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70篇
  免费   2112篇
  国内免费   1266篇
耳鼻咽喉   155篇
儿科学   723篇
妇产科学   308篇
基础医学   2344篇
口腔科学   342篇
临床医学   2869篇
内科学   3067篇
皮肤病学   235篇
神经病学   1068篇
特种医学   816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2631篇
综合类   3216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一般理论   3篇
预防医学   1694篇
眼科学   414篇
药学   2140篇
  18篇
中国医学   967篇
肿瘤学   1529篇
  2024年   76篇
  2023年   293篇
  2022年   707篇
  2021年   1008篇
  2020年   751篇
  2019年   651篇
  2018年   772篇
  2017年   694篇
  2016年   619篇
  2015年   917篇
  2014年   1103篇
  2013年   1034篇
  2012年   1488篇
  2011年   1536篇
  2010年   1089篇
  2009年   838篇
  2008年   1083篇
  2007年   1128篇
  2006年   1043篇
  2005年   958篇
  2004年   729篇
  2003年   678篇
  2002年   618篇
  2001年   549篇
  2000年   418篇
  1999年   378篇
  1998年   213篇
  1997年   217篇
  1996年   160篇
  1995年   126篇
  1994年   140篇
  1993年   108篇
  1992年   205篇
  1991年   184篇
  1990年   151篇
  1989年   143篇
  1988年   160篇
  1987年   114篇
  1986年   128篇
  1985年   121篇
  1984年   103篇
  1983年   67篇
  1982年   57篇
  1981年   66篇
  1979年   97篇
  1978年   56篇
  1974年   57篇
  1973年   73篇
  1972年   58篇
  1971年   6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在实验室内保存期间的生化改变及其意义。方法采用ROCHE cobas b221和OLYMPUS AU400测定血小板样本的pH值、PO2、PCO2、葡萄糖(GLU)浓度、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结果保存期间pH值由7.311(第1天)降至7.116(第5天);PO2波动于106.7~119.5mmHg(1mmHg=0.133kPa);PCO2波动于25.0~35.8mmHg;GLU浓度呈进行性下降,由18.8mmol/L降至15.2mmol/L;LDH浓度显著增加,由150mmol/L(第1天)增至259mmol/L(第5天)。结论血小板在保存期内,其生化参数会随着保存时间发生改变。而这些参数作为间接指标对机采血小板是否被细菌污染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2.
类风湿关节炎的生物制剂治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 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致残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RA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以及慢作用药物,然而这些药物常常不能满意控制那些难治性RA患者的病情,最终导致关节进行性破坏。近年,由于多种生物制剂的出现,为治疗难治性RA带来了希望,这些生物制剂在控制风湿病情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3.
近年来人们对常见病的高危因素集中在基因研究方面,研究显示维生素D受体(VDR)存在多态性,但是VDR基因多态性对VDR蛋白质功能和信号通路的影响还不明确。目前,数个毗邻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如BsmI、ApaI、TaqI、FokI等与疾病的联系受到广泛关注,而VDR基因多态性的作用机理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糖尿病及骨关节炎等方面知之甚少。本文就VDR多态性与SLE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4.
背景:螺旋CT扫描与多模式三维重建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中有术前定位、术中指导手术和术后复查等作用.目的:评价螺旋CT扫描与多模式三维重建在腰椎间盘突出中的应用,寻找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以“腰椎间盘突出症,螺旋CT,三维重建"为中文关键词,“Lumbar disc herniation,Spiral,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与万方数据库1998-01/2010-12相关文章.纳入与有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各种数据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行诊断和治疗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36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讨论.结果与结论:目前国内外学者多应用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多模式三维重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现已有部分学者把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各种数据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利用多层螺旋CT配合多层面重组技术能更加准确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提高椎间盘突出诊断率,并能与其他引起腰腿痛的疾病相鉴别;引入手术时还有定位、引导和复查等作用.提示科学合理的综合运用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各种三维重建数据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诊断和治疗是末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估无水乙醇诱导肝脏凝固灶的价值。方法选取新鲜离体猪肝共25个肝叶,随机分为5组,每组各5个肝叶。分别行单点、两点相距0.5cm、两点相距1.0cm、两点相距1.5cm及两点相距2.0cm注射无水乙醇,各点无水乙醇注射量均为2.0ml。注射无水乙醇前、后观察实验区常规二维超声声像图及应变力弹性成像图(EI)变化,同时运用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VTQ)测定实验区剪切波速度。实验结束后剖开标本,记录凝固灶的形态、范围。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注射无水乙醇前后实验区肝组织剪切波速度差异。结果无水乙醇不同注射方式可形成不同形态的凝固灶,常规二维超声下局部区域出现短暂高回声,随之迅速消散,而EI图可显示较恒定红色硬变区,比常规二维超声更接近实际凝固灶;但对于间距小于0.3cm的双凝固灶,EI图难以分辨。凝固后的肝组织剪切波速度均明显增高,与注射无水乙醇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凝固性坏死的肝组织硬度增加。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反映肝脏凝固灶力学变化,是常规二维超声的有力补充,但细微分辨力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96.
