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通过分析外科手术学课程的较强实践性以及与临床紧密联系的特点,结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多年教学经验,对该课程师资的选择以及培训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与总结,为扩招形势下全面提高外科手术学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无菌技术和外科基本操作技能。  相似文献   
32.
背景:国内报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取材于成人细胞,小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较少.目的:拟分离培养小儿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生物学特性以及向成骨、成脂肪、成神经分化的潜能.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材料:实验于2006-03109在武汉同济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小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自5~8岁因髋关节发育不良行骨盆截骨术的患儿,男1例,女2例,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并征得所有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地塞米松、维生素C、β-甘油磷酸钠、甲基异丁酸黄嘌呤、胰岛素、吲哚醚辛、羟基丁酸苯甲醚均为Sigma公司产品,二甲基亚砜为Amersco公司产品.方法:经Percoll梯度分离接种获得小儿骨髓间充质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排列分布情况.分别采用成骨细胞诱导剂(β-甘油磷酸钠,地塞米松,维生素C)、成脂肪细胞诱导液(地塞米松,甲基异丁酸黄嘌呤,牛胰岛素,吲哚美辛)及二甲摹亚砜和羟基丁酸苯甲醚无血清培养摹诱导剂干预细胞向成骨、脂肪、神经细胞分化,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CR、免疫细胞染色方法检测成骨标志物(碱性磷酸酶、骨钙素mRNA、钙结节)、脂肪标志物(脂滴、PPAR Y-2mRNA)、以及类神经标志物(尼克氏体、神经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主要观察指标:①d,JL骨髓间充质细胞形态以及增殖情况.②成骨、脂肪及类神经标志物检测结果.结果:①小儿骨髓间充质细胞贴壁容易,细胞细长梭形,增殖能力强,融合后呈旋涡状分布.②骨髓间充质细胞分别经各诱导剂诱导后,细胞形态均发生相应的变化,用化学染色、PCR、免疫细胞染色等方法检测成骨标志物、脂肪标志物及类神经标志物有明显阳性表达.结论:小儿骨髓间充质细胞生长具有稳定增殖、传代的能力,具有成骨、成脂肪、成神经等多方向的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周期性机械牵张应力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活性与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2/06在同济医院矫形外科实验室完成。①建立体外细胞周期性机械牵张力学装置,并利用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分析基膜的力学分布。②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③取第3~6代细胞接种于弹性硅胶膜培养板,分组:实验组细胞接受力学装置1.0Hz的频率,不同大小的应力(3%,6%,9%,12%,18%)、不同时间(12,24,36,48,60,72h)的机械信号刺激,对照组细胞不受力学信号刺激,其他培养条件与实验组一致。④细胞行力学干预后,用相差显微镜观察行细胞形态、排列,分别用细胞计数法、四甲基偶氮唑和流式细胞仪测量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结果:①自行建立的力学装置性能稳定,细胞接种硅胶6孔板后12~24h贴壁,贴壁良好,24h后细胞覆盖率约达70%,无细菌污染现象,可以用于应力刺激体外细胞效应的实验研究。②应力干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2h后,细胞形态稍变细长,轮廓鲜明,并沿受力环切线方向规则排列,干预24h变化更明显。③通过细胞计数、四甲基偶氮唑、流式细胞周期检测,发现适当大小的力学刺激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促细胞增殖作用,增殖指数增大,其中12%的应力作用最明显,其增殖指数约为对照组的1.86倍;过强的机械应力(18%)对细胞不具有促增殖效应,并可能存在毒性作用;早期力学干预可以促进细胞增殖,干预时间过长(48h以后)反而表现为抑制生长趋势。结论:适当的周期性牵张应力可以提高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clubfoot,CCF)软组织挛缩的机制。方法收集本院20例(2006年8月~2007年8月)手术治疗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的内侧三角韧带组织和5例尸体正常三角韧带组织进行对照研究。所取标本进行常规HE组织学染色观察以及波形蛋白(Vimentin,Vim)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染色结果应用图像分析软件和SPSS软件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统计学结果显示:马蹄内翻足标本中波形蛋白(Vim)均呈现阳性反应,表达光度值为(0.51±0.07);而对照组5例中仅有少数波形蛋白(Vim)反应阳性,表达光度值为(0.234±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波形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促进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内侧软组织孪缩。  相似文献   
35.
