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7457篇 |
免费 | 33878篇 |
国内免费 | 1712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186篇 |
儿科学 | 4958篇 |
妇产科学 | 1738篇 |
基础医学 | 18644篇 |
口腔科学 | 6430篇 |
临床医学 | 36125篇 |
内科学 | 24988篇 |
皮肤病学 | 3478篇 |
神经病学 | 6435篇 |
特种医学 | 12665篇 |
外科学 | 25429篇 |
综合类 | 87908篇 |
现状与发展 | 71篇 |
预防医学 | 37034篇 |
眼科学 | 3351篇 |
药学 | 37762篇 |
520篇 | |
中国医学 | 34359篇 |
肿瘤学 | 1338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4篇 |
2024年 | 4642篇 |
2023年 | 5260篇 |
2022年 | 10885篇 |
2021年 | 13040篇 |
2020年 | 11416篇 |
2019年 | 6454篇 |
2018年 | 6567篇 |
2017年 | 8829篇 |
2016年 | 6820篇 |
2015年 | 12195篇 |
2014年 | 15433篇 |
2013年 | 19923篇 |
2012年 | 28303篇 |
2011年 | 29897篇 |
2010年 | 26975篇 |
2009年 | 24311篇 |
2008年 | 24839篇 |
2007年 | 23641篇 |
2006年 | 20759篇 |
2005年 | 16135篇 |
2004年 | 11243篇 |
2003年 | 9072篇 |
2002年 | 6848篇 |
2001年 | 6412篇 |
2000年 | 4594篇 |
1999年 | 1667篇 |
1998年 | 327篇 |
1997年 | 285篇 |
1996年 | 282篇 |
1995年 | 209篇 |
1994年 | 230篇 |
1993年 | 123篇 |
1992年 | 103篇 |
1991年 | 103篇 |
1990年 | 79篇 |
1989年 | 59篇 |
1988年 | 34篇 |
1987年 | 56篇 |
1986年 | 43篇 |
1985年 | 47篇 |
1984年 | 30篇 |
1983年 | 34篇 |
1982年 | 25篇 |
1964年 | 9篇 |
1959年 | 25篇 |
1958年 | 28篇 |
1957年 | 27篇 |
1956年 | 17篇 |
1955年 | 1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牙髓干细胞向成牙本质样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分离培养来源于人成体牙髓组织的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分析研究其在未分化状态及在矿化诱导液中基因表型的变化: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获得人牙髓组织的单细胞悬液,14 d后挑取细胞克隆,分别在普通培养基和矿化诱导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利用RT-PCR,图像分析检测细胞基因表型变化。结果。未诱导的DPSC不表达牙本质特异性蛋白(dentin phosphprotein,DSPP)及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表达部分成骨(osteocalcin,OCN alkaline phsphatase,ALP)相关表型,低表达转录因子核心结合因子(Cbfa-1);与末诱导的DPSCs相比较,在成骨诱导中DPSCs表达DSPP和BSP,骨相关基因表达也相应上调。结论:DPsCs在矿化诱导液的作用下向成牙本质样细胞分化,其过程有可能是通过谱系特异表犁的表达或表达上调实现的。 相似文献
32.
白色念珠菌黏附相关受体及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色念珠菌又称白假丝酵母菌,是人体常驻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它可引起浅表或深部的白色念珠菌病。在致病过程中,其黏附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此,明确其黏附相关机制,对预防及控制白色念珠菌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3.
免疫抑制鼠根尖周炎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免疫抑制对根尖周炎致病作用的影响。方法 :32只SD大鼠分成两组 ,实验组每周 1次环磷酰胺 (70mg/kg)腹腔注射 ,并作尾静脉血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总数明显下降时 ,行下颌磨牙开髓术 ,术后 1、2、3、4周取材 ,摄X线牙片 ,测X线片所示根尖周稀疏区面积 ;制作组织切片 ,HE染色。结果 :用药前外周血白细胞密度为 (1132 0± 3882 )× 10 6/L ,用药后 (12 70± 4 4 9)× 10 6/L ,下降非常显著。术后 1、2、3、4周根尖阴影面积与对照组呈相似的动态过程。组织学观察 :两组呈相似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过程。结论 :免疫抑制剂致外周血白细胞减少 ,对鼠根尖周炎病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4.
CDIC柱状种植体周龈下菌群变化的2年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种植体周龈下菌群构成变化与种植体周围组织炎的关系,方法:观察64枚CDIC种植体植入术后2年内种植体周龈下细菌构成变化以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种植体植入术后1月、3月、6月的龈下球菌比值降低。螺旋体,梭形菌比值增高,杆菌,弯曲菌比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12月,24月这五类菌的比值接近术前水平,临床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高者,种植体周龈下细菌中球菌的比值较低,梭形菌,螺旋体的比值较高。结论:早期进行口腔卫生指导和定期细菌学检测,对提高种植义齿成功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5.
