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4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58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114篇
内科学   180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53篇
综合类   225篇
预防医学   153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85篇
中国医学   127篇
肿瘤学   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谢黎崖  张黎静 《中国基层医药》2003,10(12):1260-1261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 (立普妥 )与氟伐他汀 (来适可 )对高胆固醇血症病人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 0例高胆固醇血症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组 5 0例和氟伐他汀组 5 0例 ,治疗 6周后观察比较。结果 阿托伐他汀及氟伐他汀均能明显降低TC、TG、LDL C水平 (P <0 0 1或P <0 0 5 ) ,阿托伐他汀降TC、TG、LDL C的作用强于氟伐他汀 (P <0 0 5 ) ,两药均能升高HDL C水平 (P <0 0 5 ) ,但两组比较未达到显著差异 (P >0 0 5 )。两药不良反应均比较小 ,耐受性好。结论 阿托伐他汀降TC、TG、LDL C的作用优于氟伐他汀 ,但升高HDL C水平相似 ,两药均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2.

Background  

A wide range of outcomes have been assessed in trials of interventions for 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 however there appears to be little consensus on what constitutes the most relevant outcomes. The purpose of this systematic review was to identify the outcomes assessed in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of surgical interventions for CTS and to compare these to the concepts contained in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  相似文献   
73.
对24例经颅脑CT证实的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短潜伏期体感觉诱发电位(SEP)检查,结果BEAP总异常率79%,SEP总异常率83%,两种诱发电位均以时间参数的异常率明显比波幅度参数的异常率高。结论:在脑白质疏松症的临床早期,虽然还未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脑电生理已出现异常,诱发电位的检测可以作为早期诊断该病的一个敏感的辅助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4.
CD44v6、MMP-9过表达促进胃癌浸润转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CD44v6和MMP-9表达变化与胃癌浸润转移的关系及二者在胃癌浸润转移过程中的相关性。方法:运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D44v6和MMP-9在263例原发性胃癌的表达。结果:随着胃癌浸润程度的加深、淋巴结转移站次的提高以及TNM分期的进展,CD44v6和MMP-9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CD44v6和MMP-9阳性表达者胃癌细胞Ki-67标记指数明显高于其阴性者;二者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其共同表达者发生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机明显高于二者仅其中之一阳性表达或同为阴性表达者。结论:CD44v6、MMP-9过表达促进胃癌侵润转移,二者在胃癌浸润转移过程中相互关联,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年轻宫颈癌患者采用腹膜延长阴道的临床意义和术后放疗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以来住院年龄<45岁资料完整、随访可靠的宫颈癌患者73例分为两组,研究组41例行宫颈癌根治术加一侧或双侧卵巢移位加以腹膜延长阴道术,术前、术后3、6、12个月测性激素;对照组32例行宫颈癌根治术,或加一侧或双侧卵巢移位。两组术后高危因素者均行辅助放疗。结果:研究组术后测量阴道长度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疗后阴道较放疗前缩短,但仍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术后性生活满意度优于对照组。研究组15例行放疗,放疗后测FSH、LH明显升高,与放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放疗后卵巢衰竭明显;未行放疗者卵巢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年轻宫颈癌患者采用腹膜延长阴道明显提高术后性生活质量,但术后行放疗是影响性功能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76.
p16、p53和c-erbB-2蛋白在胃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扬  陈丽英  高美钦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3,37(3):266-268,276,F003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 p16、p5 3和癌基因 c- erb B- 2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进一步探讨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 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p16、p5 3和 c- erb B- 2蛋白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 结果  p16蛋白在正常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中表达呈下降趋势 ,异型增生和胃癌中 p16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胃粘膜 (P<0 .0 5 ) ,p16蛋白表达降低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 ;p5 3蛋白在胃癌中表达显著高于异型增生 (P<0 .0 5 ) ,并且与胃癌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P<0 .0 5 ) ;c- erb B- 2蛋白阳性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P<0 .0 5 )。 结论 p16、p5 3和 c- erb B- 2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协同促进的作用。检测 p5 3和 c- erb B- 2对判断胃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7.
目的 评价多引物嵌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柱离心式小量组织/细胞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DNA)抽提试剂盒提取DNA。用3套分别来自于长末湍重复序列(LTR)-gag、pol、env不同区域的序列引物进行嵌套式PCR扩增。结果 用多引物嵌套式PCR对28例不同来源标本进行检测,其中13例为HIV感染者,4例为HIV可疑感染者,4例为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感染者且HIV抗体检测为阴性,7例为正常者。经过检测每一套引物均漏检了1份标本,即每一套引物敏感性均为92.3%。HTLV标本经检测均为HIV阴性。根据判断标准,该检测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到100%,最低检测线达到103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结论 多引物嵌套式PCR具有高敏感性及特异性,在鉴定HTV感染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可作为蛋白印迹试验的补充和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78.
肱骨外髁的空间有限元计算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肱骨外髁在不同体位时的实际受力状况,探讨肱骨外髁翻转骨折的发生机制。方法:利用儿童尸体肱骨作为样本建立肱骨中下部三维空间模型,测算肽关节伸直和屈曲位时旋前、中立、旋后等六种位体状态下,肱骨远段各点的应力值。结果:无论何种体位下加载,肱骨外髁区的平均等效应力值最大,滑车桡侧区次之,滑车尺侧区最小;且屈曲位时各区应力均大于伸直位。屈曲位后区应力显著大于前区。而伸直位时伸肌腱作用点的有效应力值均较屈曲位大,且大了35%-77%。结论:肽关节屈曲位跌倒时暴力沿前臂通过桡骨小头,向上传导撞击肱骨小头最易引起肱骨外髁骨折,并可延及滑车桡侧区,而滑车尺侧区较少发生破坏;伸直位时则因前臂伸肌群强烈收缩而拉脱外髁致骨折。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荧光法筛查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中的实用性。方法新生儿出生72 h后采足跟血,滴在规定的滤纸上,采用荧光法测定G6PD活性水平,同时与荧光斑点法、G6PD/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酸(6PGD)比值法进行比较。并且检测3 706例新生儿G6PD正常水平及筛查临界值(cut off值)。结果该方法最低检测限为0.52 U/gHb,批内平均变异系数(CV)为9.8%,批间平均CV为11.1%,高、中、低3个浓度的平均回收率为96.4%。实验结果与目前国内筛查使用的荧光斑点法的符合率为97.5%,和G6PD/6PGD比值法的符合率为100%。筛查cut off值建议定为2.7 U/gHb。结论荧光法适用于新生儿G6PD缺乏症的筛查。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用吡喹酮与甲苯达唑药盐治疗福建棘隙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对109例粪检福建棘隙吸虫卵阳性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用吡喹酮(A)5mg/kg;(B)2.5mg/kg顿服与甲苯达唑(C)总剂量800mg,80mg/d,连服10d;(D)总剂量400mg,40mg/d,连服10d(药盐)治疗,于治后1wk和4wk复查,以虫卵阴转率和减少率为评价疗效。结果:4wk后上述4组阴转率依次为100%、92.3%、85.2%和71.4%;虫卵减少率为84.8%—100%,A、B组疗效显著优于D组。结论:吡喹酮(2.5—5mg/kg)疗效高,疗程短,服药简便,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甲苯达唑疗效尚可,在伴有肠道线虫感染时可用500mg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