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7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23篇 |
内科学 | 14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31篇 |
预防医学 | 12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12篇 |
中国医学 | 8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13.
14.
16.
目的探讨PICC穿刺患者带管期间针眼发红与留置时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15日~2010年1月29日在我院进行PICC穿刺导管维护的2551例次患者针眼发红情况。根据患者PICC导管的留置时间分为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第4个月、第5个月、第6个月、第7个月及以上,共计7个时间段,其PICC导管维护例次分别为:961、479、389、293、175、109、145例次。结果PICC导管留置第1个月到第7个月及以上,针眼发红发生率分别为4.06%、3.13%、4.37%、7.85%、9.14%、5.5%、2.07%,针眼红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第5个月、第4个月、第6个月、第3个月、第1个月、第2个月、第7个月及以上。PICC导管留置期间针眼红高发时间段分布在(107.7±7.7)d、(139.3±10.4)d、和(170.0±1.4)d。结论熟知PICC穿刺导管留置期间每个时期针眼发红的发生原因,针眼发红高发时间段强化病人宣教,督促遵医行为,加强换药及处理各类并发症,可防止局部感染血行扩散。 相似文献
17.
从1989年至1997年7月,我院收治30例侵及左心房的晚期肺癌,其中17例行肺叶加心房部分切除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本组17例,男13例,女4例,年龄26~61岁,平均51.2岁。肺癌均为中央型,左肺11例,右肺6例。临床分期Ⅲa期1... 相似文献
18.
丁胺卡那霉素(AM)是一种较新的半合成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目前主要用于革兰氏阴性耐药菌特别是绿脓杆菌感染的治疗。本文利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测定了7例健康志愿者单用AM及与碳酸氢钠(SB)合用时的药动学变化,并测定了不同pH条件下AM作用于ACTT 25922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AM的消除半衰期T 1/2β和24h尿排泄量分别为1.80±0.52 h和 相似文献
20.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治疗前后的胆汁细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治疗前后的胆汁细菌动态、药敏情况。方法 :应用自动细菌鉴定仪和药敏分析系统动态分析、鉴定 3 3名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胆汁细菌和药敏。结果 :术中 3 2例培养阳性 ,阳性率 97% ,分离出 3 8株 ,大肠埃希杆菌、肺炎克雷柏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多见。鼻胆管外引流治疗后 ,15例培养阳性 ,阳性率45 % ,分离出 17株 ,大肠埃希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多见。从细菌抗生素药敏计算敏感率依次为 :亚胺培南 >头孢他啶 >环丙沙星 >丁胺卡那 >哌拉西林 >头孢唑啉 >庆大霉素 >氨苄青霉素。结论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病原菌主要由大肠埃希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构成。在无细菌培养及药敏测试情况下 ,治疗胆管炎可选择亚胺培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丁胺卡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