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9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64篇
耳鼻咽喉   36篇
儿科学   99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155篇
口腔科学   51篇
临床医学   257篇
内科学   214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85篇
外科学   161篇
综合类   502篇
预防医学   252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149篇
  2篇
中国医学   131篇
肿瘤学   99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11篇
  1974年   5篇
  1965年   5篇
  1963年   4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7篇
  1956年   9篇
  1955年   7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比较应用Danielson成形术与Danielson加人工瓣环矫治Ebstein心脏畸形的效果,以确定后者在治疗Ebstein心脏畸形中的作用.方法 2006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31例10岁以上的青少年及成年A或B型Ebstein心脏畸形患者中19例采用单纯Danielson成形术矫治(A组),12例采用Danielson成形术加人工瓣环矫治(B组),回顾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 围术期A组死亡1例(1/19例),B组无死亡,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0).所有术后生存患者随访5~41个月,平均(23.0±18.5)个月.A组术后1年1例因中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再次行三尖瓣成形术后死亡;B组术后无晚期死亡,组间远期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24).超声复查显示患者房化心室均消失;三尖瓣反流结果,A组轻度11例,中到重度7例,B组轻度2例,无中到重度,组间差异显著(P=0.026).心功能NYHA A组Ⅰ级11例,Ⅱ~Ⅲ级7例;B组均为Ⅰ级,P=0.024.随访期内B组的6 min步行距离(6MWD)显著优于A组[(415±41)m对(382±46)m,P=0.047].结论 Danielson成形术加用人工瓣环矫治有助于提高A或B型Ebstein心脏畸形患者的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脏外科手术后心包积液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2 462例患者临床资料,定义心包积液诊断标准.观察心包积液患者与无积液患者的临床表现,对症治疗,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509例(2.3%)患者有心包积液262例有临床特殊症状,其中51例有心包压塞的临床表现.有、无心包积液的患者年龄、性别、冠心病史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体重、瓣膜病、主动脉阻断和体外循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包积液的危险因素有大体重,术前心功能Ⅲ、Ⅳ级,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大血管疾病,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延长.超声引导下的心包积液穿刺引流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40例术前诊断为肾癌的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影像学特征,以期提高肾脏肿瘤的诊断准确率,减少过度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术前影像学诊断为肾癌的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评价CT平扫及增强后三期扫描中肿瘤的大小、位置、强化模式、强化程度、是否伴有钙化等。结果肿瘤最大径1.6~7.9(3.48±1.68)cm;38例表现为实性占位,2例表现为囊实性占位(BosniakⅣ型);1例肿瘤伴有钙化;就强化程度而言,13例表现为轻度强化,18例表现为中度强化,9例表现为明显强化;就强化模式而言,28例表现为延迟强化,12例表现为非延迟强化;10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30例表现为均匀强化。结论 CT强化程度,强化模式及特殊征象在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受体7(CXCR7)蛋白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生物学行为及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择14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30例正常膀胱组织标本:肿瘤标本中非肌层浸润性癌104例,肌层浸润性癌44例;G147例、G2 73例、G3 28例;单发肿瘤89例,多发肿瘤59例;非肌层浸润性癌中未复发40例,复发64例.采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膀胱癌和正常组织中CXCR7蛋白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正常组织中CXCR7蛋白的表达水平为10.0%(3/30),肿瘤组织为85.1%(126/148);单发及多发肿瘤CXCR7蛋白高表达率分别为49.4%(44/89)和71.2%(42/59),G1、G2、G3膀胱癌CXCR7蛋白高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4.0%(16/47)、65.8%(48/73)、78.6%(22/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肌层浸润性肿瘤和肌层浸润性肿瘤中CXCR7蛋白高表达阳性率为51.9%和72.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中CXCR7蛋白高表达阳性率为64.1%和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aplan-Merier曲线显示,CXCR7蛋白高表达组患者和CXCR7蛋白低表达组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CXCR7蛋白高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相关,提示CXCR7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 of CXCR7 in bladder cancer and analyze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relationship with bladder cancer recurrence. Methods The expressions of CXCR7 protein in 148 specimens of bladder cancer and 30 specimens of normal bladder tissues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was then analyzed. Results The expression of CXCR7 protein was higher in bladder cancers than in the adjacent normal tissues (P<0.01). CXCR7 protein expression rates were 49. 4% and 71.2% in mutifocal tumors and unifocal tumors, while 34.0%, 65.8% and 78. 6% in G1, G2, and G3 tumors, respectively (P<0. 01). Expression of CXCR7 protein was higher in 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s than in 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s (72. 