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00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_12(IL_12)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中对机体免疫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对IL_12P40基因敲除小鼠[IL_12P40(_/_)]和BALB/c野生型小鼠(WT)气道灌注RSV(2×106PFUs/小鼠)致感染,在感染后第3天和第7天分别检测气道灌洗液中总炎症细胞的数量和分类、肺组织中的CD3 细胞计数、气道粘液分泌水平及Thl、Th2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IL_12P40(_/_)小鼠感染RSV后尤其在感染后第7天BALF中总炎性细胞数增加达(136.0±8.8)×107/L,显著高于WT小鼠[(88.8±15.2)×107/L],其中以淋巴细胞升高更为明显;肺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小气道和小血管周围CD3 细胞浸润在IL_12P40(_/_)小鼠感染7d组为(113.1±12.3)/10个×400视野,显著高于WT感染7d组为(66.8±7.0)/10个×400视野;大气道粘膜粘液分泌在IL_12P40(_/_)小鼠感染7d组AB/PAS染色阳性物质密度为(0.76±0.12)nl/mm2,显著高于WT小鼠感染7d组的(0.45±0.07)nl/mm2。IL_12P40(_/_)小鼠感染RSV后第7天肺组织匀浆上清中Th2细胞因子IL_5为(3.11±1.05)pg/100μg总蛋白,显著高于WT小鼠的(0.87±0.46)pg/100μg总蛋白,P<0.05;IL_13为(0.32±0.08)pg/100μg总蛋白,显著高于WT小鼠的(0.23±0.03)pg/100μg总蛋白,P<0.05;而Thl细胞因子IFN_γ在这两种小鼠均升高,分别为(6.60±1.63)pg/100μg总蛋白和(5.56±0.85)pg/100μg总蛋白,但相互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IL_18在IL_12P40(_/_)小鼠感染RSV后第3天显著升高。用单克隆抗体阻断IL_18可以进一步提高IL_12P40(_/_)小鼠感染RSV第7天时气道的炎症和粘液分泌水平,同时也进一步促进IL_13的分泌,但不影响IFN_γ的分泌。结论IL_12缺乏可以加重RSV感染肺部炎症、粘液分泌和Th2免疫反应,IL_18的缺乏对此有协同作用,但两者均不影响IFN_γ的分泌水平。  相似文献   
102.
感染性细支气管炎狭义概念是指2岁以下儿童的下呼吸道炎症和阻塞,几乎均系病毒尤其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引起.但肺炎支原体也可引起急性感染性细支气管炎,并可遗留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其临床表现不同于传统认识的RSV毛细支气管炎.有关肺炎支原体性细支气管炎国内认识不多,许多问题尚需要进一步探讨.该文针对肺炎支原体性细支气...  相似文献   
103.
目的了解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qnr在儿科临床分离产ESBLs或AmpC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的流行情况与分布特点。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抗生素MIC;PCR检测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qnrA、qnrB和qnrS及相应ESBLs和AmpC酶基因;接合试验检测qnr基因是否可通过质粒转移;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检测qnr阳性菌株的同源性。结果702株儿科临床分离产ESBLs或AmpC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共检出含qnr基因菌株99株(14.1%),其中qnrA、qnrB和qnrS的检出率分别为1.1%(8株)、4.0%(28株)和9.5%(67株),其中3株菌同时含有qnrA和qnrB,1株含qnrB和qnrS。在99株qnr阳性菌株中,有88株(88.9%)检测到至少1种bla基因。20株qnr阳性菌株通过接合试验传递成功。相对于受体菌,接合子对环丙沙星的MIC提高了2~125倍。ERIC—PCR显示99株qnr阳性菌株有不同的DNA条带,提示其可能属于不同的克隆株。结论在702株儿科临床分离产ESBLs或AmpC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qnr携带率为(14.1%),qnrS为最流行的亚型。88.9%的qnr阳性株携带1种或1种以上bla基因。  相似文献   
104.
目的了解不同血清型的肺炎链球菌对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特点。方法以2000—2002年于北京、上海和广州3所儿童医院门诊分离的625株肺炎链球菌为研究对象,应用简易棋盘式肺炎链球菌分型系统分析血清型;采用E试验(青霉素和红霉素)和K-B纸片扩散法(复方磺胺甲噁唑、四环素和氯霉素)检测菌株对抗菌药的敏感性。结果常见的血清型/群为19群、23群、6群和14型。常见血清型菌株对红霉素、四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不敏感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少见血清型和不能分型组。青霉素不敏感菌(PNSP)对红霉素和复方磺胺甲噁唑的不敏感率明显高于青霉素敏感菌(PSSP);不能分型的PNSP对红霉素和复方磺胺甲噁唑的不敏感率也明显高于PSSP;19群的PNSP红霉素和四环素不敏感率明显高于PSSP,氯霉素耐药率明显低于PSSP;23、6、14和其他少见血清型/群菌株PNSP和PSSP之间,各抗菌药物不敏感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见的19、23、6和14型/群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和四环素耐药率高于其他少见血清型和不能分型菌株,PNSP与PSSP对部分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敏感率的差异可能与血清型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05.
1950年Kendall、Reichstein和Hench共同发现了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al hormone)的结构和生理效应,因而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奖,并由此揭开其应用于临床的时代。内源性肾上腺糖皮质激素(endogenous adrenal glucocorticoids)首次被提取用于治疗并证实有效的疾病是类风湿关节炎。其后,又诞生了一系列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106.
季节转换时,气温时高时低,感冒的发病率会有所增加.感冒的类型不同,对人体的损害也不同.许多人分不清流感和普通感冒有什么区别,总以为流感就是重感冒,多喝开水、用退烧药、休息休息就可以自愈,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普通感冒和流感在病原学和临床表现上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7.
陆权 《家庭用药》2009,(6):34-34
许多人分不清流感和普通感冒有什么区别,总以为流感就是重感冒,多喝开水、用退烧药、注意休息就可以自愈,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感冒的类型不同,对人体的损害也不同。普通感冒和流感在病原学和临床表现上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8.
为进一步提高中国儿童咳嗽病因诊断与治疗水平,促进儿科临床实践标准化,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药理学组、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E)中国中心联合发起,共同制订“中国儿童咳嗽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指南制订委员会将按照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制订的方法与步骤,组建多学科团队,采用GRADE方法,制订基于循证证据的儿童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计划书主要报告制订该指南的意义、目的、指南制订委员会成员、临床问题收集与优选、证据获取、评价和综合以及推荐意见的产生等。  相似文献   
109.
重症肺炎依然是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关注并管理好重症肺炎有助于降低儿童肺炎的病死率,实现《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和达到WHO提出的"到2025年疫苗可预防的肺炎零死亡"的目标.为此,儿童重症肺炎领域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如过度诊断问题、肺炎病情严重度评估系统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加强利用评价肺部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总结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旨在引起临床重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按临床-放射-病理学(CRP)模式确诊的儿童间质性肺疾病病例,探讨其临床特征、胸部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学表现。结果 2例患儿均有咳嗽、气促,但均无杵状指趾。病原学检查无感染证据,也无结缔组织疾病证据。胸部高分辨CT均见磨玻璃影和囊泡影。经开胸肺活检,1例诊断为类脂性肺炎,1例为脱屑性间质性肺炎。结论儿童间质性肺疾病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对病情迁延、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儿,应警惕间质性肺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