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宫颈妊娠是指受精卵着床和发育在宫颈管内,极为罕见,发生率为1∶18 000,占异位妊娠的1∶100 ~ 1∶50[1].近年来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大量应用,宫颈妊娠的发病率有所增高,多见于经产妇[2].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尤其是超声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大多数宫颈妊娠能够早诊断、早治疗,降低了病死率,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患者的生育能力.现对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宫颈妊娠药物治疗成功的体会做一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22.
目的:提醒临床使用小剂量甲泼尼龙时,应注意监测心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心动过缓等危及生命的不良事件发生 方法:分析1例患者使用大剂量甲泼尼龙时,诱发心动过缓发生。停用后好转。再次使用小剂量甲泼尼龙后仍发生心动过缓的案例。 结果:甲泼尼龙诱发心动过缓可能与剂量无关。 结论:不同剂量的甲泼尼龙均可导致心动过缓,使用时应严密监测心率。  相似文献   
23.
与传统的口服和肠外给药途径相比,经皮给药系统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替代方法非常有吸引力。特别对于儿童患者,它有助于克服该群体特有的问题,如吞咽困难、口服制剂的适口性以及与针头相关的恐惧和疼痛。然而,儿童的皮肤屏障功能有效地限制了药物的经皮吸收。微针可突破皮肤最外层的角质层,增加经皮给药的药量。过去几十年,以微针为基础药物输送系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与微针相关的研究论文呈指数级激增。本文概括了微针的分类及特点,讨论了微针在儿童经皮递药中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微针介导的儿童经皮递药的未来前景进行了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24.
微针属于非侵入性经皮给药方式,显示出较高的生物利用度,避免了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和首过效应。微针材料的选择从不锈钢到硅再到陶瓷,虽各有优点,但均因生物相容性、皮内残留不降解的问题而逐渐被淘汰。聚合物因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毒性较低、韧性良好和成本低等特点,逐渐成为微针制备的首选材料。聚合物制备微针后通过光学、机械力测试系统,皮肤模型及动物模型等表征手段来确认微针的安全有效。本文主要对微针制备中所使用的聚合物材料及微针表征的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微针的产业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5.
在伤口治疗过程中,因皮肤屏障的限制,药物在角质层积聚使得治疗效率低。微针是治疗伤口的一种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可刺穿皮肤的表皮层,将药物送入真皮层,从而发挥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该文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用于伤口治疗的微针系统,根据微针负载的药物对研究进行分类,并讨论了微针系统在促进伤口愈合方面的优势,总结了微针用于治疗伤口的未来前景和挑战。  相似文献   
26.
微针作为一种微创的递送技术,受到科研及医务人员广泛关注。目前医院对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主要集中在对血样、尿液、粪便等的分析,但当前的方法存在干扰因素多、需要专业人员操作、检测步骤繁琐等问题。微针能够提取体液,或递送诊断试剂,同时与生物传感器集成的微针系统可以实现对生物标志物的实时监测。与传统的诊断方式相比,基于微针的检测设备具有无痛、微创、采样和检测一体化等优点。基于微针的生物标志物检测目前涉及包括癌症、传染病、糖尿病在内的多种疾病,在改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面具有很大的前景。因此,该文总结了微针在生物标志物检测领域的最新进展,以期为微针在疾病诊断和监测领域提供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27.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是一种微创消融肿瘤的新手段。这种手段的优势是可以在对正常组织和器官产生最小副作用的情况下抑制肿瘤。近年来,将纳米粒子与光敏剂组合作为介导PDT的治疗制剂,在肿瘤治疗领域显示出了明显优势。在这方面,金、磁性氧化铁、石墨烯纳米颗粒及其他无机纳米材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些材料与光敏剂以复合纳米粒的形式结合,降低了体内外正常组织的细胞毒性,改善了其在生物环境中的溶解度,提高了治疗效果。笔者介绍了PDT的基本原理,并总结了以上无机复合纳米材料在PDT中的应用,以期为构建更合理、更有效的整合无机纳米粒的光动力治疗平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