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脐血IL—6水平与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研究IL-6水平与新生儿宫内或产时感染所致败血症之间的关系。应用ELISA双夹心法检测了72例脐血清,其中正常52例,败血症20例。结果显示:正常脐血组IL-6:中位数0.024ng/ml(范围≤0.0221-0.0531ng/ml);败血症组:中位数:0.1730ng/ml(范围0.02660-1.2589ng/ml)。经秩和检验,P<0.0005(单侧)。结论 提示脐血IL-6水平与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有一定关系,IL-6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希舒美治疗小儿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疗效判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希舒美治疗小儿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总结分析159例分别应用希舒美口服治疗、红霉素静脉滴注、希舒美口服+红霉素静脉滴注3种方案治疗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疗效。结果:三方案对支原体非肺炎感染的临床症状改善及支原体的清除作用无明显差异,而对支原体肺炎组,红霉素静脉滴注、希舒美口服+红霉素静脉滴注方案亦无明显差异。结论:在轻症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希舒美可替代红霉素静脉注射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而在支原体肺炎组,亦能部分替代红霉素静脉注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CHD)患者不同状态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3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18例及健康对照(HC)50例的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的水平.结果 各组hs-CRP分别为6.29±1.79 mg/L(SA组),8.66±2.03 mg/L(UA组),8.49±2.49 mg/L(AMI组),2.09±0.59 mg/L(HC组);IL-6分别为0.907(0.811~1.214)ng/L(SA组),1.043(0.933~2.642)ng/L(UA组),2.062(0.963~2.462)ng/L(AMI组),0.264(≤0.221~0.364)ng/L(HC组).病例组CRP、IL-6均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两两比较,CRP、IL-6:UA组>SA组(P <0.05),AMI组>SA组(P<0.05),而UA组与AMI组差异无显著性;CRP 与IL-6呈正相关(r=0.817,P<0.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存在细胞因子的改变,且病情越重,细胞因子水平越高,可能与其血管内皮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全球流行,如何有效治疗、降低病死率尚处于摸索阶段。寻找死亡危险因素将有利于优化COVID-19治疗策略。目的 探讨COVID-19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评分系统。方法 选取2020-01-01至02-29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的COVID-19患者270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入院症状、合并症、入院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根据临床结局即治愈出院和死亡分为痊愈组和死亡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OVID-19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COVID-19患者死亡预测评分系统。结果 最终24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治愈出院212例(痊愈组),死亡33例(死亡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7.177,95%CI(1.715,30.038),P<0.05〕、氧饱和度(SpO2)≤93%〔OR=15.456,95%CI(3.343,71.450),P<0.05〕、血尿素氮(BUN)≥7 mmol/L〔OR=7.115,95%CI(1.550,32.652),P<0.05〕、血降钙素原(PCT)≥0.1 μg/L〔OR=23.895,95%CI(4.209,135.639),P<0.05〕是COVID-19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ASBP(A:年龄,S:SpO2,B:BUN,P:PCT)评分系统对COVID-19患者死亡预测价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967(0.931,0.987),CURB-65评分系统对COVID-19患者死亡预测价值的AUC 95%CI为0.885(0.831,0.926)。两种评分系统AU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16,P<0.01)。选择约登指数最大者作为预测截断值,即ASBP评分系统为5分、CURB-65评分系统2分,相应的灵敏度分别为0.871、0.903,特异度分别为0.957、0.735。