3例 ,采用螺旋CT对上呼吸道进行连续扫描 ,测量并比较两组间有关数据。结果 :OSAS组软腭后区、悬雍垂区和舌后区的横截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左右径在所测量的 4个平面中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而前后径的比较除悬雍垂区以外 ,两组间差异均不明显 ;前后径 /左右径比值在会厌后区差异不显著 ,其余 3个区域差异明显 ;咽后壁的软组织厚度比较软腭后区和悬雍垂区差异明显 ,咽侧壁的软组织厚度比较 ,4个测量平面差异均显著 ,软腭后区咽侧脂肪面积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 :上呼吸道的解剖性狭窄是OSAS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 ,造成上呼吸道解剖性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咽侧壁软组织的明显增厚并导致气道左右径的缩短 相似文献
45.
46.
曲妮妮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5):6-7
中医认为,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发病以久病肺虚为主要内因,由于反复感邪而使病情进行性加重,病位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心。其主要病理基础是痰浊与瘀血交阻为患,痰浊、血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导致正气不足,外邪与之胶结的致病因素。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贯穿疾病的始终。 相似文献
47.
目的:以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大鼠的肾功能及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改善为药理活性指标,对黄芪当归合剂(AA)进行分离和筛选,获得其肾脏保护作用的药物有效部位。方法:应用溶剂法和色谱法逐级对AA进行追踪分离,分别获得11个不同部位。同时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组、AA组及不同部位治疗组。灌胃给药后观察AA各部位对UUO大鼠肾损伤的疗效。治疗10 d后经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清肌酐(Scr)和尿素(Urea)水平;同时观察梗阻侧肾脏的病理变化,并对肾间质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等病理损伤的程度(PI-Ⅰ)进行半定量评分,以PI-Ⅰ改善作为主要疗效、肾功能改善作为次要疗效,筛选获得具有最佳药理活性的有效部位。结果:在溶剂法分离获得的7个不同极性部位中,组分I和IC均具有改善肾功能、减轻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疗效,其肾脏保护作用与AA疗效相近;而色谱法分离IC得到的4个部位对Scr,Urea及PI-I均无改善作用。结论:在UUO大鼠模型中,源自复方中药AA的组分I和IC具有与原方剂相似,具有抑制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可确认为AA肾脏保护作用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青岛地区汉族人群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rs17577多态性与脑梗死关系。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和基因序列测定技术,检测脑梗死组和对照组MMP-9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MMP-9基因GA基因型频率、A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4、7.79,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等位基因与脑梗死发病有关(OR=1.855,95%CI=1.206~2.854,P<0.01)。结论 MMP-9基因rs17577多态性与脑梗死可能相关,A等位基因可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9.
To explore the functions of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VLDL-R) subtype Ⅱ in lipoprotein metabolism and foam cells formation,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with the two subtypes cDNA was constructed respectively, the ldl A7 cell lines were transfected and two cell lines expressing VLDL-R were obtained: one stably expressing the VLDLR with the O-linked sugar region (type Ⅰ VLDLR) and the other without the O-linked sugar region (type Ⅱ VLDLR). In the study on binding of VLDLR to their nuclein labeled natural ligands (VLDL and β-VLDL), it was found that surface binding of^125I-VLDL or ^125I-β-VLDL of ldl-A7 cells transfected with type Ⅰ VLDLR recombinant (ldl-A7-VRI) was more higher than that of ldl-A7 cells transfected with type Ⅱ VLDLR recombinant (ldl-A7 VRⅡ). After being incubated with VLDL for different time, the contents of triglyceride and total cholesterol in cells were mensurated, and the formation of foam cells and accumulation of lipid in cells was observed by oil-red O stain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triglyceride and total cholesterol in IdI-A7-VR Ⅰ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ldl-A7-VR Ⅱ, and IdI-A7-VR Ⅰ could transform into foam cells notably. It was suggested that type Ⅰ VLDLR binds with relative higher affinity to VLDL and β-VLDL, and internalizes much more lipoprotein into cells. As a result, we can conclude that type Ⅰ VLDLR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lipoprotein metabolism and foam cells formation than type Ⅱ VLDLR。 相似文献
50.
目的比较家族性与散发性特发性震颤患者临床特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临床确诊的ET患者88例,根据有无家族史,分为家族性ET和散发性ET。比较两组在性别、起病年龄、起病部位、震颤类型、震颤演变过程、最严重部位、是否对称、加重或减缓因素等方面的异同。结果家族性ET 45例和散发性ET 43例。家族性ET患者平均起病年龄早于散发性ET患者平均起病年龄[(33.48±18.87)岁vs(42.19±18.80)岁,P<0.05];两组间震颤类型及起病部位无明显差异;家族性ET患者震颤评分高于散发性者(4.34±2.22 vs 3.37±2.00,P<0.05)。家族性ET患者饮酒后震颤减轻或缓解明显高于散发性者(11/13 vs 4/10,P<0.05)。结论与散发性ET患者比较,家族性ET发病较早,进展较快,震颤较重,饮酒后震颤减轻更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