张小明  陈龙  唐忠敏 《护理研究》2013,27(7):619-620
[目的]了解非小细胞肺癌进行同期放化疗和三维适形放疗的效果及其护理措施。[方法]将66例经病理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取前程常规放疗加同期化疗,后程采用三维适形大分割放疗;对照组采用全程常规分割放疗。针对不同治疗方法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两组病人放疗后不良反应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比对照组低,而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5%和8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小细胞肺癌进行同期放化疗和三维适形放疗,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提高了病人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97.
背景:随着骨组织工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对骨代谢过程的不断认识,分析组织工程骨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状况已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目的:比较和评价常用的微小血管检测方法,明确各种方法的利弊,为研究组织工程骨内微血管的分布和计数提供借鉴意义。方法:分别用3种常用的血管评价法对SD大鼠膝关节周围微小动脉网进行分析对比,18只SD大鼠均分为免疫组化组、血管造影组、CT扫描重建组。结果与结论:免疫组化技术能观察到血管的分布范围,但是无法评价血管空间分布的整体情况。血管造影技术和CT检查则可以提供形象的血管空间分布图,但是CT检测时部分微小血管显示不清。免疫组化检出(26.50±3.02)条血管数明显多于血管造影(14.12±1.47)条和CT检测(9.00±1.79)条,其中CT检测组可检出的血管数最少。说明免疫组化和血管造影可以为微小血管提供微观和宏观的评价方法,从两个层面一起观察,更好的分析血管的情况,对微血管的评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8.
背景: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少见,特别是继发于肾移植围手术期,国内外鲜有相关报道,因尿毒症患者临床表现与其有相似处,移植医生容易忽略或发现不及时,影响治疗。目的:讨论肾移植围手术期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经验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工作中的确诊率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近期在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行同种肾移植围手术期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部综合征的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结论:患者于移植后3d起逐渐出现异常血压升高、视物模糊、头痛、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等表现,早期头部CT示左侧放射冠、额叶低密度,进一步复查MRI示双侧额叶、海马、顶枕叶皮质下,脑干多发片状等T1、长T2信号,相应部位FLARI高信号。经积极治疗患者临床表现有明显好转。通过对此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相关文献复习,拟对以后在肾移植围手术期及移植后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部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上提供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999.
背景:一氧化氮是最重要调节因子,是生物体内分子之间信息传递的重要信息使,是末端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目的:通过查阅一氧化氮与末端病相关的文章,并综述一氧化氮对末端病的作用。方法:由第一作者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HighWire数据库中关于“一氧化氮与末端病”的相关的论文报告。以“一氧化氮,末端病”或“NO,enthesiopathy”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的文章内容与一氧化氮对末端病的作用有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共检索到135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43篇文章。结果与结论:虽然关于一氧化氮是否同时参与末端病发病及其修复的过程观点不一致,但是一氧化氮与末端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末端病大鼠模型已经证明了反复的机械应力诱导了末端组织结构的炎症病变及变性,但是各个学者关于引起其变化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观点不一致。这些因素彼此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以及与外在负荷与一氧化氮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协同而导致了末端病的产生,目前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000.
背景:近期有文献报道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脑梗死模型及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但应用的动物模型均非击打模型,与人体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存在一定差距。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Al en’s脊髓损伤大鼠模型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使用改良Al en’s法制作T10节段Wistar大鼠脊髓损伤撞击模型,随机分为2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vehicle组注射等剂量PBS。于造模后第1,7,14,21,28,35天分别应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法和Rivlin斜板实验评估大鼠运动功能,造模后第7,14,21,28,35天使用网格步行实验评估大鼠四肢肌力。
  结果与结论:所有大鼠造模后均出现后肢瘫痪症状。造模后第7,14,21,28,35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BBB运动功能评分及Rivlin斜板实验评分高于vehicle组(P<0.05-0.01),造模后第14,21,28,35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网格行走实验错误数低于vehicle组(P<0.05-0.01),结果显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后大鼠运动功能及四肢肌力恢复情况均优于vehicle组。提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疗法对脊髓损伤起到了积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