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0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51篇
耳鼻咽喉   30篇
儿科学   83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19篇
口腔科学   41篇
临床医学   209篇
内科学   173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65篇
外科学   130篇
综合类   413篇
预防医学   196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123篇
  1篇
中国医学   107篇
肿瘤学   7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8篇
  1974年   5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5篇
  1956年   8篇
  1955年   7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探讨人胎儿心脏成纤维细胞(FCFS)经不同浓度的醛固酮(ALD)干预后增殖的变化以及对细胞中I、III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酶II消化法、差速贴壁法、差速脱壁法获取并纯化FCFS,在不同浓度醛固酮作用下,应用CCK-8活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增殖率。应用RT-PCR方法检测细胞中I型胶原前胶原A1(COL1A1)和III型胶原前胶原A1(COL3A1)mRNA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检测COL1A1、COL3A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ALD可浓度依赖性促-进FCFS增殖;低浓度的ALD(10-9、10-8、10-7mol/L)可明显促进FCFS中COL1A1、COL3A1表达,而10-6mol/L的ALD没有明显作用,10-5mol/L的ALD甚至起到抑制作用。结论:ALD可促进FCFS的细胞增殖,其增殖程度随浓度升高而升高;ALD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以促进COL1A1和COL3A1表达,高浓度ALD对两种分子表达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电纺纳米纤维支架的拓扑线索对于大鼠原代背根神经元(DRGn)培养及其与雪旺细胞(SCs)共培养的影响。 方法: 构建具有随机分布和轴向有序排列拓扑结构的PMMA电纺纳米纤维,分别为随机和有序PMMA电纺纳米纤维组,以PMMA薄膜作为对照组;分离纯化大鼠原代DRGn和SCs,与上述各组PMMA电纺纳米纤维共培养;利用慢病毒技术转染荧光蛋白基因作为显色方法,观察PMMA电纺纳米纤维的拓扑线索对于DRGn神经突生长的影响,在共培养实验通过荧光图像的快速傅立叶转换(FFT)及半高全宽值(FWHM)的计算,定量分析电纺纤维对DRGn神经突和SCs细胞突起的接触引导作用。 结果: 大鼠原代DRGn和SCs均能够顺利在PMMA材料上贴壁并生长;与PMMA薄膜组比较,随机和有序PMMA电纺纳米纤维组DRGn平均神经突数量及神经突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实验中,电纺纤维的拓扑线索对于 DRGn神经突和SCs细胞突起的生长均具有明显的接触引导作用,与PMMA薄膜组和随机PMMA电纺纳米纤维组比较,有序PMMA电纺纳米纤维组DRGn和SCs的FWHM值均明显降低 (P<0.01),有序PMMA电纺纳米纤维能够在空间上促成DRGn神经突和SCs细胞突起建立共定位。 结论: 有序PMMA电纺纳米纤维具有作为脊髓损伤(SCI)后植入性支架材料的潜力,其拓扑线索有可能加速SCs的轴突髓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脾(胃)气虚证家兔血清胃动素(Motilin,MOT)的影响。方法采用利血平造脾(胃)气虚证模型,观察各组家兔治疗前后血清胃动素含量等的变化。结果埋线组能改善脾(胃)气虚证症状,增加其进食量(P〈0.01),降低脾(胃)气虚证血清胃动素含量(P〈0.01),其疗效与中药组相近。结论穴位埋线疗法能明显改善家兔的脾(胃)气虚证症状体征及调节胃肠蠕动,从而改善其消化功能。  相似文献   
24.
