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4059篇 |
免费 | 35844篇 |
国内免费 | 1718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143篇 |
儿科学 | 5225篇 |
妇产科学 | 1878篇 |
基础医学 | 20137篇 |
口腔科学 | 5916篇 |
临床医学 | 38837篇 |
内科学 | 26490篇 |
皮肤病学 | 3830篇 |
神经病学 | 6104篇 |
特种医学 | 12412篇 |
外科学 | 26980篇 |
综合类 | 92844篇 |
现状与发展 | 80篇 |
预防医学 | 38687篇 |
眼科学 | 3861篇 |
药学 | 40274篇 |
540篇 | |
中国医学 | 35848篇 |
肿瘤学 | 1400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4篇 |
2024年 | 4903篇 |
2023年 | 5516篇 |
2022年 | 11173篇 |
2021年 | 13677篇 |
2020年 | 12193篇 |
2019年 | 6724篇 |
2018年 | 6615篇 |
2017年 | 9237篇 |
2016年 | 6899篇 |
2015年 | 12671篇 |
2014年 | 16357篇 |
2013年 | 20715篇 |
2012年 | 29533篇 |
2011年 | 31840篇 |
2010年 | 28817篇 |
2009年 | 25108篇 |
2008年 | 25800篇 |
2007年 | 24991篇 |
2006年 | 21882篇 |
2005年 | 17087篇 |
2004年 | 12078篇 |
2003年 | 9745篇 |
2002年 | 7321篇 |
2001年 | 6681篇 |
2000年 | 5014篇 |
1999年 | 1822篇 |
1998年 | 400篇 |
1997年 | 312篇 |
1996年 | 313篇 |
1995年 | 250篇 |
1994年 | 249篇 |
1993年 | 138篇 |
1992年 | 129篇 |
1991年 | 102篇 |
1990年 | 73篇 |
1989年 | 62篇 |
1988年 | 50篇 |
1987年 | 85篇 |
1986年 | 76篇 |
1985年 | 46篇 |
1984年 | 30篇 |
1983年 | 38篇 |
1982年 | 40篇 |
1965年 | 13篇 |
1959年 | 20篇 |
1958年 | 28篇 |
1957年 | 25篇 |
1956年 | 17篇 |
1955年 | 2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探讨骨移植牙种植体同期植入后骨整合的效果。方法:恒河猴6只随机分三组分别行血管吻合骨移植(Vascularized Bone Graft,VBG)牙种植体同期植入;游离骨移植(Non-Vascularized Bone Graft,NVBG)牙种植体同期植入,拔牙后三个月植入牙种植体,切取标本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VBG组:术后12周移植骨与种植体之间部分为骨性结合界面,16周呈完整的骨性结合,NVBG组:术后12周其界面为纤维结缔组织,少量骨少梁,24周大部分为骨性结合界面,呈完整的骨性结合。结论:VBG或NVBG牙种植体同期植入均能形成骨性整合,但NVBG组形成较晚,临床应用中应予注意。 相似文献
82.
目的:研究正畸病人后牙段腭弓形态的规律,为临床预成腭杠的制作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60例正畸病人,按牙齿萌出情况(牙龄)分为3组,灌取上颌模型,测量第一磨牙区腭弓的高度、宽度和弧长,统计分析.结果:恒牙列组后牙段腭弓高度、宽度及弧长测量值最大,替牙组最小,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牙列由替牙列向恒牙列的发育过程中,腭弓也在发育,其趋势是高度,宽度和弧长的不断增加,尤其以替牙列向恒牙期过度时,此变化最为明显(P<0.01).临床使用腭杠时需注意腭部的这种特点. 相似文献
83.
84.
该研究首先分析了当前口腔七年制正畸学教学的现状,然后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又适应七年制学员特点的教学方案.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案能够提高学员学习兴趣,帮助学员更好的理解正畸理论知识,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梯度旋转下降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术后效果。方法分析85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的术前,术后即刻以及术后一年的面部石膏模型唇部指标,同时比较这85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术后一年的唇部指标与相似年龄的45例单纯不完全性腭裂患儿的唇部指标。结果在术后即刻虽然健患侧唇高、健患侧唇宽的差值减小,但其健患侧仍不协调。术后一年,健患侧唇高和健患侧唇宽都达到协调。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唇高在术后一年恢复到正常值,而唇宽在一年后无论是健侧还是患侧,仍然低于正常值。结论采用梯度旋转下降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可以达到一个很好的唇部美观效果。 相似文献
86.
目的:研究我国骨性二类错患者的病因机制是以上颌前突为主,还是下颌后缩为主,根据其病因机制找出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在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上,以ANB角大于5°作为判定标准,随机选取56例骨性二类错患者为研究样本,以SNA、SNB为分析指标,分析上、下颌在矢状方向上的突、凹程度代表的结构特征,以分析骨性二类错形成的病因机制。结果:所研究的骨性二类错患者中92.9%的患者不存在上颌前突病因机制,67.9%的患者存在下颌后缩病因机制,而且这种上、下颌骨病因机制方面的差异性是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的。结论:我国骨性二类错患者是以下颌后缩为主要机制的,提示要注重对于这种骨性二类错患者的早期下颌前移矫治,而在对于生长发育高峰期已过的患者,要注意使用能代偿这种下颌后缩骨性机制的矫治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87.
88.
89.
灾难事件正对有限的医疗公共卫生资源提出严峻挑战,并日益对其提出更多的要求。在应对各种灾难或其他突发事件时,牙科医生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发生改变,他们将在更大范围发挥更多的作用。笔者参考大量国外文献向大家介绍在大规模灾难事件中,牙科医生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提供救灾服务,同时强调有计划地教育培训牙科医生在灾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牙科医生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形成一套完整的紧急预案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0.
目的 观察雌性非肥胖型糖尿病(NOD)小鼠自发性涎腺炎的发生发展过程。方法 选择5、10、15、20周龄雌性NOD小鼠各6只。测定刺激全唾液流率(STFR)、施墨试验、唾液总蛋白、常规HE切片及电镜超微结构观察涎腺组织的改变。以BALB/c小鼠作对照。结果 10、15、20周NOD小鼠STFR、唾液总蛋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相应的下颌下腺分泌颗粒减少。10周雌性NOD小鼠涎腺炎发病率为4/6,15、20周均为6/6。淋巴细胞浸润主要见于下颌下腺,舌下腺极少,腮腺未见。10周时NOD小鼠已有淋巴细胞浸润灶形成。15周显著增多而且面积增加。STFR与淋巴细胞浸润灶数呈负相关。结论 雌性NOD小鼠5~10周淋巴细胞开始浸润下颌下腺,刺激唾液和蛋白分泌降低。不同腺体受累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