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31.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Ⅲ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就诊的306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接受了2个周期以上新辅助化疗,其后进行了包括Ⅰ~Ⅲ水平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采用χ2检验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Ⅲ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Ⅲ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cT分期、cN分期、临床分期、Ⅰ~Ⅱ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及新辅助化疗疗效均与Ⅲ水平腋窝淋巴结状态有关(χ2=24.116、65.139、83.175、140.223、41.482,P均<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辅助化疗后,临床ⅢA、ⅢB、ⅢC期乳腺癌患者Ⅲ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均显著高于ⅡA期患者(ⅢA比ⅡA:OR=29.095,95%CI:2.596~326.034,P=0.006;ⅢB比ⅡA:OR=75.145,95%CI:5.083~1 110.837,P=0.002; ⅢC比ⅡA: OR=124.097,95%CI:10.082~1 527.514,P<0.001);并且,Ⅰ~Ⅱ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4枚者Ⅲ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显著高于<4枚者(OR=21.813,95%CI:9.633~49.389,P<0.001),新辅助化疗后疾病稳定或进展者Ⅲ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显著高于临床完全缓解者(OR=17.138,95%CI:2.894~101.481,P=0.002)。对所有患者进行中位时间78个月(7~147个月)的随访,发现新辅助化疗后仍有Ⅲ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其5年DFS率及5年OS率均明显低于仅有Ⅰ~Ⅱ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者(DFS率:35.1%比78.9%,P<0.001;OS率:52.8%比83.9%,P<0.001)。 结论临床分期ⅢA期以上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有较高的Ⅲ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新辅助化疗后Ⅰ~Ⅱ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4枚以上者,如术中未行Ⅲ水平腋窝淋巴结清扫,则有可能存在局部淋巴结转移灶残留;Ⅲ水平腋窝淋巴结状态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2.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心血管意外和凝血功能及细节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300例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将入选3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150例)与对照组(1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取细节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最后询问两组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凝血指标趋向相对低凝;观察组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与凝血功能异常有密切的相关性,通过细节护理的应用有助于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意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3.
β-蜕皮甾酮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甾酮,它参与控制昆虫等无脊椎动物的蜕皮和繁殖过程。药理实验表明β-蜕皮甾酮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降低血糖血脂以及改善学习和记忆等多种功效。多年来人们对其化学结构修饰及蜕皮活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该文对历年来β-蜕皮甾酮的化学结构修饰和蜕皮活性研究成果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34.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加强环境卫生监督,改善旅店业的卫生状况,我站于1999年11月对哈尔滨市旅店业进行了空气质量监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5.
目的 研究肌凝蛋白1E(myosin 1E,MYO1E)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差异、临床意义及其对生存预后的影响。探究MYO1E过表达对胰腺癌细胞株SW1990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数据库中下载胰腺癌单基因表达信息及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用R软件分析MYO1E mRNA在胰腺癌组织及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MYO1E表达差异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构建MYO1E过表达质粒,将其转染至胰腺癌细胞株SW1990细胞中,并观测MYO1E过表达对胰腺癌细胞株SW1990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 MYO1E mRNA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正常胰腺组织(3.825±0.689 vs. 2.788±0.489,t=16.033,P<0.05)。MYO1E表达量与胰腺癌患者的年龄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均<0.05),并且MYO1E mRNA高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时间低于MYO1E mRNA低表达组(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淋巴结转移和MYO1E表达水平与胰腺癌患者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究对拇指指端缺损患者实施改良局部推进皮瓣修复治疗的作用。方法 研究对象: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诊治的75例拇指指端缺损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观察组38例患者,对照组:大鱼际处筋膜瓣转移术,观察组:改良局部推进皮瓣修复治疗,比较两组整体效果。结果 (1)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优良率为97.37%(37/38),高于对照组的78.38%(29/37)(χ2=4.730,P=0.030);(3)观察组皮瓣质地柔软程度、外观美观性、皮肤弹性状况、伤指灵活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较高(P<0.05)。结论 改良局部推进皮瓣修复治疗可增强拇指指端缺损患者的修复效果,让患者不良情绪缓解、生存质量提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角蛋白16(keratin 16,KRT16)在胰腺癌细胞系SW1990中的细胞生物学功能。观察KRT16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探讨KRT16在胰腺癌中的临床意义及预后价值,并预测可能的相关机制。方法:分别采用EdU免疫荧光实验、Transwell实验、划痕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KRT16对SW1990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凋亡的影响。收集并整理2016年0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6例胰腺癌患者的组织标本及临床病例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检测KRT16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统计分析KRT16蛋白表达水平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KRT16相互作用蛋白网络可通过STRING数据库获取,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 GSEA)预测KRT16在胰腺癌中可能参与的信号通路。结果:细胞功能实验检测结果表明过表达KRT16促进胰腺癌细胞SW1990增殖、侵袭迁移并抑制其凋亡(P<0.001...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经直肠(TRUSB)途径与经会阴(TPB)途径前列腺穿刺对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csPCa)和临床非显著性前列腺癌(insPCa)检出率的比较。方法:从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的临床研究,纳入前列腺穿刺患者279例,其中TRUSB组135例,TPB组144例,比较两种穿刺途径对csPCa和insPCa的检出率。结果:TPB组前列腺癌(PCa)的检出率高于TRUSB组(37.50%vs 2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TRUSB组检出6例(4.45%)insPCa和32例(23.70%)csPCa, TPB组检出10例(6.94%)insPCa和44例(30.56%)csPCa,两组对insPCa和csPCa检出率之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PSA浓度和前列腺体积之间csPCa的检出率TRUSB组和TP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TRUSB组和TPB组穿刺针数阳性率分别为(12.48±2.39)%和(16.44±2.86)%,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尿潴留、尿道感染、血...  相似文献   
39.
马丹丹  董静  徐宝华 《中国医刊》2012,47(10):34-36
目的 初步探讨Sagliker综合征的病因,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找到研究方向.方法 选择Sagliker 综合征患者(SS组)8例,单纯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单纯SHPT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原因及骨代谢相关血液指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SS组男/女比例为0.6∶1、平均年龄为44.38岁,单纯SHPT组平均年龄为51.15岁,男/女比例为1∶1;SS组的ALP均值为1184 U/L,iPTH均值为2109pg/ml,单纯SHPT组的ALP浓度为491 U/L,iPTH 2371 pg/ml.结论 性别、年龄等因素可能是Sagliker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0.
大鼠鞘内注射多塞平脊髓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不同浓度多塞平后大鼠运动功能变化规律,并通过脊髓形态学观察和脊髓凋亡细胞检测进一步探讨多塞平脊髓毒性机理.方法 24只鞘内置管大鼠随机分为N组、D10组、D20组和D40组,分别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mmol/L、20mmol/L和40mmol/L多塞平,改良Tarlov法评价大鼠运动功能:6h后取大鼠脊髓行光镜形态学观察;TUNEL染色法检测脊髓组织凋亡细胞的表达.结果 ①鞘内注射10~40mmol/L多塞平10min后,均能阻断大鼠后肢运动功能(P<0.01);D10,D20组分别于给药后90min和120min恢复到给药前水平;D40组运动功能于各时间点与N组及给药前相比,仍有明显差异(P<0.05).②形态学观察:各多塞平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结构改变.③TUNEL染色阳性凋亡细胞数在各多塞平组均高于N组(P<0.05),但D40组与D2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鼠鞘内注射多塞平可产生浓度依赖性神经阻滞作用和脊髓毒性.细胞凋亡机制参与了多塞平脊髓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