目的 研究新生期大鼠反复惊厥对海马区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MR和GR表达的影响,以及对成年期大鼠记忆功能的影响,探讨发育期脑损伤和脑内相关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生后7 d的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只,惊厥组每日吸入三氟乙醚诱导惊厥发作1次,每次持续30 min,连续6 d;于反复惊厥后1、3、7、30、60 d处死大鼠取脑,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海马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MR和GR表达的变化.最后一组大鼠处死前于第61~65天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对照组同样操作但不吸入三氟乙醚.结果 61~64 d,两组大鼠寻找平台时间均逐渐缩短,惊厥组大鼠在第64天的平均寻找平台时间[(82 424.3±35 622.0)ms]与对照组[(40 712.4±29 467.6)ms]比较明显延长(P=0.001).在第65天,惊厥组大鼠120 s内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1.2±0.9)次]较对照组[(3.1±1.3)次]明显减少(P<0.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新生大鼠反复惊厥后的1、3、7、30、60 d海马CA1~4区GR、MR的表达较埘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海马区GR及MR随脑发育成熟表达不断增高,呈现一定规律及分布特点,参与了脑发育过程.新生大鼠反复惊厥造成海马GR、MR表达的持续异常,参与发育期脑损伤.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流程改革对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作用。方法运用"业务流程重组"的理念和方法,持续性改进和优化原有流程中不合理环节。对比2007年1-6月流程重组前和2009年1-6月流程重组后的各项运行数据。结果工作流程重组后用药失误率、药品破损率及人员配置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流程重组是对原有工作模式的彻底变革和成功尝试,使药品流通由审方到配置过程更加科学、合理、高效。  相似文献   
26.
主动脉夹层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主动脉夹层临床特点的认识水平,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分析31例主动脉夹层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结果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占80%以上,主要首发症状为突发性撕裂样疼痛,增强CT诊断符合率高(100%)。结论以突发胸痛就诊,尤其有高血压者,必须考虑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增强CT是确诊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方法,药物治疗的首要问题是稳定高血压和控制心率,手术治疗是彻底治愈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在放大内镜下应用窄带成像(NBI)技术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时胃黏膜微细结构变化的特点.方法 在放大内镜下应用NBI对170例有不同上消化道症状患者的胃黏膜微细结构进行观察和分型.用Warthin-starry银染色和患者血清Hp抗体以检测Hp感染.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170例患者中Hp感染阳性者69例,Hp感染阴性101例,胃体下部大弯侧集合静脉分为规则型(R)、不规则型(I)和消失型(D),Hp感染率分别为:6.67%、61.9%和84.75%,其中D及I型感染率明显高于R型,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窦部大弯侧胃小凹形态分为B、C、D、E 4型,Hp感染发生率分别是22.22%、82.69%、27.78%和10.00%,C型感染率最高,与B、D、E 3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D、E 3型问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在放大内镜及NBI下Hp感染时胃黏膜微细结构特点是集合静脉不规则、紊乱、模糊甚至消失;胃小凹稀疏延长、迁曲,小凹开口扩大、表面不均匀发红;且图像清晰度显著优于单独应用放大内镜.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并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5例脾脏SAN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其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预后进行分析与总结.5例患者中男1例,女4例,中位年龄31岁.结果: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无法确诊...  相似文献   
29.
目的 分析慢性前列腺炎(CP)病原菌感染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降低CP病原菌感染及临床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0年1月 - 2017年12月门诊及住院CP治疗患者826例,分析病原菌感染特征,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826例CP病人中培养阳性患者482例,感染率为58.35%。482例患者检出病原菌520株,G+球菌448株(86.15%)、G-杆菌49株(9.42%)、G+杆菌23株(4.42%)。G+球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G-杆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各病原菌对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耐药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尿路感染史、每周手淫次数≥2次、每周性生活次数≥4次、长时间憋尿史、固定体位时间≥3 h、性伴侣感染、酗酒是发生CP病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临床应根据病原菌药敏结果及药代动力学知识正确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高治愈率,制定防治危险因素的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0.
国内外文献中关于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或生殖股神经的变异包括起源、行程、数目、分支分布等诸多情况[1~4].作者在解剖1具青年女性尸体时,发现其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分支或分布都有异常.该变异尚未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