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5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上海市不同专业医务人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质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不同专业医务人员药品不良反应自愿报告情况及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及其报告制度的认知情况。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据库中医务人员的报告数据,导入ACCESS软件,用EXCEL统计分析报告情况及质量。结果本组资料中,来自医师的报告占总报告数的65.87%,高于药师(26.13%)和护士(8.0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我国质量分级标准,医务人员ADR报告的级别99%以上达到3级,但报告的基本信息存在缺失,如病历号缺失率高于10%、联系方式高于5%。2006年,医师、药师、护士上报的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分别为3.54%、4.20%、5.85%,2007年分别为5.55%、6.33%和12.28%。关联性评价中,护士的评价与市中心的评价一致比例最高。结论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关注的角度和报告技术要点的掌握并不一致,要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效率,必须调动和发挥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持续不断地进行教育和培训。  相似文献   
92.
结核性阑尾炎六例误诊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绝大部分为非特异性感染所致,结核性阑尾炎临床少见,且无特异性,故术前诊断困难,误诊率高。1990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阑尾炎2 000例,其中经病理检查证实为结核性阑尾炎6例,均经手术切除阑尾后行抗结核治疗痊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例中,男2例,女4例;年龄20~65岁,平均42岁;病程6小时~5年,平均1.6年。1·2临床表现本组反复右下腹痛,呈慢性阑尾炎表现者4例,其中1例伴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症状,2例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右下腹可触及包块;急性转移性右下腹痛者2例,伴发热、麦氏点压痛、反跳痛,未…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体外对肝星状细胞HSC-T6的毒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台盼兰法检测系列丹参溶液对HSC-T6生长的影响,Gimsa染色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丹参对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免疫组化检测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表达,生物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①32.5至80μg/ml系列剂量丹参作用于HSC-T6 24、48和72h后,随着丹参剂量增大,HSC细胞存活率呈明显下降。②丹参作用48h后,10μg/ml剂量部分细胞变成缩水球状,细胞胞浆变得不透明;20μg/ml剂量,脱壁细胞增多,细胞间隙增大,细胞很多呈缩水状;40μg/ml剂量多数细胞收缩成团块状,可见成片细胞脱壁;80μg/ml剂量细胞大量脱壁,活细胞很少。③HSC-T6经10至80μg/ml丹参作用24和48h后,490nm处测得OD值随剂量增大而降低,并随时间延长OD值减少。④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随着丹参剂量的增大,HSC-T6 PDGF-BB表达逐渐减弱,至20μg/ml差别已很明显(P〈0.05)。⑤经10至40μg/ml丹参处理后HSC-T6 TGFβ1占总TGFβ的百分比降低。结论:丹参体外能够显著抑制HST-T6细胞增殖,其抑制机制是通过拮抗细胞因子PDGF-BB和TGFβ1的表达途径达到的。  相似文献   
94.
95.
目的 探讨分级式护理在耳源性眩晕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8月—2020年8月医院收治的耳源性眩晕症患者82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分级式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1周后的眩晕障碍筛查量表(DHI)评分、中文版跌倒功效量表(MFES)评分、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LSR)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干预后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评分、跌倒发生率。结果 分级式护理干预前,两组DHI、HAMD、HAMA、MFES、LS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级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DHI、HAMD、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MFES、LSR、NSN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跌倒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耳源性眩晕症患者中实施分级式护理干预,能减轻眩晕症状和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肢体活动把握度和生活满意度,预防跌倒,提高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96.