MWCNTs/PMMA复合材料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多壁纳米碳管(MWCNTs),并将其用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增强,研究其力学性能变化。方法:用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VaporDeposition,CVD)法制备MWCNTs,将1mgMWCNTs均匀分散于15mL牙托水中,制备MwCNTs/PMMA复合材料,测试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观察断面形貌。结果:制备出MWCNTs均匀分散的MwCNTs/PMMA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延伸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弯曲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复合材料断面可见碳管与树脂之间结合良好,MWCNTs均匀弥散分布在树脂基体中。结论:应用CVD法制备MWCNTs用于增强基托树脂,可有效改善其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36.
纯钛表面快速沉积羟基磷灰石涂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纯钛种植体表面快速沉积羟基磷灰石涂层的新方法。方法20片纯钛片均分为A、B两组。A组用H2SO54与HCI混合液酸蚀;B组用H2SO4与HCI混合液酸蚀,再用5mol/L NaOH溶液60℃处理24h后,600℃热处理1h。然后两组试件同时置于仿生液A液和B液中各1天。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涂层的形貌。结果两组试件表面均可沉积致密的羟基磷灰石涂层,涂层由1—3μm的小球组成。X射线衍射分析证实其为碳酸化的羟基磷灰石。结论在纯钛表面可以快速沉积碳酸化的羟基磷灰石。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5种不同浓度(10g/L、20g/L、50g/L、100g/L、200g/L)的复方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牙栓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测定5种不同浓度的复方牙栓对牙周主要可疑致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不同浓度的复方牙栓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中间普氏菌、消化链球菌、变形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7种菌株间的抑菌圈直径不同、5种不同药物浓度之间的抑菌圈直径也不同,并且菌株和药物浓度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01)。上述7种菌株间的F值分别为:91.391、170.431、255.187、143.636、211.839、347.639、580.238(P〈0.001),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5种不同浓度的复方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牙栓在体外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以200g/L的给药浓度的抑菌效果最强。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一氟磷酸谷酰胺及αD3对去势大鼠下颌骨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将3月龄SD雌性大鼠39只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SHAM组),去卵巢不处理组(OVX组),去卵巢单用一氟磷酸谷酰胺组(MFP组),去卵巢一氟磷酸谷酰胺与αD3联合用药组(MFP+αD3组)。在大鼠去势后6周,MFP组将一氟磷酸谷酰胺溶于蒸馏水后灌胃,MFP+αD3组将一氟磷酸谷酰胺和αD3溶于蒸馏水后灌胃。每天1次,每周6次,连续12周。采用HPIAS10000型图像分析系统进行下颌骨组织形态测量,采用双能X线测量股骨和下颌骨的骨密度。结果OVX组与SHAM组、MFP组、MFP+αD3组相比,下颌骨骨小梁面积、骨小梁宽度和松质骨面积明显减少,骨小梁间隔增大,股骨骨密度减小,而SHAM组、MFP组、MFP+αD3组三者之间无明显差异;OVX组、MFP+αD3组的下颌骨骨密度较SHAM组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而MFP组与SHAM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一氟磷酸谷酰胺及αD3能促进去势大鼠下颌骨骨量的增加,下颌骨骨密度的改变与四肢骨不一致。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应用小型猪BMSC为种子细胞,HA-TCP为支架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8只小型猪,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在两组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分别植入细胞-支架材料,单纯支架材料,于种植体植入后1个月,3个月取材,进行观察。结果:细胞-支架组1个月骨缺损区可见新生编织骨包绕支架材料,3个月可见支架材料降解,密质骨形成。支架组1个月骨缺损区纤维组织包裹支架材料,3个月支架材料部分降解。结论:细胞-支架构建方式可作为修复羟基磷灰石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0.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与胶原复合后修复牙槽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寻以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为种子细胞和胶原复合物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原理和方法修复齿槽骨缺损。方法:将SD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s Stromal Cell,BMSc)进行体外培养并利用矿化液诱导为成骨样细胞,加入胶原(collagen)培养1d后,植入大鼠下颌骨缺损处,2周和4周后处死,取其下颌骨切片,观察成骨效应。结果:术后2周实验侧缺损区可见骨小梁形成,而对照侧无明显骨修复,4周后实验侧新骨形成量逐渐增加,而对照侧只有一些纤维组织修复。HE染色和mallory三色法染色结果也表明实验侧有新骨形成且逐渐增多。结论:应用胶原加体外诱导的成骨样细胞复合体移植可修复大鼠自体的牙槽骨缺损,为组织工程化骨在颌面外科及修复科领域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