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340篇 |
免费 | 3831篇 |
国内免费 | 242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39篇 |
儿科学 | 649篇 |
妇产科学 | 287篇 |
基础医学 | 2215篇 |
口腔科学 | 691篇 |
临床医学 | 4777篇 |
内科学 | 3660篇 |
皮肤病学 | 394篇 |
神经病学 | 747篇 |
特种医学 | 1671篇 |
外科学 | 3336篇 |
综合类 | 11043篇 |
现状与发展 | 12篇 |
预防医学 | 4594篇 |
眼科学 | 368篇 |
药学 | 4979篇 |
45篇 | |
中国医学 | 4080篇 |
肿瘤学 | 17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9篇 |
2023年 | 542篇 |
2022年 | 1268篇 |
2021年 | 1502篇 |
2020年 | 1342篇 |
2019年 | 712篇 |
2018年 | 797篇 |
2017年 | 1048篇 |
2016年 | 859篇 |
2015年 | 1485篇 |
2014年 | 1935篇 |
2013年 | 2475篇 |
2012年 | 3641篇 |
2011年 | 3706篇 |
2010年 | 3373篇 |
2009年 | 3020篇 |
2008年 | 3261篇 |
2007年 | 3042篇 |
2006年 | 2684篇 |
2005年 | 2222篇 |
2004年 | 1699篇 |
2003年 | 1357篇 |
2002年 | 965篇 |
2001年 | 931篇 |
2000年 | 706篇 |
1999年 | 281篇 |
1998年 | 60篇 |
1997年 | 56篇 |
1996年 | 51篇 |
1995年 | 43篇 |
1994年 | 36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9篇 |
1982年 | 9篇 |
1965年 | 13篇 |
1964年 | 17篇 |
1963年 | 14篇 |
1962年 | 10篇 |
1959年 | 12篇 |
1958年 | 14篇 |
1957年 | 14篇 |
1956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2.
COPD机械通气病人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病人机械通气后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的特点。②方法 取32例COPD并发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病人下呼吸道分泌物做痰细菌学培养,同时做药物敏感试验。③结果 32例病人共分离出菌株76株,阳性率71.7%,其中混合感染10例次。其中革兰阴性杆菌(GNB)58株,占76.3%;阳性球菌10株,占13.2%;真菌8株,占10.5%。常见致病菌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杆菌为主,GNB中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的耐药率高。④结论 COPD应用机械通气病人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性高。 相似文献
3.
后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的临床疗效观察(附5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的操作要点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后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治疗肾肿瘤5例,其中肾癌3例,肾错钩瘤2例,瘤体直径1.5~4.0cm。具体方法是:①暴露瘤体和肾动脉;②采用硅胶管牵拉肾动脉,必要时可暂时阻断肾动脉;③于瘤体1cm正常肾组织处用电钩切除瘤体;④采用生物蛋白胶、止血纱布缝合加压处理创面出血。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50~210min,术中出血80~350ml。术后1~2天肠道功能恢复并可床上活动,1~4天可下床活动。术后住院5~9天,平均7天。结论:后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安全、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对外生性生长、直径小于4cm瘤体,该法可作为首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电子动能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对182例(198侧)输尿管结石患者采用输尿管镜下电子动能碎石术治疗。结果:一次性碎石成功率为95.0%(188/198),并发症发生率为4.0%(8/198),其中穿孔2侧。结论:输尿管镜下电子动能碎石术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一种安全、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围生期窒息发生率和死亡率近10年变迁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近10年来围生期窒息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变迁,探讨围生期窒息相关因素及开展新法复苏对围生期窒息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对近10年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分娩的所有活产新生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窒息的发生率、死亡率、病死率,观察上述指标的逐年变化趋势及季节变化的情况,并探讨性别、双/多胎、出生体质量、胎龄分娩方式对这些指标的影响。结果轻度窒息发生率在开展新法复苏后明显下降,并稳定在1.5%左右,而重度窒息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无明显变化。窒息儿的发生率以4月份最高,但死亡率和病死率以7月份最高。窒息的发生还与性别、双/多胎、出生体质量、早产以及阴道助产有关。结论围生期窒息的发生与性别、双/多胎、出生体质量、胎龄密切相关;新法复苏能显著降低轻度窒息的发生率,对重度窒息的发生率和窒息病死率无明显影响;窒息儿的死亡率和病死率与季节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治疗颅脑外伤后肢体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实施的21例显微外科治疗颅脑外伤后肢体痉挛状态,根据不同病例采用相应的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包括:胫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腰骶段脊神经后根,共计50个肢体.结果 术后随访2~24个月,全部患者术后立即感相应肢体痉挛状态缓解,随访期间缓解率为98%(49/50).随访期间运动功能改善率为86%(18/21),生活质量提高率为95%(20/21).术后发生肢体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26个(52%),肌力下降18个(36%),随访期间均见好转.术后痉挛状态复发1个(2%).结论 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是治疗颅脑外伤后肢体痉挛状态安全有效的方法.选择适应证及手术时机和术后坚持康复训练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CT增强扫描在评价NSCLC血管生成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水平与CT增强程度的关系 ,从影像学角度评价肿瘤血管生成在肺癌诊断、治疗及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30例NSCLC病人进行动态螺旋CT扫描 (SCT) ,测量病灶增强幅度 ,并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VEGF。对病灶增强值、VEGF阳性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例肺癌病人CT增强值均数为 (36 .2 8± 6 .41 )HU ,VEGF阳性表达 2 1例 ,阴性表达 9例。VEGF在中晚期的阳性表达高于早期病人 (Ρ<0 .0 5) ,淋巴结转移组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 (Ρ <0 .0 5) ;癌灶增强值与VEGF阳性表达、肿瘤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亦呈正相关。结论 NSCLC的CT增强程度能够反映肿瘤的血管生成 ,并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有助于肺癌的诊断、TNM分期 ,而且可以从肿瘤分子生物学行为方面补充目前肺癌分期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电针对沙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原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实验利用沙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电针对脑缺血及再灌注各期脑电活动的影响及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结果表明:缺血10mln,脑电幅度受到严重抑制,甚至变平坦,总功率大大下降,再灌注后总功率难以恢复,在120min时仅恢复到缺血前的27.39±11.31%,以后即不再进一步恢复,电针组动物缺血10min再灌注后,脑电的恢复明显比对照组快,120min时恢复至缺血前的71.45±16.46%(P<0.01),240min时继续恢复至缺血前的75.27±18.43%。同时电针能明显减轻缺血10min后再灌注24小时的神经原缺血性损伤。结果提示:电针对急性脑缺血引起的神经原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能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国产光敏剂血卟啉单甲醚(HMME)在不同溶液中光漂白反应动力学规律,加深对光漂白反应复杂反应过程的理解,并为HMME-PDT治疗微血管病变的数学建模研究提供实验依据和参数。
方法 根据光化学反应动力学原理,从理论上推导出在单纯溶液和复杂溶液(含可被光氧化的底物)中,单态氧介导的光漂白反应动力学方程,通过对实验测定的漂白数据(不同时间点的HMME浓度)进行拟合,进一步验证理论推导出光漂白反应动力学方程。
结果 HMME在单一溶液体系(PBS、DMSO)中的光漂白符合1级反应动力学过程,在含底物的复杂体系(白蛋白缓冲液、细胞悬液)中符合2级反应动力学过程。
结论 HMME在不同溶液体系中的光漂白遵循不同的反应动力学规律。根据化学反应动力学原理进行光漂白等复杂光化学反应过程的数学模拟是可行的,并有利于对复杂光化学反应过程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