目的 分析免疫抑制药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现况。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12年1月—2022年5月涉及免疫抑制药基因组学研究的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检索筛选后得到1 062篇相关文献。年发文量呈递增趋势,年累积发文量稳步增长。美国发文最多占发文总量的27.8%,中国紧随其后占15.6%,但两国间未形成较为紧密的合作网络,且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研究合作关系不够紧密,较为独立。美国哈佛医学院是本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学术合作圈均集中在各自地理区位相近的区域内,跨区域合作较为薄弱,尚未形成广泛的合作关系和学术共同体。发文量前10的作者大致分为两个研究团体,分别以Van Gelder Teun、Hesselink Dennis等和Israni Ajay等为核心作者。研究多集中在他克莫司等钙调磷酸酶抑制药基因组学差异对个体代谢的影响,所研究的免疫抑制药多在移植、炎症性肠病、肾小球肾炎等领域发挥作用。结论 免疫抑制药基因组学研究仍然处于上升趋势,美国在该研究领域占据优势;中国次之,位列研究前沿,研究相对独立。实体...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甲氨蝶呤作用通路上6个相关基因SLCO1B1、SLC19A1、ABCC2、ABCB1、FPGS、GGH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使用甲氨蝶呤化疗所致骨髓抑制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对121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DNA样本进行基因分型。从电子病历系统获取患者的人口学及相应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对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影响。结果 121例患者共经历了508个疗程,其中186个疗程(36.6%)发生了骨髓抑制不良反应。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LCO1B1 rs2306283及GGH rs2305558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对甲氨蝶呤所致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均有影响(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LCO1B1 rs230628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仍然对甲氨蝶呤所致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有影响[OR=1.542,95%CI(1.040,2.287),P=0.031]。结论 SLCO1B1 rs2306283 GG基因型可作为甲氨蝶呤所致骨髓抑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8.
目的 评估芬戈莫德在多发性硬化患者中潜在的肿瘤风险。方法 提取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2004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四季度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信息成分(IC)法挖掘芬戈莫德在多发性硬化患者中潜在的肿瘤不良事件信号。结果 获得1 628例与芬戈莫德治疗多发性硬化患者有关的肿瘤不良事件报告,报告例次数排名前3位的肿瘤类别依次为皮肤和黏膜恶性肿瘤(527例次)、乳腺癌(89例次)和女性生殖器官癌(43例次)。信号分析显示,报告例次数排名前6位的肿瘤依次是基底细胞癌(189例次,ROR=5.67,ROR025=4.91,IC025=2.23)、恶性黑色素瘤(105例次,ROR=3.29,ROR025=2.71,IC025=1.39)、鳞状细胞癌(62例次,ROR=2.91,ROR025=2.27,IC025=1.12)、乳腺浸润性导管癌(53例次,ROR=8.62,ROR025=6.56,IC  相似文献   
99.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靶向和单抗类药物基因组学与不良反应相关研究的现状,探索其发展趋势,为后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数据来源,结合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功能,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12—2022年抗结直肠癌靶向及单抗类药物基因组学及不良反应方面相关研究文献的作者、研究机构、发文国家、引用文献、发表期刊及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筛选纳入近10年来5 893篇相关文献。涉及基因组学的相关文献4 509篇,美国、日本、意大利、中国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国家,掌握绝大多数核心研究;涉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献1 384篇,作者平均发文数量较低,且相对独立,形成少数高产作者引领的作者群。关键词整体指向结直肠癌靶向药物、药物治疗靶点、不良反应、预后的生物标记、分子亚型、抗肿瘤联合化疗、药物基因组学生物标志物等。通过对靶向治疗药物的生物标志物的突显,可以对结直肠癌的晚期治疗或者转移性治疗方案进行预后评估。同时可以寻找与靶向治疗药物代谢相关的特殊诊断靶点,发现其生物标志的标记,将会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结论为研究者准确把握抗结直肠癌靶向及单抗类药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0.
背景:干细胞来源胰岛β细胞移植被认为是治疗1型糖尿病的有效手段。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理想的细胞来源,但其向胰岛β细胞分化的效率不高。目的:研究MAFA、PDX1修饰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构建MAFA-PDX1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用细胞形态学、RT-qPCR法、双硫腙染色比较3种方案[方案A:单纯慢病毒组;方案B:先药物(尼克酰胺、β-巯基乙醇)诱导再加慢病毒组;方案C:慢病毒和药物诱导同时进行组]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效率和潜能。结果与结论:(1)细胞形态学改变:经3种方案诱导后细胞形态均发生了改变,方案B在诱导第11天细胞聚集生长最为明显,出现聚集生长的胰岛样细胞团;(2) RT-qPCR检测胰岛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同一诱导时间点3种方案横向比较,在诱导第5天,方案C的MAFA和PDX1基因表达量最高,方案B的GCG基因表达量最高;在诱导第11天,方案B的MAFA、PDX1基因表达量以及INS和GLUT2基因表达量最高;(3)双硫腙染色鉴定锌离子:3种方案诱导第11天部分细胞被双硫腙染成棕红色,其中方案B中部分小岛状细胞被染成棕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