7% versus 51.9% ,P<0.05). In patients followed up for 2-95 months, CXCR7 protein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ce than with non-recurrence (64. 1% versus 32.5%, P<0.01). Kaplan-Meier analysis and the log-rark test showed that the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group of lower CXCR7 expression group and the higher expression group (P<0.01). Conclusions The expression of CXCR7 protein is high in bladder cancer and the analysis of CXCR7 protein expression is potentially valuable in prognostic evaluation of bladder cancers. CXCR7 may play a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bladder urothelial cell cancer.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主动脉瓣环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后中期疗效和心功能恢复情况,探讨小口径瓣膜的使用范围。方法1990年7月至2003年6月共对62例患者施行19号主动脉机械瓣膜置换术(19mm瓣膜组),同时选择62例同期置换21号以上机械瓣膜患者做对照(21mm瓣膜组);术后随访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指标,采用Kaplan—Meier分析生存曲线计算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9mm瓣膜组中有38例主动脉瓣区仍存在Ⅱ级以上杂音,心电图检查18例有ST段改变,术后11例仍存在胸闷、胸痛症状,术后心功能Ⅱ级33例,Ⅲ级29例;21mm瓣膜组术后心电图检查6例有ST段改变,术后3例有胸闷症状,偶尔有胸痛不适6例,术后心功能Ⅱ级48例,Ⅲ级14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两组患者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指数、主动脉跨瓣压差等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5年与术前比较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mm瓣膜组术后1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3.5%、74.2%;21mm瓣膜组术后1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5.2%、79.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0.110)。结论小口径主动脉瓣置换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和中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医用电子去脂机行颈部脂肪抽吸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共收治就医者87例,按其要求分别对颈前区、颈项部等进行电子去脂术,针对每位就医者手术治疗前后颈围测量及照片的对比,进行临床效果的评估。结果:全部病例均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术后无反弹,术中损伤小,就医者无明显痛苦,手术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医用电子去脂机行颈部脂肪抽吸,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治疗效果显著,就医者易接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行微通道经皮肾镜下碎石术(mini-PN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超声引导下行mini-PNL术共896例,其中肾鹿角形结石396例,肾盂结石350例,输尿管上端结石143例,移植肾结石7例.结果:896例患者中146例(16.3%)术前超声评估患肾积水较轻,而穿刺前输尿管插管,注生理盐水形成人工肾积水便于穿刺.872例(97.3%)患者1次穿刺成功,其余24例(2.7%)于一周后经第2次穿刺,22例成功,2例改行X线定位穿刺成功;碎石术中B超发现345例(38.5%)存在>5 mm结石,在超声引导下定位并粉碎.术后每两周超声随访,1个月后,896例患者中823例(91.8%)结石完全清除,73例(8.2%)有残余小结石.并发症包括发热111例(12.3%),其中8例高热伴发菌血症败血症;出血138例(15.4%),其中2例发生下腔静脉损伤,但无严重出血发生;胸腔积液3例(0.3%);无腹腔内脏器损伤发生.结论:超声能对拟行mini-PNL术的病例作出准确判断,指导术前准备;术中超声引导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并有效避免血管及脏器损伤,避免大结石残留;术后可正确评估手术疗效.超声引导mini-PNL术治疗上尿路结石安全可行,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S)相关蛋白C(SP-C)与合成脂质构成的重组PS活性的变化。方法 从新鲜猪肺的灌洗液中提取PS,从PS中分离出SP-C。将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二油酰磷脂酰胆碱和棕榈酰油酰磷脂酰甘油按60:20:20的重量比混合,即为合成脂质(SL),将SP-C按1%、2%、3%(与脂质的重量比)加入SL中,制成三种重组PS:RS-1、RS-2和RS-3。将上述物质溶于生理盐水中即为实验液体。用气泡型表面张力计测定各实验液体的表面张力。将PS缺如的未成熟胎兔随机分为4组:PS、SL、RS-3和对照组。分别向PS、SL和RS-3组气道内注入PS、SL、RS-3液;对照组未注入任何物质。然后进行人工通气,通气后5、10、15、20min测定各组潮气量。结果 PS的最小表面张力(γmin)为(0.9±0.3)mN/m,SL的γmin为(22.6±1.3)mN/m,明显高于PS(P<0.01);随SP-C浓度的增加γmin逐渐降低,RS-3的γmin降至(0.7±0.1)mN/m(与PS相比,P>0.05)。通气20min时,PS组、RS-3动物的潮气量分别达到(25±7)ml/kg、(25±4)ml/kg,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L组(P<0.01)。结论 不含SP-C的合成脂质表面活性低,加入SP-C后构成的重组PS表面活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男性间质性膀胱炎(IC)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男性IC的诊治效率. 方法 2010年1 -12月收治男性IC患者18例,患者均表现为明显的耻骨上区和腹股沟区疼痛,并伴有尿频、尿急症状.18例均曾误诊为ⅢB型前列腺炎,且治疗无效.按照NIDDK的IC诊断标准,根据PUF表评分>15分、钾离子通透试验(PST)阳性以及麻醉下膀胱镜检查发现“红斑征”确诊IC.18例治疗前均行24 h排尿卡记录、尿常规、前列腺液常规及细菌培养等检查,并行麻醉下水扩张治疗.术后口服托特罗定缓释片治疗,每天1次,每次4 mg,疗程1个月;同时术后1周开始行膀胱灌注治疗(2%利多卡因20 ml+肝素3.75万U+5%碳酸氢钠5 ml),每周2次,疗程12周. 结果 18例患者水扩张术后采用PUF表评分和24h排尿卡记录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9个月,患者症状均获得缓解.治疗前后PUF评分值分别为(19.2±4.1)、(13.6±2.4)分;24 h平均排尿次数分别为(11.5±3.9)、(7.5±4.3)次;24h平均每次排尿量分别为(159.5±30.8)、(241.7±45.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男性IC与(Ⅲ)B型前列腺炎临床症状相似,可通过PUF评分、PST试验以及麻醉下膀胱镜检查提高男性IC的诊断率,结合水扩张和术后口服托特罗定缓释片联合肝素膀胱灌注治疗可显著改善男性IC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