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23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近年,早产儿并发症如慢性肺疾病(chronic lung disease,CLD)及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e,ROP)发生率逐年增加,成为新生儿死亡、致残和住院时间延长的最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42.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Acute hemor-rhagic necrotizing enteritis)是新生儿的常见病、危重病,病程长,治疗复杂,死亡率较高,约为10%~30%。我院于1991年3月至1995年6月的新生儿科住院病人中,诊断为本病者23例,应用传统的治疗方法加用酚妥拉明、多巴胺、肝素静脉点滴,结果20例痊愈,2例好转,1例死亡,死亡率4.3%。效果较传统的治疗方法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观察在广角数码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 II)在激光 光凝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连续 发现的阈值ROP或阈值前Ⅰ型ROP患儿共30例58只眼, 其中36只眼为阈值前Ⅰ型ROP,19只眼为阈值ROP,3只眼为外院冷冻术后有冷冻遗漏 区ROP;1区ROP 8只眼,2区ROP 50只眼。54只眼 (93.1%)进行了一次激光光凝, 4只眼(6.9%)进行了2次激光光凝。 应用半导体532 nm激光经双目间接检眼镜激光光凝周边视网膜无血管区。手术前后 分别进行RetCam II眼底检查,手术中对激光光凝遗漏区即刻进行补充治疗。治疗后随访时 间3~11个月,平均5-5个月。 结果 54只眼1次激光光凝术后1~3周反 应良好,ROP病变得到控制。4只眼行第2次激光光凝术后,2只眼病变静止、消退;2只眼发 生后极 部局限性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随访结束时2只眼(3.4%)发生视网膜不良结构后果。 结论 激光光凝手术前后行RetCamⅡ检查在治疗ROP时能够有效避免激光光凝 “遗漏区”,提高一次激光光凝成功 率,减少手术后视网膜不良结构后果发生率。  相似文献   
44.
目的 研究口服布洛芬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治疗中的安全性、治疗效果和副作用,以评估其在早产儿PDA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根据PDA诊断的时间顺序,按随机数字顺序表,将74例PDA早产儿随机分为布洛芬治疗组(36例)与对照组(38例),布洛芬治疗方法为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每剂10 mg/kg,间隔24 h 1次,共3次;记录并比较2组PDA的关闭率、相关副作用及患儿住院期间的情况.结果 布洛芬治疗组PDA关闭率为52.8%(19/36),高于对照组(18.4%,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75,P=0.002).在口服布洛芬治疗期间,患儿未出现少尿、肾功能损害、出血倾向、胃肠道穿孔、Ⅲ或Ⅳ级脑室内出血或出血加重等严重副作用,布洛芬治疗组和对照组出现腹胀或胃潴留的发生率分别为33.3%(12/36)和26.3%(10/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6,P=0.509).布洛芬治疗组患儿平均住院(22.8±14.8) d,用氧(8.3±9.3) d,5.6%(2/36)需要机械通气,与对照组[分别为(24.1±17.1) d、(8.8±8.3) d和2.6%(1/3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口服布洛芬对早产儿PDA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无明显合并症或副作用发生,应用方便,安全性较高.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safety, efficacy, temporary side effects and feasibility of oral ibuprofen suspen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 with hemodynamic significance in premature infants. Method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cluding seventy-four premature infants with PDA was performed from February 2007 to May 2008. Infa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wo groups: testing group (36 patients) received three doses of oral ibuprofen suspension (10 mg/kg at 24-hour intervals) and control group (38 patients) did not receive such treatment. The cure rate of PDA, relative side effects of ibuprofen and complications during treatment were recorded.Results The closure rate of ductus arteriosus in the testing group was 52.8% (19/36),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18.4%, 7/38) (χ2=9.575, P=0.002). The severe side effects did not occur in testing group, such as oliguria, renal impairment, prone of bleeding, gastrointestinal perforation and novel appearing or deteriorative of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VH). Compared with the infants in control group (26.3%, 10/38), the morbidity of abdominal distension or gastric retention in testing group (33.3%, 12/36) was higher, while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χ2=0.436, P=0.509). The hospital stay [(22.8±14.8) d vs (24.1±17.1) 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rate [5.6% (2/36) vs 2.6% (1/38)] and oxygen supplement time [(8.3±9.3) d vs (8.8±8.3) d] between the testing and control groups remain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s Oral ibuprofen suspension could be effective in closing PDA of preterm infants; no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s and side-effects occurred during oral ibuprofen treatm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oral ibuprofen suspension treatment was safe, effective and well tolerated for preterm infants with PDA.  相似文献   
45.