结论 年龄≥65岁、SpO2≤93%、BUN≥7 mmol/L和PCT≥0.1 μg/L是COVID-19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的ASBP评分系统可用于COVID-19死亡预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转硫酶(GSTs)P1基因型与湖北汉族人群溃疡性结肠炎(UC)的关系。方法:在270例UC患者和623例正常对照中,先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测GSTP1基因多态性;然后随机选取65例UC患者和9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空腹血浆GSTpi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GSTP1(VaL/VaL)基因型频率在UC患者中明显增高(48.89%比34.35%,P=0.0004)。进一步根据UC临床症状分层分析,在远端结肠炎患者中GSTP1(VaL/VaL)基因型的分布频率高于广泛结肠炎(57.64%比29.27%,P=0.001);而GSTP1突变基因型与U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无关(29.54%比45.46%,P=0.065)。与UC患者相比较,正常对照组中血浆GSTpi水平明显增高[(42.37±22.47)mmol/L比(65.40±51.59)mmol/L,P=0.009]。结论:突变的GSTP1基因型及血浆GSTpi水平与湖北汉族UC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我院来自于全球23个国家住院外宾和中国香港、台湾214例患者疾病诊治及医疗管理,旨在不断提高涉外病房诊疗技术和医疗管理水平。方法分析住院外宾191例和中国香港、台湾23例患者疾病分类、诊治疗效和疾病转归。结果214例患者成年组191例(89.3%),非成年组23例(10.7%)。除成年组5例女性正常顺产外,余209例罹患40种疾病,其中以内科疾病患病率为高70.6%,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发病率为43.5%。总的治愈率达87.4%;好转12.6%。结论外宾病房是医院面向社会国际友人、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良好的就医环境、精湛的医技和人性化医疗服务是有效进行外宾患者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脐血白细胞介素 6 (IL 6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水平与新生儿宫内或产时感染所致败血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了 72例脐血清 ,其中正常脐血清 5 2例 ,败血症 2 0例。结果 :正常脐血组IL 6 :中位数 0 .0 2 4ng/ml(范围 0 .0 2 2 1~ 0 .0 5 31ng/ml)、TNF α中位数 1.12ng/ml(范围 0 .10~ 3.85ng/ml) ;败血症组IL 6 :中位数 0 .173ng/ml(范围 0 .0 2 6 6~ 1.2 5 89ng/ml)、TNF α中位数 5 .6 1ng/ml(范围 0 .6 5~ 12 .6 0ng/ml) ;经秩和检验 ,正常脐血组IL 6、TNF α与败血症组有明显差异 (P<0 .0 1) 。结论 :脐血IL 6、TNF α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指标 ,且IL 6比TNF α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γIL-2及抗CD3mcAb+γIL-2对脐血单个核细胞(MNC)的免疫表型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间接玫瑰花结法实验测定23例脐血MNC表面的分化抗原,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结果:γIL-2及抗CD3mcAb+γIL-2激活的脐血MNC其分化抗原发生明显变化。1、两组与未活化相比:CD3^+、CD8^  相似文献   
19.
比较不同疗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丙球治疗组ITP12例,采用“蓉生静丙”静脉滴注。其中6例0.4g.kg^-1.d^-1*5d(5d疗程);6例1g.kg^-1.d^-1*2d(2d疗程)。糖皮质激素对照组ITP12例,分别口服强的松,静滴甲基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结果:丙球治疗组有效率83%(10/12),糖皮质激素对照组则为42%(5/12)P〈0.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心肌梗死后动作电位的影响.方法 38只大白兔开胸结扎左冠脉前降支,治疗组皮下注射G-CSF每天10μ/kg连续5d,对照组皮下注射每天0.5 ml/kg生理盐水连续5d;观察心肌细胞不同部位不同时间心肌动作电位的变化.结果 在术后30 min、7d、14d、30d、60d两组心肌动作电位在中央区、移行区及边缘区均有下降,但治疗组在移行区较快恢复[治疗组7d (120.0±3.9) ms、14d (136.0±3.3) ms、30d (140.0±4.7) ms;对照组7d (107.0±4.4) ms、14d (112.0±4.6) ms、30d (120.0±7.1) ms,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治疗组(70.3±9.4)%较对照组(58.2±13.7)%明显升高(P<0.05),短轴缩短率(FS)治疗组(39.2±6.4)%较对照组(28.711.1)%明显升高(P<0.05).结论 G-CSF能够加速心肌梗死后心肌动作电位的恢复;从而有效地加速疾病恢复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