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5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35篇 |
妇产科学 | 6篇 |
基础医学 | 7篇 |
临床医学 | 6篇 |
内科学 | 20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12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药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6篇 |
2020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1病史摘要
患儿,女,6岁。因“反复左下腹痛伴低热1个月”于2006年10月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我院)。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 应用基因重组获得人小肠三叶因子(hITF).并研究外源性hITF保护肠黏膜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构建毕赤酵母重组表达质粒pPICg/hITF,经发酵上清过柱纯化,应用质谱技术鉴定所得目的蛋白;用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株(IEC-6)观察不同浓度重组hITF对肠上皮细胞形态、增殖和迁移功能的影响。结果获得基因重组hITF,质谱分析证实为所需目的蛋白。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在10^-9、10^-7、10^-5mol/L浓度,重组hITF能促进肠上皮细胞迁移,但对肠上皮细胞的光镜下形态和增殖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重组hITF能促进肠上皮细胞迁移,可能是其对肠黏膜保护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4.
三叶因子在胃肠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叶因子不仅在维护胃肠道粘膜的完整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参与粘膜损伤后修复的关键过程。迄今为止,对于三叶因子在上皮屏障功能受损后的细胞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本对其在胃肠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5.
自1991年11月-1992年12月,我们对部分轮状病毒性肠炎采用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 lin A.sIgA)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病儿系本院专科门诊与病房收治的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85例,年龄2个月到24个月,其中男51例。女34例。诊断标准如下:①临床表现有发热、腹泻或呕吐、大便稀水状,病程在48h以内。②大便常规检查阴性或见脂肪滴,粪便沙门氏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培养阴性,血白细胞总数小于1万/mm~2。③大便轮状病毒检查阳性,用ELISA酶联吸附实验检测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由卢湾区防疫站检测。 相似文献
26.
十二指肠球溃疡患儿HLA-DQA1等位基因频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人类HLADQA1基因位点上是否存在与十二指肠球溃疡相关的易感基因或抵抗基因,研究其与遗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非同位素标记的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CRSSO)杂交的方法,对59例十二指肠球溃疡及85名正常对照儿童作了HLADQA1等位基因的检测。结果HLADQA103等位基因频率在十二指肠球溃疡患儿(AF33.05%,OR=0.352,P=0.025)明显低于正常健康儿童(AF42.35%)。结论在HLADQA1基因位点上,十二指肠溃疡患儿和正常对照组儿童存在着遗传学的差异,HLADQA103等位基因对十二指肠球溃疡可能具有重要的抵抗作用,当此基因频率在人群中减少时,易发生十二指肠球溃疡。 相似文献
27.
许春娣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7,34(2):77-79
消化内镜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运用于儿科以来,作为一门先进的医疗诊断手段在儿科已有较广泛的应用,许多医疗单位相继开展了小儿胃镜、结肠镜检查和各种内镜治疗项目。近年来随着双气囊小肠镜、超声内镜、胶囊内镜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儿科使用的普及,消化内镜已经不是一项单纯的技术,而是成为有理论、有技术、有诊断、有治疗的一门新兴学科,即儿科消化内镜学。 相似文献
28.
29.
为探讨口服西罗莫司治疗儿童胃肠道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BRBNS)的疗效,该文回顾性分析了2例BRBNS患儿的临床资料和使用西罗莫司治疗的随访结果。2例伴有消化道出血和贫血的BRBNS患儿,给予口服西罗莫司(初始剂量为1 mg/d)作为治疗方案的一部分,维持血药浓度在2.5~12.0 ng/mL之间,患儿消化道出血消失,贫血和凝血功能改善,治疗期间可停止输血且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在PubMed、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搜索西罗莫司治疗BRBNS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检索文献结果显示,年龄为0~18岁的BRBNS儿童病例共检索出26例,加上该研究中报道的2例,共28例使用西罗莫司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西罗莫司在儿童BRBNS患者的治疗中可能是有效和安全的,有待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来评估这种药物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儿童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疾病谱及儿童胃镜诊断和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524例行胃镜检查及胃镜治疗的消化专病患儿,统计其临床资料、内镜表现、内镜诊断、治疗情况等。结果:524例患儿共行胃镜检查602次,发现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消化道溃疡是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4岁患儿上消化道先天畸形及消化道异物发现率较高,8~15岁儿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等构成比较高。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是儿童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胃镜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诊断及治疗方法,其在儿童中应用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