目的 制定不同胎龄初产足月儿与经产足月儿宫内生长百分位曲线,研究分娩产次对宫内生长潜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取样法于2013年4月至2015年9月对深圳市两家医院出生的胎龄37~41周单胎足月儿进行体格生长现场测量。曲线拟合应用Lambda-Mu-Sigma(LMS)法。结果 获得了14 529例胎龄37~41周初产、经产足月儿各胎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围、顶臀长均值,并制定了其10th、25th、50th、75th、90th百分位曲线。经产足月儿上述5项指标的百分位曲线的形态和增长趋势与初产足月儿一致,但37~41周各胎龄经产足月儿上述5项指标的均值及百分位曲线值均高于初产足月儿。除胎龄41周组初产与经产组顶臀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胎龄组5项指标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胎龄37~41周经产足月儿各胎龄体重、身长、头围、胸围、顶臀长5项指标宫内生长水平均高于初产足月儿,提示分娩产次是宫内生长潜力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6.
目的 分析患有重度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ELBWI)的临床特征,并评价ELBWI的ROP筛查管理模式、眼底激光光凝术及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拮抗剂Avastin的临床效果及治疗时机.方法 对2004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期间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抢救存活的出生体重小于1000 g的45例ELBWI,在生后4~6周,由眼底病专科医生定期用双目间接眼底镜进行ROP筛查,对发展成为重度ROP的患儿眼底进行激光光凝术治疗,部分急进性后部ROP (aggressive posterior ROP,APROP)患儿预先行玻璃体腔内注入Avastin.结果 45例ELBWI中,筛查过程中13例始终未出现ROP(28.89%),6例(13.33%)出现1~2期ROP并在随访期自然恢复;26例发展成重度ROP(57.78%),其中APROP 3例(6.67%).对重度ROP患儿给予激光光凝术治疗,3例APROP则在激光光凝术前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入Avastin.全部患儿均能保留视力,成功率达100%.结论 ELBWI重度ROP的发病率高,预防重点是及时筛查并在阈值期间给予眼底激光光凝术治疗,APROP则在激光光凝术前玻璃体腔内注入Avastin.呼吸管理是术后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47.
早产儿凝血功能障碍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儿凝血功能障碍诊治体会。方法对40例有凝血功能障碍早产儿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早期DIC诊断及临床抗凝治疗的体会。结果接受抗凝治疗的40名早产儿中有7例发生DIC,其中6例有出血表现,死亡3例。在DIC早、中期使用肝素(0.44-1 mg·kg^-1·d^-1),有较好疗效。结论早产儿有凝血指标有异常时可以不等DIC临床表现即考虑给予小剂量肝素和(或)补充凝血因子等治疗,可能可以降低DIC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8.
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暴发流行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暴发流行的防控救治经验。方法对2008年本科真菌性败血症暴发流行患儿的临床资料和防控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临床特点:16d内发生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11例,均为医院感染;极低出生体重儿8例,超低出生体重儿1例;主要症状为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突然发热、肤色苍白、肢端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减慢或增快、呼吸急促或呼吸暂停、发绀、腹胀、拒奶、反应差等,不能以原发病解释;实验室检查WBC明显降低或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CRP增高,PLT减少;胸部X线多出现新的病灶或原有表现加重;血培养热带假丝酵母菌阳性9例,胃液培养4例,阳性1例;本次传染源为一例院外感染患儿。(2)防控措施:隔离患儿,加强病室空气和物品消毒,切断一切可能的传播途径。(3)救治:氟康唑静脉给药,加强抗细菌、免疫支持疗法。(4)转归:流行历时16d,至最后1例血培养转阴历时23d,至最后1例出院历时100d,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NICU可流行真菌性败血症,多累及早产儿、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多种标本培养有助于明确诊断。科学防控、有效的综合治疗能取得良好效果。加强消毒隔离、明确并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49.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导致早产儿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ROP发生率越高;ROP早期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或冷冻可以阻止病变发展,使患儿有一个相对良好的视力预后[1-3],但ROP晚期合并视网膜脱离后的治疗效果差且费用高[4,5].所以早期预防和治疗ROP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尚缺乏大规模的ROP流行病学研究.我们对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0日在广东省6家三级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出生体重<2000 g的早产儿进行了调查,分析ROP的发生率以及不同出生体重、胎龄ROP发生率及严重情况,以期为ROP的防治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0.
目的 维尔维克指数(VI)主要反映人体的胸廓发育、体型和营养状况。该研究旨在调查胎龄27~42周新生儿出生时的VI值,制定其百分位曲线。方法 2013年4月至2015年9月采用横断面时间段整群抽样实况调查方法,在深圳两家医院完成了16 865例胎龄27~42周单胎新生儿体重、身长、胸围现场测量,用以计算VI值,并制定不同胎龄新生儿的VI百分位曲线。结果 获得了胎龄27~42周单胎新生儿(男、女、性别混合)三分组的VI均数,并制定了其3rd~97th百分位曲线。胎龄27周者VI的50th曲线值最低,随着胎龄增加,VI的50th曲线值不断增大,胎龄42周者50th曲线值最大。各胎龄组女性VI的50th百分位曲线数值均略高于男性。结论 新生儿出生时VI值伴随胎龄增加而增大。女性新生儿出生时胸廓发育、体型、营养状况可能略好于男性。该研究制定的胎龄27~42周单胎新生儿(男、女、性别混合)三分组的VI百分位曲线可为深圳新生儿出生时胸廓发育、体型和营养状况的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