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52篇
内科学   59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132篇
预防医学   26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39篇
  1篇
中国医学   49篇
肿瘤学   2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重度颅脑损伤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患者分成2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13例,2组有可比性。2组均予常规西医治疗,包括手术、脱水降颅压、营养脑细胞、脑保护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醒脑静注射液10~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250ml中静滴;每日1次。2组均治疗14d为1个疗程并观察疗效。结果:2组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2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能够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意识障碍。  相似文献   
83.
目的 建立测定盐酸异丙嗪咖啡因片的含量及溶出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色谱柱:Agilent TC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三乙胺水溶液(浓度为3‰,磷酸调至pH2.3)=(50:5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分别为250和272 nm;柱温:30℃;进样量20μl(溶出度测定时进样量为10 μl).溶出条件采用桨法,温度为37℃,分别以900 ml pH1.2盐酸、pH 4.5醋酸缓冲液、pH 6.8磷酸缓冲液及水为溶出介质,以50、75 r/min作为转速进行溶出条件的筛选.结果 该HPLC检测方法专属性良好;盐酸异丙嗪、咖啡因分别在0.5 ~ 100 μg/ml和4.0 ~ 40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96.21X-7.303(r=1)、Y=51.33X +68.88(r=0.9999);盐酸异丙嗪检测限为15 ng/ml,定量限为40 ng/ml;咖啡因检测限为2 ng/ml,定量限为10 ng/ml.平均回收率分别为盐酸异丙嗪(100.04±1.39)%(n=9),咖啡因(99.42±1.07)%(n=9);供试溶液在12h保持稳定.确立了以900 mlpH 1.2盐酸为溶出介质,桨法转速为50 r/min的溶出方法,溶出时间30 min.制剂在4种溶出介质中溶出度均在15 min内达85%以上,其溶出不受体液pH影响.结论 所选溶出条件适用于盐酸异丙嗪咖啡因片的溶出测定.所建含量及溶出度检测方法简便、快速、灵敏,精密度高,重现性好,结果准确,适合同时对盐酸异丙嗪及咖啡因进行含量及溶出度分析.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一线治疗局部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2例局部晚期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联合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新辅助治疗,联合组采用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新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安全性以及肿瘤降期率、主要病理缓解(major pathological response,MPR)、完全病理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率和肿瘤标志物差异。结果 联合组ORR、DCR、肿瘤降期率高于对照组(P <0.05),Ⅲ度及以上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2个月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tokeratin 19fragment antigen 21-1,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e-specific enolase, ...  相似文献   
85.
郭飞  阮春鑫  马艳 《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1):791-792
目的:通过对比不同干预方法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面神经功能的改善和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旨在观察针药结合疗法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及探讨其与血浆内皮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临床观察,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患者40例,随机分为针药组和对照组各20例,针药组采用针灸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疗法。于两组治疗前后观察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分级情况和血浆内皮素水平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H-B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分级均有改善,都有疗效(P0.05)。临床疗效比较:针药组:总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的60%(P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浆内皮素水平均有改善(P0.05)。结论:应用针灸为主的综合疗法在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对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疗效确切,并可显著提高治愈率。该病与血浆内皮素水平密切相关,变化明显,血浆内皮素水平可以为该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一个客观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6.
目的:观察云南白药联合氨甲环酸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术中对照组给予氨甲环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云南白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水平、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血红蛋白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中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术后初次下床时间、负重锻炼开始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D-D、PLT及FIB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 h,两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术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00%,低于对照组的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云南白药联合氨甲环酸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可减少围术期失血量,...  相似文献   
87.
目的 研究凝血酶冻干粉治疗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宁都县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分组方式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取凝血酶冻干粉治疗,对照组采用氨甲环酸治疗。对比2组Hb、PT、APTT、隐性失血量、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Hb、PT、APTT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隐性失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凝血酶冻干粉治疗能显著减少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隐性失血量,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水平对早期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获取肺结核患者(20名)与健康人(20名)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别用结核杆菌全菌与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培养12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MMP-1与IFN-γ浓度。结果结核组MMP-1与IFN-γ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检测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8.9%,100%)和(85.7%,100%)。结论 MMP-1释放反应对结核病具有临床诊断价值。MMP-1与IFN-γ联合测定对早期结核病诊断具有临床意义,可用于早期结核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9.
目的总结肺栓塞临床表现与诊疗体会,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减少临床漏诊及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比较。结果21例患者中1例临床诊断,20例由CT肺动脉造影(CT-PA)确诊。其中7例接受溶栓+抗凝治疗,13例仅接受抗凝治疗,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栓塞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D-二聚体阴性可以基本除外急性肺栓塞,CT肺动脉造影(CTPA)是首选的确诊手段。提高对PE患者的诊断意识,及时有效的规范化治疗,是临床提高PE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0.
目的 分析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针剂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寻找其发病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致病机制.方法 搜集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另外抽取患者外周血液4份,各2mL,37℃水浴孵育,分别加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不同浓度的哌拉西林/三唑巴坦药液,进行体外试验,测定处理后4h,12h,24h,48h血小板计数变化,实验3次,取平均值.结果 使用哌拉西林/三唑巴坦d1就可看到血小板减少,停用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针剂后血小板1~2d开始上升,3~5d恢复正常,骨髓穿刺等检查未发现骨髓抑制,外周血浆血小板抗体阴性,补体C3下降.体外试验发现血小板下降的程度与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的剂量成正相关,而空白对照及头孢吡肟对照组的血小板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针剂可致可逆性的急剧性血小板减少,且为剂量依赖性,其致病机制可能与骨髓抑制无关,可能为直接激活补体C3导致血小板破坏.临床医生应该引起重视,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针剂可致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