目的 为经S_1椎弓根水平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固定术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7月收集50个成人骨盆的螺旋CT扫描数据,重建骨盆三维模型,模拟经皮托力螺钉固定.测量S_1椎弓根的宽和高、骶髂关节拉力螺钉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进针点至S_1椎体对侧前皮质和髂后上棘的距离.结果 S_1椎弓根的宽和高分别为(20.43±1.63)mm和(20.26±0.99)mm;2枚螺钉的进针点均在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的连线上方,至髂后上棘的距离分别为(49.87±6.80)mm和(51.11±7.15)mm.螺钉平行进入S_1椎弓根,与髂骨翼后外侧面垂直,与冠状面和欠状面的夹角分别为18.35°±5.20°和77.62°±3.98°.进针点到S1椎体对侧前皮质的距离分别为(76.08±4.32)mm和(77.62±3.98)mm.骶髂关节拉力螺钉的长度、S_1椎弓根的高度和宽度、进针点到髂后上棘的距离、进针点与冠状面的夹角在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成人在S_1椎弓根水平均町置入2枚直径为6.5 mm的拉力螺钉,钉道参数的解剖学测量为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固定手术导航模板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6.
目的分析先天性巨结肠(HD)及同源病(HAD)术后患儿直肠肛管测压参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6例巨结肠术后患儿,包括32例HD和24例HAD,进行随访,并根据排便功能分为正常组、污粪组及便秘组。同时进行直肠肛管测压检查。根据不同病理分型,临床症状及随访时间比较分析测压结果。结果直肠肛管抑制反射(RAIR)重现率为55%,术后1a内RAIR重现率明显低于1a以上患儿(P〈0.05)。HD术后患儿肛管直肠蠕动频率明显大于HAD(P〈0.05)。按主观症状将患儿分为正常、污粪和便秘组,便秘组肛管/直肠静息压之比及高压带长度与前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a〈0.01)。结论部分患儿术后RAIR可恢复,并与术后时间有关,HD术后肛门功能改善优于HAD。影响术后测压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牵张应力对小儿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内钙离子的影响。方法分离并培养小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体外装置对第3~6代细胞加载牵张应力,在细胞受力前加入钙离子拮抗剂(维拉帕米,20μmol/L)预处理30 min,用fluo-4/AM荧光标记,检测不同时间刺激后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荧光值。结果应力干预MSCs后,受力1 min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即升高,荧光强度是对照组的164.63%,干预3 min组、5 min组升高更明显,干预10 min组钙离子升高幅度有下降趋势:应力干预前加入钙离子拮抗剂维拉帕米进行预处理,各组细胞内钙离子升高程度减轻。结论MSCs受牵张应力刺激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发生明显变化,维拉帕米起部分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分析后路环形减压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后路环形减压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情况及末次随访VAS、JOA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及神经损伤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末次随访VAS、JOA评分及改善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环形减压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高,预后恢复情况好,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9.
[目的]研究维拉帕米(Verapamil)在周期性牵张应力对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早期反应基因蛋白表达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推断出Ca2+ 通道在细胞响应力学的信号传导途径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并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体外细胞牵张应力装置对第3~6代细胞加载力学信号,在应力干预细胞前加及不加钙离子拮抗剂(维拉帕米),受力结束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钙离子荧光强度,用RT-PCR以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各组细胞内c-fos、c-jun和c-myc基因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加载力学信号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发生改变,c-fos、c-jun和c-myc基因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强(P<0.01),经维拉帕米预处理后,以上生物学效应受到抑制(P<0.01).[结论]在牵张应力作用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a2+内流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周期性牵张应力的早期应答反应中起到了部分作用,可能依赖钙离子通道的活化来调控.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游离组织瓣联合游离植皮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修复肢体严重创伤后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技巧与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游离组织瓣联合游离植皮VSD技术修复43例肢体严重创伤后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男32例,女11例;年龄5~66岁,平均32.5岁.创面部位:上肢10例,下肢33例;创面面积为20 cm ×7 cm~52 cm ×22 cm.31例合并骨折,18例合并慢性骨髓炎.患者经彻底清创后,行外固定支架或简便内固定重建骨骼支架,然后采用VSD技术治疗.待创面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后,采用不同类型的穿支皮瓣、肌皮瓣或肌瓣等游离组织瓣修复深部组织裸露的创面,同时行游离植皮VSD技术治疗游离组织瓣周围残留的肉芽创面. 结果 43例患者经清创、VSD技术治疗1~3次(平均1.8次)[5~21d(平均10.5d)]后,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感染得到控制.43例患者术后获5~32个月(平均12.6个月)随访.40例患者游离组织瓣全部成活;1例患者游离皮瓣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全部成活;2例患者皮瓣远端边缘部分坏死.所有患者游离组织移植区及游离植皮区组织均成活,且质地良好、外观满意,感染控制良好,患肢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对于肢体严重创伤后大面积软组织缺损,采用游离组织瓣移植联合游离植皮VSD技术治疗可有效修复创面,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肢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