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930篇
  免费   7575篇
  国内免费   4302篇
耳鼻咽喉   541篇
儿科学   1200篇
妇产科学   405篇
基础医学   4422篇
口腔科学   1586篇
临床医学   9304篇
内科学   6319篇
皮肤病学   678篇
神经病学   1428篇
特种医学   2848篇
外科学   6887篇
综合类   20832篇
现状与发展   22篇
预防医学   9453篇
眼科学   911篇
药学   9485篇
  88篇
中国医学   7157篇
肿瘤学   3241篇
  2024年   314篇
  2023年   965篇
  2022年   2333篇
  2021年   2974篇
  2020年   2576篇
  2019年   1385篇
  2018年   1474篇
  2017年   2030篇
  2016年   1541篇
  2015年   2936篇
  2014年   3849篇
  2013年   4888篇
  2012年   6773篇
  2011年   7209篇
  2010年   6872篇
  2009年   6120篇
  2008年   6259篇
  2007年   5997篇
  2006年   5169篇
  2005年   4099篇
  2004年   2892篇
  2003年   2379篇
  2002年   1813篇
  2001年   1580篇
  2000年   1241篇
  1999年   438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63年   7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12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5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脊柱复合性损伤的救治风险与早期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估脊柱复合性损伤的特点和救治风险,探讨风险控制与最佳治疗的方法。方法采用AIS、ISS、TRISS及APACHEⅡ等评分方法对273例脊柱复合性损伤患者进行定量评价与救治分类,并依据伤后的损伤分级、参数评定及计量评分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统计处理。结果颈椎合并伤115例,胸椎合并伤141例,胸腰椎合并伤294例,腰骶椎合并伤181例;患者的救治风险和脊椎伤的治疗选择或手术时机与其合并伤的解剖伤势及由此所构成的整体伤情密切相关(P<0.01或<0.05);高风险性伤员往往综合伤势严重,生存概率(Ps)趋低,并发症和死亡率高(P<0.01或<0.05)。结论脊柱脊髓损伤常合并有严重的多发伤,高危伤情不仅可增加其救治风险和脊柱伤的处理难度,且还易于丧失手术最佳时机。分类救治对伤员的风险控制和脊柱伤的专科治疗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2.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儿童远视性屈光参差的疗效.方法 使用美国Summit公司的SVS Apex plus准分子激光系统及Moria公司的微型板层角膜切割系统(LSK),对8例9~14岁远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进行LASIK手术,术后进行双眼视训练和系统的弱视治疗.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明显提高,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23,术后6个月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65;屈光度明显降低,但平均仍残留 2.81D;8例患者全部建立同时视和融合功能,6例有立体视功能.结论 LASIK治疗儿童远视性屈光参差安全有效,可明显提高视力,恢复和建立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93.
介绍大型尿基复合肥装置在生产中引起产品养分偏差的原因及采取的操作措施。  相似文献   
94.
本刊的审稿专家可使用同一个用户名作为审稿人进行稿件审理和作者投稿。(3)作者投稿请直接登录中华医学会业务巾心下信息管理平台的稿件远程管理系统,点击“作者在线投稿”。投稿成功后,系统自动发送回执邮件。作者可随时点击“在线查稿”,获知该稿件的审稿情况、处理进展、审稿意见、终审结论等;有关稿件处理的相关结果编辑部不再另行纸质通知。  相似文献   
95.
研究了高压脉冲电场(PEF)对乳铁蛋白(LF)的抑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F质量浓度、电场强度、脉冲频率、脉冲数的增加,有利于LF抑菌能力的增强,而温度的升高会使之减弱。电场强度为35 kV/cm时,LF的抑菌能力达到最大值。LF的质量浓度越高,对电场强度的变化越敏感。当脉冲个数达到744时,LF的相对抑菌能力提高了34%。处理温度为15~55℃时,PEF处理的LF的相对抑菌性能增长了5%左右。当温度升高至65℃时,LF的相对抑菌能力下降显著,降低了约22%。  相似文献   
96.
面颊部扩张皮瓣的设计和转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利用扩张皮瓣修复面颊不同部位皮肤缺损的扩张皮瓣设计。方法269例面颊部血管瘤、瘢痕、色素痣患者,依不同的皮肤缺损位置,在邻近部位放置大小适度的1~3个50~400ml容积的扩张器,扩张充分后采用推进皮瓣法、旋转推进皮瓣法和易位皮瓣法修复。结果269例中共形成305个扩张皮瓣,利用推进皮瓣121个,旋转推进皮瓣145个,易位皮瓣39个;共出现并发症52例,分别为扩张皮瓣远端血运障碍、血肿形成、感染、注水壶渗漏、扩张器外露、睑外翻和包囊挛缩,这些并发症基本未影响最终的手术效果,术后面颊部形态正常。结论我们提出的扩张皮瓣的设计和转移原则,对于面颊部的皮肤缺损组织扩张术治疗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腮腺手术中耳大神经后支保留的可行性、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我们对48例腮腺肿瘤患者,按常规隐蔽切口腮腺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保留或不保留耳大神经后支。分别于术后10d及1、6、12个月进行随访,检测耳廓上部、耳垂、耳下区、耳前区和耳后区的触觉、痛觉,并观察其感觉变化情况。结果 48例中35例耳大神经后支保留,耳廓上部及耳后区感觉无减退。术后早期耳前、耳垂及耳下区感觉有不同程度的减退,以耳前区最明显,随着时间延长症状逐步好转,6个月时感觉接近正常。另13例耳大神经切断患者感觉减退症状更加明显,恢复时间延长。结论 腮腺手术中耳大神经后支保留是可行的,所采用的方法可靠,可减轻局部麻木感,提高患者术后早期生活质量,降低神经切断后产生局部永久性麻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8.
经皮穿刺颈椎髓核成形术治疗多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颈椎髓核成形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nucleoplasty,PCN)治疗多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3年7月~2005年6月因颈椎间盘突出症住院行PCN治疗的6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间隙分为两组:单间隙组(A组)34例,多间隙组(B组)30例。临床效果评价采用JOA评分标准(17分制并计算改善率),颈椎稳定性评价采用Katsumi标准。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颈椎稳定性。结果:随访6~24个月,A组平均14.1±3.7个月,B组平均13.9±3.8个月,A组术前JOA评分为9.19±2.64分,术后为14.37±1.42分,改善率为66.3%;B组术前JOA评分为8.89±2.31分,术后为14.33±1.28分,改善率为67.1%,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两组患者的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颈椎稳定性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N治疗多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效果优良,对颈椎稳定性影响小,不会造成颈椎失稳。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NeuroformⅡ支架植入联合Matrix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技术要点、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诊断为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病人11例,其中大脑前动脉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眼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椎基底动脉瘤2例。7例先行NeuroformⅡ支架瘤颈成形,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眼置入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4例先置入微导管于动脉瘤内,再释放支架后栓塞,术后3~6个月随访。结果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其中致密填塞8例,部分致密填塞3例,术后病人均恢复良好,4例短期随访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发生。结论NeuroformⅡ支架联合MatrixⅡ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0.
高能量损伤导致的下肢严重开放性损伤的保肢治疗,对骨科医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随着修复重建技术的提高和术后辅助治疗的完善,给保肢治疗带来了希望,但总体疗效仍不理想。我院自2003年1月~2004年12月共对32例下肢严重损伤患者行保肢治疗,现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保肢的指征、肢体重建的方法与时机及保肢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